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李这几天向我抱怨她的家庭。眼看孩子快高三了,回家还要处理客户的问题,担心孩子的升学。整天睡得不安稳,急着掉头发。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才知道他刚和媳妇付了房子的首付。现在,每个月光族都还清了房贷,房租和水电费至少要一万多元。总的来说,他手里能存的钱不多。
感觉每天眨眼就要还房贷,感觉身体负担特别重。
我一个同学的父母看到她三十多岁还没结婚,有点着急,就找亲戚帮忙介绍她的另一半。
在见面之前,因为意见分歧,她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一怒之下,她干脆搬出去自己住。目前她很拘谨,不知道怎么缓和和父母的关系。
房贷、婚姻、教育、人际关系...各种社会问题的积压,让人身心无法放松。面对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无论是谁,“焦虑”这个词经常被挂在嘴边。
原本只有一点点焦虑,被情绪刺激放大,情绪变得焦躁不安。
焦虑似乎已经成为都市人的“常见病”。
01
为什么我们总是焦虑?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如果世界停止变化和发展,只要我们机械地继续我们现阶段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没有压力地生活。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环境一直在变化。而且,近年来,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仅仅因为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你就会因为一点点的变化而感到巨大的压力,这让你更加焦虑。
当人们想要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他们会无缘无故地焦虑。
换句话说,焦虑往往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稳定事物引起的。未知事物带来的不安全感,让我们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想绑架。
当我们意识到外界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原有的认知并没有改变,自然会导致情绪爆发。
也就是说,焦虑是促使人类及时改变行为,从而保持身心平衡。
适当的焦虑其实是一件好事。
陈明在节目《非正式会谈》中表示,“从宏观角度来看,焦虑的存在意味着对效率的追求。它是中国速度的发动机,甚至是喷气式发动机,驱动着每个人前进。没有如此强大的焦虑力量,我们现在不可能有这种经济奇迹。”
为什么中国所有的公司在整个互联网上迅速站在了全世界的前列?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员工都在向前冲。
现在我们可以享受到移动支付、人脸购物等方便快捷的服务,这无疑离不开工程师们的日以继夜的工作。
虽然焦虑可以让我们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的方向,成为人们改变的动力,但并不意味着焦虑越多越好。过度焦虑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甚至让人崩溃。
经济评论家盛健和戴用驯象师和大象来比较我们身体中的情感机制。
他强调,“在我们人类中,以驯象师和大象为代表的两种心理机制并存。为了防止大象逃跑,驯兽师试图控制和引导它。但是,由于大象体型巨大,一旦进入失控状态,驯兽师将很难控制它。”
在我们的身体里,如果“大象”不断压制“驯兽师”,我们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被情绪操控。虽然你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情绪总是领先一步,让你无法冷静思考。
当你处于这样的状态时,虽然你知道自己不想生气或者生气,但是面对身边的其他人和事,你还是会失控,于是焦虑就变成了一种日常状态。
虽然生活本身与理智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但纯粹的情感运用只能由情感来控制。一旦你把焦虑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摆脱焦虑就会更加困难。
02
如何缓解生活中的焦虑?
在这个时代,焦虑不可避免。这个时代的消费文明所构建的外部环境像空气一样笼罩着你,弥漫在你的身上,我们无法逃避。
虽然有时候我们被情绪所控制,但大多数时候,理智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我们。
说清楚,控制情绪的是你,不是你的情绪。
如果我们生活中有一个好习惯,我们会受益匪浅。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多少人能真正有缓解焦虑的习惯?
掌握缓解焦虑的习惯,目的是延长理性占主导的时间,让情绪越来越被自己控制。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很多时间。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任何人只要稍加思考,都可以简单地将理性回归到最初的主导地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缓解自我焦虑呢?
在《没有焦虑》一书中,作者安藤俊介提到了很多方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处于崩溃的边缘,下面的方法会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帮助你解放自己,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惬意。
不要迎合父母的价值观
被老人催着结婚生子,成了节假日饭桌上经常提到的话题。
作为父母,他们总是害怕孩子工作太辛苦,所以愿意帮忙。在他们看来,在身体还能帮助带孩子的时候,完成所谓的“人生计划”才是最好的。
我不知道他们制定的“人生计划”不在我们的计划范围内。
在这个崇尚个性和价值观的社会,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话题经常被讨论。因为我们和父母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常常因为价值观的互补而发生冲突。
如果你是一个未婚的人,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不服从命令,就是不孝,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在中国固有的教育理念中,家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为血缘和亲属关系,孩子总是害怕冲突,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
但是,人生没有定数,没有人规定你在某个阶段必须做什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即使对方是父母,也不要一味迎合他们的价值观。
蔡康永在节目《奇葩说》中谈到了宽容这个词。他说:“宽容会让我们冷漠,冷漠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味道。”
如果为了应付父母而匆忙结婚,不了解对方的气质,自然会增加婚姻中的相处难度,一旦最后相处不下去,最后就会走向不好的结局。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写道:
人生由自己决定。没有人愿意活成行尸走肉,一辈子只按照别人的要求活着。连父母都不能对你的生活负责。
不要担心冲突,也不要害怕负面影响。当你能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你的内心就不会因为愧疚而焦虑。
.即使每个人都期待你,也不要太努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当他们突然被领导赋予重要任务或者被别人期待时,他们会特别开心。往往因为想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加倍努力。
虽然保持这样一种雄心勃勃、理想的状态有助于自我提升,但如果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一直忧心忡忡,导致不必要的焦虑,那么做出这样的努力是有问题的。
虽然在经济社会中,你可以用100元的价格买到同等价值的东西,但这种等价交换的思维并不能应用到人际交往中。
因为面对别人的期待,很难衡量我们能用什么样的结果来回应这种期待。
“领导们都这么认可我。我怎么能不努力证明自己呢?”
不要为了满足对方的期望而降低自己的态度,从而感到轻松。
相反,如果因为没有达到预期而对自己失望,只会让失望停留在事情本身,绝对没有必要上升到否定自己能力甚至愧疚的程度。
当你能明白你的期望是一种纯粹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一种经济活动时,你就不会为此感到焦虑。
刻意打破固有的生活方式
我习惯去固定的咖啡店,通常坐在同一个地方。如果有一天有人坐在那个位置,他心里会觉得很不舒服。“那个人坐我的位置!”。
因为内在平衡的生物性,不管事情多小,我们都要把它们保持在一个固定的状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一点点偏离固定的日常生活也会让我们焦虑。
习惯很难养成,也很难改掉。嘴上虽然想谈变化,身体却老老实实表现出冷漠。
我们愿意无意识地生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但是如果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做,我们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新鲜感。
在《不要焦虑》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模式中断法,意思是每天尝试做一件小事。
例如,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和穿衣风格,或者尝试去一家你从未去过的餐馆。
虽然这些都是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完成的小事,但如果我们从这些小事做起,慢慢养成习惯,它带给我们的改变将是巨大的。
它们可以逐渐加强我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有一天发生突然的变化,你也不会惊慌失措,从容面对。
从长计议,五年后专注于此
总会有人感叹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依然收获甚微,没有成功的希望。
虽然我们都信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的原则,但在这个网红频出的时代,人们总是把追求速度放在第一位,他们自然渴望获得成功。
在综艺节目《青春有你》中,指导老师LAY曾向参赛选手发出灵魂拷问:“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走什么样的路吗?”
整个社会太浮躁了,以至于那些只训练了一两个月的选手就敢来参赛,想走红都太容易了。重要的是要知道,那些现在已经有所成就的人出现在屏幕上,已经积累了多年的实力。
演员王锴蛰伏多年,磨练了自己的演技。直到《伪装者》中明成这个角色开始,他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凭借《烈火涅槃》《大江大河》等优秀作品中成熟的演技,走红。
29年前,苏宁董事长张放弃国企工作,带领十几个人的团队蹒跚前行。最终突破传统零售行业,率先抓住智能零售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机遇。到目前为止,苏宁已经从一个均价不到200平米的小店,一跃成为世界500强。
无论是演员还是企业家,光环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才华时,不妨挖掘一下他们背后的一些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一路走来取得现在的成就的。
在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分享创业经验时,张说:“创新必须有超前的规划,你能看到多远,就能走多远。”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努力是否会得到回报。如果把现在的努力当成五年后对自己的投资,担心是否有回报是没有意义的。
不要拘泥于现在,要从长计议,认为这些挫折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这样就不会太焦虑。
作为愤怒管理的专家,《不焦虑》的作者安藤接君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中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从日常习惯出发,锻炼一颗坚强的心,这样无论何时、何地、环境如何变化,你都能从容地面对一切”。
如果你知道如何帮助自己缓解焦虑,如何解决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一切都会顺其自然。
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琐碎的可能会造成焦虑的小事儿,调整好心态再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