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品 连儿童也没逃过保健品 它背后都有什么套路

栏目:财经 2021-09-19 11:54:21
分享到:

中国保健品市场可谓乱象丛生,充满力量,两极无限,事故接连不断。去年,田女士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她3岁的女儿因服用Infinitus产品而遭受心肌损伤和低血糖。人们感到震惊的是,即使是儿童也没有逃过国产保健品的毒害。

“一千多双保健鞋垫被抢了?你没上过小学吗?”

“负离子卫生巾能治疗癌症吗?那为什么诺贝尔奖没有颁给他们呢?”

很多年轻人对互联网上这些保健品的低端骗局表示不屑。但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人提醒父母不要上保健品的当,自己掏钱。

不同的是,老一辈人轻信神秘的洗脑广告,而年轻人则打着科技的幌子追求逻辑的包装理念。老年人买保健品是为了延年益寿,年轻人则是为了孩子着急。

孩子吃得不好,很焦虑;孩子长得比同学矮一点,很焦虑。孩子们经常感冒、咳嗽和焦虑。年轻的中国父母特别敏感,担心自己的孩子随时会输在起跑线上。让销售婴幼儿保健品的商家抓住软肋。

于是,市面上诞生了各种健脑、益智、补钙、肠内营养等保健品。因为儿童保健品使用不当,儿童身体受到伤害的例子越来越多。家长一定要小心儿童保健品的“软糖”套路!

什么是儿童保健品?真的有必要吗?

过去,保健品只限于成年人使用。近年来,作为新兴市场,儿童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厂商推出的产品也以各种方式不断增加。

这些儿童保健品可能放在任何一家药店最显眼的位置:补充微量元素、保护肠胃健康、增强免疫力、健脑益智、强健骨骼等等。价格更加惊人。父母可能不愿意给自己买,但是会咬着牙齿给孩子买。

据统计,我国儿童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达500亿元左右,其中婴幼儿保健品约200亿元。儿童保健品简单来说就是儿童保健食品。这意味着这些东西根本不是药物,而是一种食物。虽然它们可以调节人的某些功能,但不能治疗疾病。

国家对保健品的功能有规定,如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缓解视疲劳等。只有优质合规的保健品才能达到这些效果,但这些效果仅限于保健和疾病的辅助治疗。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为孩子的保健品买单,比如深海鱼油、益生菌、初乳。2020年儿童补钙产品成交额增长220倍。给孩子买保健品不一定错。然而,过度相信保健品的功效,甚至把保健品当成必不可少的东西,都是盲目的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可以通过母乳、配方奶粉或膳食获得足够的营养。如果孩子出现疾病症状,父母的职责是及时判断并就医。如果不放心,可以带孩子去专业医院进行营养评估、发育能力测试、生长水平测试等。医生会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总之,儿童保健品不是儿童的必需品,不建议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盲目选择儿童保健品。虽然儿童保健品可以在某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长期服用会打破人体平衡,但对儿童健康并没有好处。长期依赖保健品帮助孩子生长发育是不可取的。

保健品背后的套路不知不觉就被忽悠了

套路一:虚假宣传,夸大宣传。

我国广告法规定,保健品广告不得含有治疗、预防疾病等字样,不得提及疗效,不得声称或者暗示所广告的产品为保健所必需。然而,仍然有相当多的商人顶风作案,赚黑心钱。

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胃肠功能,听起来耳熟吗?名人在电视上讲话,药店卖笑脸人。“用起来很好。”家长支付这些儿童保健品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值得一试。

但冷静思考,这些包装概念是商家根据家长的焦虑,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以上效果能否达到,恐怕大部分是由于安慰剂的作用。因为所谓的“增强免疫力”是无法用科学手段和数据指标检测出来的。

“对于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的治疗”和“对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听到这些严重的宣传,我们应该提高警惕,这是一种伪装的欺骗和误导。全健和Infinitus卖产品的宣传词更假。

“包治百病”、“杀死癌细胞”等低级骗局,往往让落后地区的贫困家庭苦不堪言。来自内蒙古的3岁女孩周洋患有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服用全健产品后死亡,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

套路二:卖普通儿童食品当保健品,或者买保健品当食品。

如果不仔细区分,可能就不会发现孕婴店的儿童食品可能是保健品,药店的儿童保健品可能是儿童食品。

震惊全国的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就是不良商家将名为“舒尔益”氨基酸复合营养粉的固体饮料作为“特医奶粉”卖给家长,导致孩子发育迟缓,身高、智力落后于普通孩子,甚至器官损伤不可逆。

这是典型的迷惑父母的案例。其实这些固体饮料的营养价值还不如普通的婴儿奶粉,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医疗用途。

母婴店有大量的牛奶钙、维生素软糖、胶原蛋白软糖、维生素C固体饮料,很多家长都会买给孩子当零食。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儿童保健品。只是产品让零食变得有味道有形状,减少了家长的防范心理。很多家长误以为反正是甜的,当买来当零食吃也能补充维生素。

但事实上,即使是正规的保健品也不能代替日常饮食,更不能作为婴幼儿的零食。长期过量使用维生素软糖也会导致功能障碍甚至中毒。

常规3:非法添加药物

药品和食品是两个严格不同的概念,健康食品中不能添加任何药物成分。但不法厂商为了追求“治疗效果”,在保健品中添加药物成分,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一些号称能帮助孩子长高的保健品,往往会添加生长激素,会导致性早熟等副作用。要清楚的记住,国家批准的保健品功效不包括加高,任何声称有加高效果的保健品都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在保健品中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是无良商家的惯用伎俩。由于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检测成本和条件较高,难以普及。购买儿童保健品时,避免使用声称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常规4:非法传销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一个或多个保健品卖家。保健品的高利润让商家和不明真相的人趋之若鹜。这也是保健品和非法传销纠缠不清的原因之一。面对朋友圈各种花里胡哨的宣传:自我呈现、国外大数据、案例认证,家长一定要冷静思考。

在微信业务中销售保健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图片和文案是以流线型的方式产生的,它们打着科学的幌子行骗,目的是撬开你的钱包。

区分是否是传销,主要需要交入门费,是否需要线下发展,是否是分级返利模式。只要拿其中一个,就要敬而远之。全健和Infinitus曾经因为涉嫌传销,通过夸大宣传的方式去线上吸引线下,通过秘密开长会的方式胁迫引诱线下,媒体也多次报道。

儿童保健品市场迫切需要行业规范和市场监管

孩子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孩子的食品和药品安全比大人更重要。儿童保健品市场的混乱是一种国家危害,也是一种社会毒瘤。

对于不应该吃的儿童保健品,家长要睁大眼睛,理性对待,远离背后的套路。如果孩子确实在身高、智力和发育方面有问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解决儿童保健品市场乱象,需要加强行业规范和市场监管。

在行业和政策领域,对特殊儿童群体的食品药品安全仍缺乏系统、精准的管理定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处理儿童保健品时要严打,进一步完善儿童保健品的检查和动态监管机制,监管到位,处罚跟进。

特殊情况下儿童所需营养素的摄入应纳入儿童药品和特殊医疗食品领域进行严格审批和管理,在安全可控的体系中实现供需衔接。商家自身也要树立企业责任感,自查自纠,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儿童保健品的乱象,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儿童保健品市场的科普。提高家长、社会公众、监管者的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