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东北。新中国工业建设之初,东北地区有良好的条件支撑全国的经济增长。然而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经济重心一直转向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开发。东北渐渐落后于国家其他地区,至今日成为中国的铁锈地带。原因是什么?
一些专家学者,学界大佬认为,东北经济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东北国企改革不彻底、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等等。有的认为东北多年来忽视轻工业,甚至要求东北放弃重工业,转向服务业和其他行业。还有的认为地方政府能否接受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关键。在他们看来,世界凡是经济发展生锈的地方,都与国有体制、机制紧密关联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一些经济现象的发生,也并非与体制、机制完全有关。许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并存造成的。
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它们都曾经有过或者正在产生铁锈地带。其中令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心仪的美国,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机制体制似乎最完美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他的“铁锈地带”丝毫不比中国东北逊色。美国的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已经锈迹斑斑。美国经济学家们还没有愚蠢的将“铁锈”归咎到“体制”和“机制”身上。在美国总统兼大商人特朗普看来,美国的“铁锈地带”恰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签署的《北美自贸协定》有关。他在竞选总统时则充分运用“铁锈”赢得选民。
现在研究和讨论东北经济生锈问题,还在拿国企体制机制说事,不是不了解东北,就是眼界过窄,看不见世界已经发生的变化,思维还存在某一历史的时点上。
自甲午战争以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海归知识分子几乎达成共识,在他们看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强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和机制。我不否认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落后有这个原因。然而时间过去100多年了,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自1950年开始仅用28年,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足以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机制丝毫不比西方体制机制逊色。
反观世界其它地区,就拿最先进的老牌强国而言。英国从1640年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其体制和机制早已完善为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到现在累计用了377年时间,然而却被中国超过了。美国借助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这个最强有力的帮手,也采用令中国经济学家羡慕之极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展其国际全球战略。却出现许多“铁锈地带”。还有德国也有铁锈地带。它们的经济学家和CEO们还没有把铁锈生成的原因归咎于“体制、机制”。
从国内有关村一级的经济组织发展本级经济的方法来看,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它们并没有变更所有制性质,只是调整了对发展的认识,改变了发展方法,以适应国内变化的环境。其中以南街村为代表的100余个村集体组织,由于改变了发展方法,适应了国内变化的生产与消费环境,发展成果远超过中国其它农村。
世界发生变化,中国也发生变化。有许多东西已经无法用体制、机制所能解释清楚的了。中国传统哲学讲究辩证思维。东北人应不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调查研究出了问题,是不是发展的认识论出了问题,是不是发展的方法论出了问题。
笔者不是专门研究东北经济问题的专家,也没有这方面专门的资料和数据,但是从地缘的切身感受来看,东北的铁锈应该有多种原因。
首先,东北的气候环境本身就是问题,生活成本、生产成本平均高于南方。无论谁来投资,都要事先充分考虑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甚至举出加拿大、欧洲一些国家与东北的环境气候相比较。不用比较,他们的环境气候与东北不一样。
第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重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后来是大西北、中西部。东北改革要晚于上述地区十年左右时间。这应该算是因素。
第三、东北改革开放也走南方的老路,数十年来一直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对待招商来的企业,怎样对待本土企业,怎样对待本土游资。这就是问题。外来企业胃口大,优惠少了人家不来,优惠多了人家赚够了资金,拍拍屁股,也许就走了。对待本土企业关心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搞发展的一门心思与外地商人打得火热,很少过问本土中小企业,自然在政策扶持上就不够。还有本土的游资,规模小,限于投资门槛,在供应土地、立项、建设都遇到很多阻力。没有人关心本土游资。这些严重束缚了东北人自身的发展积极性。前些年东北各市县累计组织数十万次,数十万人到南方去,收效甚微。我所在的地方招来两户南方企业,一户投资不超过5000万,在某产业链插个楔子,干了三年,以近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某产业集团。净赚了四个多亿,走人了。还有一户牧业集团,说是投资几个亿,我肉眼看也就5000多万。到现在除了缴纳100多万税收外,估计雇佣当地人员不超过70人。但是却用了耕地30多晌。究竟是搞牧业集团还是搞土地储存,还真看不透。
第四、东北倚重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精神。什么东西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发展引擎。应该说创新是最好的发展引擎。一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购买汽车产品时,大多选国外品牌。哪怕是长春本地人,也要买外国品牌。为什么!按消费者的说法,一汽的自主品牌“使不住”。这些年来,一汽的制造业走的是引进、消化、创新发展的路子。结果呢,到现在也没有攻克出来优秀的汽车发动机来。结果引进是引进了、消化却是皮毛、创新的是附件配件。到现在还存在原装和组装的区别。寒不寒碜!窝不窝囊!要我看应该追究那些拿着高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窝囊团队的责任。
第五、学习它省经验,要选准对象,吃过亏的抓紧放弃。
许多年前,东三省跟其他省份一样,将眼光盯在南方一个小渔村里。应该说最初去探一探,不见得是坏事。关键是探完之后,如果不适合你就不要再去了。最初我记得我的一位熟悉的朋友带了400万汇票或者是现金去南方,本意是倒卖彩电。没想到买卖没做成,人却死在哪里。据说事隔几年后,人们在一个烂泥坑发现了他穿过的衣裳和骸骨。
我不是探讨这个案子,而是通过这个案子说明一下深圳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东北。细想一想中国有几个城市象深圳那么幸运,不用说别的,就是各省市县建立的办事处有多少个,同时去哪里淘金的资本流每秒有多少立方米。东北具备这个条件吗,如果东北也在同一个时间内接受全国各地的资金流,东北人随便捡个项目都能发财。而东北在许多时光里一直把深圳作为学习的对象,在不可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外部资金流的情况下,还在学习它的模式。浪费了长达十几二十几年的发展光阴。
第六,盲目投资房地产市场。北京、上海、广州等等发展房地产市场,具备发展的条件。那就是这些区域的人口在不断地膨胀。需求不同于东北。东北的人口眼见逐年减少,住房需求相应下降。还有必要将资本大规模投入到房地产市场吗。如果不是十八大进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过剩,去库存,说不好开发商就有跳楼的。反之,那时将过热的楼市资本用于本土企业创新、转型,结果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
当前,探讨东北经济生锈要换个角度,要借鉴那些与东北经济特点类似的经验教训,要重新认识东北自身的特点,重新确定发展方法。
美国去铁锈地带,特朗普看的是自由贸易协定给美国本土造成的危害。德国去铁锈,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最后都没有成功,还是推动工业4、0版,在工业上走回归升级的路子。
德国有一个小城,叫五伯塔尔。过去30年,人口减少了六分之一,但是最近几年难民的涌入,使当地的消费和生产出现了转机。当地政府官员表示,五伯塔尔会在移民身上受惠,因为他们的到来刺激了当地的经济。
人口逐年减少、老龄化问题凸显,东北的人口红利,基本消耗殆尽,东北正走在十字路口。东北要想复兴,许多问题应该重新认识,角度要换一换,不能老是停留在机制体制上,凡是来东北投资的继续鼓励支持,关键是在引资的同时,下大力气支持本土企业升级转型,鼓励创新企业发展。吸引本土游资,出台以“众筹”为特点的社会游资发展办法,不要嫌小,不要贪大,在供应土地、立项等多方面予以鼓励,要形成脚踏实地的真正的东北全民创业态势。只要培养本土经济后续发展潜力,在创新上下功夫,稳定生产消费人口,多措并举,不出十年,东北会再次振兴。
丹青居士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