本文来源于《消费者日报》。
8月26日晚,中国民生银行在港全资子公司殷敏国际旗下首家境外上市金融控股平台殷敏资本发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个月业绩。
财务报告显示,收入为5.02亿港元,同比增长12.2%;股东应占溢利1.65亿港元,同比增长10.1%;每股收益为0.35港仙。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投融资和资产管理的贡献。
01营收净利润依赖投融资业务,证券业务同比大幅下滑
根据财务报告,殷敏资本的业务主要分为证券、投融资、资产管理、企业融资及咨询等业务。
殷敏资本的证券业务主要包括为客户提供经纪服务、证券融资融券服务、证券承销和配售服务。
报告期内,证券分类贡献的收入及利润分别约为3400万港元及1800万港元,而上期分别为6200万港元及4300万港元。分部收入及溢利减少主要由于本集团证券业务量减少。
投融资分部收入包括上市债券、上市股票、非上市基金及非上市可转换债项投资的息票、股息及分配收入,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约为3.81亿港元,上期约为3.4亿港元。
分部溢利由上期约1.56亿港元减少至报告期内约1.51亿港元。分类溢利减少主要由于减值亏损拨备增加。
资产管理分部录得收入约620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约为1500万港元;分部溢利约为430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60万港元。分部收入和利润增加是资产管理规模的增加和业绩费收入的确认。
企业融资咨询类为客户提供赞助服务、财务咨询和融资安排服务。该业务上半年录得收入约2400万港元,前期约3000万港元;分部溢利为1,000万港元,而上期为1,700万港元。按分部划分的收入和利润减少主要是由于咨询项目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不难发现,殷敏资本的收入和利润主要依靠投融资业务。
财务报告显示,殷敏资本的投资组合主要包括上市债券、上市股票、非上市股权投资、非上市基金和非上市可转债投资,涉及产业、医药、科技、消费品、房地产、金融等领域。
截至6月30日,殷敏资本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94亿港元,其中债券投资约87亿港元。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组合总额增加约14亿港元,主要是因为净买入上市债券及非上市基金。
报告期内,投资组合产生的总收入约为2.88亿港元,包括债务证券投资的利息收入约2.38亿港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的利息收入约81万港元、股息收入及其他投资收入约4200万港元。
财务报告显示,公司未上市直接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高端科技、大健康、人工智能等热点行业,报告期内公司持有的投资项目价值总体录得稳步增长。
贷款业务基于中短期融资选择客户和项目;贷款投向金融、科技、医疗、体育健康、教育、房地产等各个行业的市场参与者。,从而实现分散的贷款组合。
02有人民银行撑腰,“突出两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殷敏资本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将通过投融资业务带动债券发行承销、企业融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业务发展,提升盈利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投融资业务结构,进一步发展债券承销和发行业务,进一步发展公司融资和咨询业务,通过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加强集团发展,加强风险管理。
总结起来就是“优化整合,突出两翼”的战略。“优化整合”是指进一步优化投融资业务产品和客户结构;“突出两翼”,就是要全力致力于提升投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收益和市场地位。
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如何发展债券承销发行业务、发展企业融资与咨询服务、加强集团发展方面,殷敏资本的具体路径是“利用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资源”,“密切关注能够与集团或民生合作伙伴产生协同效应的潜在投资标的”。
显而易见,殷敏资本未来的客户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民生银行。但是,在中国民生银行愿意给中国人民银行多少支持的过程中,恐怕还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
一旦客户质量达不到预期,除了投融资业务,人民银行资本所谓的“突出两翼”也无法全面升级投行和资产管理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资本的争议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知名独立股评人大卫·韦伯就写过一篇文章,质疑持有香港银行牌照的民生银行为何要另设上市公司来负责贷款业务。
另一方面,今年6月,银行业将获得券商牌照的消息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在证监会发言人6月28日的回应中,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该消息,但也没有否认该消息。这可能意味着,银证混业经营改革再次被提上日程。
未来,如果民生银行走混业经营的道路,民生银行海外金融控股平台的命运将充满变数。
更何况最近公布的民生银行第八届董事会候选人名单,也不出意外地聚集了一批持股比例相近的民营大企业董事。
考虑到民生银行董事会被称为“声音最大的董事会”,董事们拍桌子投反对票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环境下,殷敏资本从民生银行获得大量资源并不容易。
9月1日,人民银行资本录得9.49%的涨幅,收报每股0.150元,对应总市值71.48亿,市盈率3.39,动态市盈率21.60。横向比较来看,殷敏资本的估值明显高于其他在港上市的中国券商股票。
在中国人民银行高层愿意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前提下,投行和资产管理业务是否竞争力不足,值得如此高的估值,值得投资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