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秋日 故事:里尔克《秋日》

栏目:时尚 2021-09-17 00:00:13
分享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这种音频格式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收看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FM、草堂诗歌杂志联合推出的《草堂诗歌朗诵》。我是一个诗人。今天,我们将分享里尔克的诗歌《秋日》及其背后的故事。

莱纳·玛丽亚·里尔克是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51岁时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诗歌和小说,如《新诗集》、《玛丽亚的一生》、《玛特笔记》、《杜伊诺的挽歌》和《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

让我们听听里尔克的诗《秋日》。这个版本的译者是北岛:

秋天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正处于高峰期。

把你的影子放在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树枝的最后一个果实长满。

南方又是两天好天气,

促使它们成熟,将最后的甜味压入浓烈的酒中。

这个时候谁没有房子,谁就不用盖。

这个时候谁孤独,谁就永远孤独。

醒来,阅读,写长信,

在林荫路上,

徘徊,落叶飞舞。

《秋》中的名句“这个时候谁没有房子,谁就不用盖,这个时候谁孤独,谁就永远孤独。”几乎概括了里尔克的人生主题。他没有家乡,注定孤独。

里尔克于1875年12月4日出生在布拉格。从天主教贵族小学毕业后,他被送进了军校。1891年7月,他因身体不好被军校开除,终于脱离了苦海。第二年春天,他回到了布拉格。我的叔叔是一名律师,他想让他继承他的事业。努力学习三年后,里尔克考上了大学。一开始他选择了哲学系,半年后转行学法律,但对法律毫无兴趣。没过多久,他决定放弃学业,打破束缚他自由发展的精神枷锁。然后里尔克告别布拉格,搬到慕尼黑专心写作。1921年底,他在给一位年轻的瑞士人的信中写道:“为了真正从艺术开始,我不得不与家庭和家乡的环境决裂。我就属于这样一种人:他们将来只能在第二故乡考验自己性格的力量和耐力。”

1902年8月28日,里尔克第一次来到巴黎。那年秋天,他写了一首诗《秋日》。他开始摆脱早期多愁善感的滥交,节奏和抑扬格节奏等正式的规章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写作准备和青春期的情感动荡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将自我感觉外化,注重图像的准确性和感性。

这个时候,里尔克已经出名了,他是社交圈的宠儿。他经常在名人、大商人和艺术赞助人中走动。疯狂的崇拜者争相邀请诗人见面交流,传播他的奇闻轶事,他与众多女性的反复纠缠也被津津乐道。里尔克不断拥抱爱情,每当里尔克觉得自由受到束缚或威胁时,他肯定会切断自己的爱情,试图离开,变成一个自由自在的单身汉状态。

里尔克热爱大城市的社交生活和热闹生活,但更热爱自由和孤独。后来,里尔克离开了巴黎,开始成为一名世界性的人物。里尔克有着超人的语言天赋,会用德语、法语、丹麦语和意大利语写作,还能读懂著名的俄语。他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并在这些地方写下了重要的诗歌,但他不属于任何国家或城市。诗人不断旅行,不断告别,不断漂泊。

孤独是里尔克生命的主旋律,可能正因为如此,缪斯女神特别关注这位敏感纤细的诗人,甚至他最后的死亡也是诗意的。他摘玫瑰时扎破了手指,死于败血症。里尔克曾说:我的诗集是我的告白,是我人生的故事。

今天,里尔克的诗《秋日》及其背后的故事,今天就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诗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感谢您的关注。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