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英国经济的晴雨表,英镑汇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幅贬值。现在已经贬值到一英镑兑换不到一欧元的地步,与二战末期一英镑兑换四美元的巅峰时期相差甚远。英镑不断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英国的通货膨胀。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在成功摘掉“欧洲病夫”帽子30多年后,英国将再次成为这一头衔的“有力争夺者”。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的摇篮和“日不落帝国”再次落入“欧洲病夫”之手?归根结底,英国忽视了实体经济。正如美国忽视实体经济,过度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一样,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仍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可以说,强大的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归根结底,英国经济问题是英国工业的大问题,其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工业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学者的错误言论所愚弄。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伯纳德的《后工业化社会》和奈·比斯特的《大趋势》在中国风靡一时。受这些书的影响,当时中国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这些美国学者把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等传统产业称为夕阳产业,督促其压缩调整,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法国和英国对这些美国学者的态度截然不同。当时的法国总统是密特朗。经过深入研究,法国学者呼吁密特朗政府:必须批判夕阳工业、后工业社会等各种理论。强大的法国工业是确保法国就业、出口和高质量生活的关键。因此,法国工业的发展不能受到这些谬论的影响。法国工业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并努力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并维护法国密特朗政府很快接受了法国学者的建议,从未放松其工业,而且其整体工业竞争力始终强于英国。
在当时的西德,这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德国人深信工业是强国富民的基础,用服务业代替工业是可笑的。就像美国学者的观点在德国和法国遭到断然拒绝一样,他们在当时出乎意料地受到了英国撒切尔政府的重视。当时英国政府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开始实施所谓的“去工业化战略”。传统产业成为大压缩大调整的对象,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英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开始脱离工业。
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70%,英国经济实现了从生产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就在这时,英国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遥相呼应。当英国房地产行业进入泡沫阶段时,一方面,英国工业原本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国金融业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内房地产的发展和购买美国次贷债券上,从而促成了中美两国的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在泡沫破裂之前,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英国服务业从房地产泡沫的快速膨胀中受益最大,因此出现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然而,在英美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因美国国内抵押贷款和次贷不良贷款的双重夹击而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为失业重灾区。英国的小规模工业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失业人口,这使得英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随着英国失业率的急剧上升,尤其是金融、房地产等高薪白领精英的大量失业,对英国零售、旅游、餐饮等其他服务业产生连锁影响。
因为英国重服务业轻工业,愿意以工程师身份学习工程的英国人越来越少,很多英国人认为工程教育太专业。他们说光是数学就要吃整整两年,但是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回报还不如这些努力。如今,只有12%的英国大学生学习工程学,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在失业越来越严重的英国,工业企业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因为招不到人而白白流失,严重影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兰德人事服务公司最新调查显示,由于技术工人短缺,英国可能面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该公司对分布在英国各地的559家工业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发现其中76%严重缺乏合适的技术工人。由于技术工人短缺,不仅技术工人的价值翻了一番,而且企业不得不使用更多的非技术工人,所以他们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工资,这导致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