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危机,准备出发
安庆会战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湘军和太平军都意识到安庆会战将是一场生死大战。
如果太平军失败,南京将失去唯一的屏障,太平天国将崩溃。
如果湘军失败,不仅安庆的包围圈会被打破,安庆城下的湘军主力也很可能被彻底消灭。
因此,双方齐心协力为安庆而战。战争即将爆发,火药味很浓。
1861年4月底,陈玉成率领三万大军,来到安庆外围的集贤关,逼近被曾国荃围困的湘军。
这时,洪秀全也看到了安庆的安全,动员了附近所有由洪仁玕率领的太平军前来救援。
曾国藩亲临安庆督导战事,并抽调湖北湘军鲍超部和江西成大集部援助安庆。
当时,各路大军聚集在安庆周围,形成了一条包围圈和反包围圈的战线。整个战线参差不齐,情况复杂。
菱湖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太平军在安庆、安庆会战中将其作为重要据点。太平军在菱湖北岸建了13个营,南岸建了5个营。
因此,当曾国荃作为泄密者驻扎在令狐时,曾国藩很担心,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了他更多。让他坐以待毙,等待机会。
02安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策略
儒家说:“知止有决定,然后它可以安静,安静然后它可以被考虑,然后它可以被获得。”
军事家说:“为了教它,我们应该首先对待我们的心。静,使佛教徒能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开启智慧与悟道;让道家修养静下来成为金丹大道;使儒家获得智慧,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阶梯;使军心平气和,战胜敌人。”
曾国藩在信中对和曾说:“既然安的军队已经南渡,陈玉成一定会回到李去救援安庆。因为城里有他的妻儿,他肯定会拼个你死我活。我军只需要冷静坚持,然后慢慢对陈玉成形成三面夹击。这有六七点要把握。"
“军队行色匆匆,气势太过凌厉的地方,一定有不规范的地方,只有一个‘静’字才能制服。”
在曾国藩看来,“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和谋略。
当下,我们可以产生无限的智慧,化解困难;心烦意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误事。
只有“静”,才能用理智控制杂念,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智慧,力挽狂澜。
难怪曾国藩这么提倡“清静”。
03“留兵”与“活兵”
曾国藩创造了“留守兵”和“活兵”两个概念:“活兵”是游击师和战斗兵;“留守兵”就是大本营和镇守兵。
“不活跃的士兵”和“活跃的士兵”互调的想法是一种妥协,既不退出包围圈,也不“停留”在包围圈里。所谓“固守已得之地,多养游击教师”。
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我哥哥从军这么久,经历了许多事情。今后,他要多用活兵,少用留兵;多用轻兵,少用重兵。”
“进退、变化,所以是用活兵;从老人的愚蠢中吸取教训是一个愚蠢的士兵。"
“多用途火炮辎重多,文职人员太多,很难准备车辆和舰艇,这是沉重的;设备轻便灵活,马重,不需要轿子。它是一个轻型士兵。”
曾国藩很清楚,曾国荃的军队积累了很多习惯。现在绝对不可能改成活兵和轻兵。要暂时改为半住半留半轻半重,这样才有时间调整战略部署和休息。
当李鸿章、左未能“消灭”江浙两大战场时,“留守”南京始终存在隐患。更何况目前已经包围了南京南部,还没有形成包围圈,所以战略影响大于战术实际效果。
曾国藩作为“控制四省军务”的统帅,不禁有此顾虑。
再者,按照现在的形势,不仅不能进行合围,而且不敢率先攻城。于是,2万湘军“留守”在南京城下,不仅不支援其他部队,反而等待其他部队攻占重要地方,然后接受围攻甚至独自突破南京的一流功绩。
这样的如意算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因此,曾国藩应该劝说曾国荃不要在公私场合“逗留”。但曾国荃的“留”是居心不良,曾国藩只能旁敲侧击。
这就是曾国藩和曾国荃的思想境界和品格修养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