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认同徳胜门 廖诗评:创新纯粹讨论式教学法的践行者

栏目:汽车 2021-11-27 16:14:01
分享到:

人物卡片

廖诗评,法学院副教授。亚洲国际法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学会欧盟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入选中国法学创新网“新秀100”人才支持计划。荷兰海牙国际法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客座教授。长期担任JESSUP、IHL、ELSA、ICC、Manfred-Lachs等国际模拟法庭比赛的国内赛、区域赛和国际总决赛的评审法官。长期担任十余种国际和国内权威及核心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与匿名审稿人。长期为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涉诉案件和与周边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争端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并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听证会。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欧盟法、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和法学教育。

“时间过得真是快,我来师大已有十年之久了。” 被问及为何来师大教书育人时,廖诗评坐在办公桌前不无感怀地回忆起自己与师大结缘的开始。十年前廖诗评面临择业,可供选择的平台不只一个,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北师大任教。究其原因,廖诗评强调说:“选择北师大不是因为它具备985高校这类的外在评价,而是在相熟的朋友口中得知,师大对育人教学的支持力度最大,做得最好。像北师大这样包容、开放的平台太难得了,我不能错过。”

而谈及面对职业选择的多样途径,为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学任教这一问题,廖诗评说起了自己原生家庭对自身择业观念和理想的影响。廖诗评的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在相关的音乐领域建树颇丰。廖诗评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大学教授这一行业知之甚多。如何教学,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的比重等等方面都来源于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大学的环境相对单纯,我对这个环境和教师这个行业也比较熟悉,对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较强,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谓是从小接触到大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仍然喜欢也愿意将之变成终身从事的领域与行当,可以说我的择业是基于全面的判断而非盲目的选择。”

在廖诗评看来,教师这个职业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学生与老师在知识储备上存在一种天然的不对等,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向老师索取,老师相对处于主导地位。而在这种索取中,授业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学生们的进步,这种自豪感和奉献感便是老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的来源之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尤其是大学,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避风港,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具有较强的舒适度。大学教育领域相对封闭,教师对于社会领域的感知有时存在滞后性,此时,在受学生尊敬乃至追捧的环境下,如何保持一颗善学向学的心,不断给自己充电,是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在廖诗评看来,教师永远不能放弃学习,要一直学习才能有底气上讲台,才能无愧于讲台下求知的学生,才能不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所以对于他个人而言,教师是一份能够让人有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定位的认同感的职业,而大学讲台也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舞台,因为热爱也因为责任。

Part

2

践行纯粹讨论式教学法

廖诗评对于教学以及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感知和解读。通过对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廖诗评开始践行一种全新的课堂讲授方式:纯粹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创设得益于时任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杨国华先生长期以来的开创性努力。杨国华教授最先将这种方式运用于大学教学,并曾经来北师大做过相应的推广工作。这种教学法的提出与应用以及如今学校对其的大力推广,不仅是廖诗评个人成就感的来源,也使得在这种全新的大学讨论课堂模式下求学的学生群体受益。

谈及为何想要实施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时,廖诗评谈起了自己观摩年轻教师课堂讲授时的所见所感:“年轻老师走上讲台之前的专业训练可能是不够的,他们往往前一天还是学生,下一秒就需要他们迅速调整状态变成传道授业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反差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调试的,所以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冲击是年轻老师毕业后上讲台时心态上最难以调试的点。最显著的问题表现就是年轻老师会习惯性地忽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针对向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不一致意见,会通过打断学生的话、扼杀学生表达欲望等方式处理,甚至直接针对学生并不成熟的想法进行批评和评论,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讨论难以为继。所以在我看来,大学所谓的素质教育质量一直提不上去主要问题不在学生,而是在老师。”

应用纯粹讨论式教学法的课堂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依照ppt内容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是以学生表达为主,尽量做到小班全员参与,大班轮流参与。课堂上由几名学生就阅读材料中的问题做基本阐述,再由其他同学对发言学生的观点表达作评价和反应,在此过程中,老师记录学生问题并以频率和重要度以及可供深挖度来挑出重点问题,再交由学生深入讨论。纯粹讨论式教学法课堂中,老师并不发表观点,也不做观点上的价值判断或对错引导,所有问题全部由学生同行争议、评论,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一堂课就某一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则在课后由那些争议双方学生自己总结争议、补充论据,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进一步讨论。每一个讨论单元结束后,由学生对课堂讨论的问题和争议进行回顾和综述,并由专人针对每个学生提交的综述进行汇总,撰写“综述的综述”。通过总结和反思明白讨论和争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针对课程整体撰写综述,由专人汇总并撰写“综述的综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这种授课模式不仅使老师学会虚心倾听,也给思想体系不成熟,知识架构有欠缺的年轻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观点、研究讨论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反馈,廖诗评发现,除了上述创设纯粹讨论式教学法的初衷一一得以实现之外,还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学生学会了深度沟通和表达。在日常人际交往和日后工作沟通中如何将一个问题说清楚,将主旨表达正确清楚,避免说者与听者之间的歧义与误会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技能。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这项技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提升,很多同学表示,之前根本不清楚一些语句的选用会在不同的语境和思维方式下形成什么样的解读,一学期的讨论课结束,懂得了太多沟通技能技巧。

一个新的教学方法的创设与使用之初,难免会有很多不认同甚至反对的声音,纯粹讨论式教学法也是如此。很多老师质疑:本科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是否会不适应这种课堂讲授方式?这种零散的讨论内容是否存在课堂不成体系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又要如何保证?诸多怀疑的声音在廖诗评看来都不是问题,不过是臆想中的困难,实际操作中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例如,有人质疑这种方法会引发本科生在教学方式转换中的不适应问题,但实际操作下情况恰恰相反,研究生课堂偶尔冷场,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去调动,本科生课堂十分活跃并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引导和激发。“实际上,任何实践中的情景都和事先的想象有巨大偏差,只有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投入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感知问题、磨合改进,才可能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才能日益完善精进。”

在纯粹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下,师生关系更加贴近融洽,老师学会了虚心倾听,学生也变得敢于表达观点,甚至敢于批评驳斥老师的观点。在廖诗评看来,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下,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才算有可能真正实现。现如今,学校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教学法,新教师入职培训都会邀请廖诗评前去分享,学校还经常以讲座、线上推广以及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对其加以推广。对于廖诗评来说,这是一所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包容性大学能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的最好的平台。“感恩师大的支持”,这是廖诗评由衷的感谢之语。

Part

3

行动才是最好的老师

从教十年,廖诗评带过的学生很多,佼佼者亦不少,用廖诗评的话来说就是:“他们都基本达到了那个年龄段该有的水平。”国际法专业相对就业面较窄,主要的工作领域都集中于国家部委层面处理的事务中。可即便如此,廖诗评带的学生也在毕业后很快成为工作骨干,得到好评。究其原因,廖诗评认为这来源于求学阶段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对研究生的要求是尽可能穷尽研究领域的既有材料,达到笔记二十万字,综述十万字的程度才能开题答辩开始写文章。唯有如此他们的研究才能具有好的问题意识,才足以写出合格的文章,也才能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

另一方面,廖诗评还长期担任国际竞赛的指导带队老师和评审法官。这成为廖诗评接触和培养参赛学生的一个机会。在其参与的200多场国际竞赛中,通过赛场上的实地演练,廖诗评更为了解学生个性,长处和优势,从学生的言语和思路方面来判断学生擅长和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挖掘潜力。从成果上看,法学院常规参与的学科竞赛有五个,其中四个是有国际性规模的赛事。其中,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与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北师大均曾经在中国区出线,而在被誉为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的美国杰赛普国际模拟法庭比赛中,在廖诗评的指导下,北师大参赛队在2017年国内选拔赛中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法学院李滨老师指导学生参加贸仲杯模拟国际商事仲裁比赛也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不仅有利于向全国展示北师大法学院学科优势和培养成果,也有利于进一步拉近老师和学生关系,在学生培养上更具有聚焦性。

面对诸多荣誉,廖诗评却没有丝毫停滞前进的脚步。因为在他看来,自我价值的认同不在于外部评价标准或者体制性评价标准,而在于自我的内心认同。“我自己认为好的,适合做的事情,我就要全力以赴去做好,至于这件事情做好之后是否在初始目的之外还有别的附加意义,例如是否能得奖、科研成果是否符合晋升标准等等,于我而言都是次要的副产品,自我内心的富足才是最要紧的。”

廖诗评的这种想法对于步入社会工作的学生影响十分大,这种信念的传承却不只在老师的言语中传递,更多情况下,廖诗评相信行动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看老师对自己喜欢的事业倾注多少心血,也会看老师对一些成果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自身。所以做了什么永远比说了什么更重要。当然我不是说言传不重要,只能说,说什么真的没有做什么重要。”在廖诗评看来,话语反应的是说话者瞬间脑海里的想法,这种想法瞬息万变,说出的话也有语境,有客套,有场面话。行为尽管也是相对主观的存在,可是相对语言来说又较为客观,所以行动在指导学生方面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廖诗评相信,现如今学生很多方面的技能不差于老师,很多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是优于老师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说教式教学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效果反而打折。所以教书育人还是行动更重要,也就是所谓的老师的示范效应。在廖诗评看来,这一点是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应铭记于心的。

除了大学老师的本职工作之外,廖诗评有时也会为政府处理国际法律事务提供一些咨询意见,这些事务包括反倾销争端、境外企业投资争端、东海南海海洋争端等方面。这些来源于实践的体会,成为他教学中的主要支撑之一,亦成为他从事教学创新的信心来源之一。“课堂上很多学生讨论的案件实际上都是我相对比较了解的案件,这就有利于我在课堂上能够微观地把握部分细节,分享有效资源。这对学生的帮助很大。”而面对专业中很多老师反映的科研与授课以及实际参与的实践之间脱节的这一问题,廖诗评不无感慨道:“很幸运在这一问题上我可以尝试做到三者结合,这对于我的一系列改革创新而言有很大助力。”关注实践也使得廖诗评的科研更富有创新性,使其入职的第一年便成功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也让廖诗评的科研和教学之路的起步较为顺利。

除了大量亲身参与的实际性案例,从2014年开始,廖诗评还与几位同行一起在中国国内运营中国第一个国际法的非政府组织。这个机构注册于荷兰海牙,其宗旨和目的就是在中国区传播和实践国际法的基本理念,口号是“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中国人身边。”这个组织从创立到实际运行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利用这个平台,廖诗评动员了很多世界范围内大量的国际法学生参与其中,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很多参与者和志愿者在毕业后也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反哺这个组织,无偿帮助机构为中国参赛队进行国际模拟法庭培训。目前这个组织也正在致力于将人才培养与就业挂钩,将真正优秀的人才推荐到真正合适的专业性平台和岗位上就职。在廖诗评看来,这个组织从成立到取得一些成就,本身就是一个良性处理教学与科研以及实践的关系的产物。“我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这是一位老师的初衷。”

正是得益于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上的良性互动,相互融合贯通,廖诗评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和职业发展感到十分知足。“我觉得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积极性贡献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将情感投入课堂、投入教学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国际法教师这个身份对我而言已经不是一份职业那么简单,而是一份值得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学生们怎么说

评价教学模式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学生作为直接参与者与最大的受众群体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针对纯粹讨论式教学法的课程评价,我们采访到了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Q师小萱:你觉得这门课程的上课方式与其他课程有何不同?

同学A:首先,上课方式比较开放,即不像以往的老师满堂讲,也不像全部交由学生讲,就是那种老师稍微指引着,大方向不变,以免有些发言的同学把课堂主题带跑,同时,学生又能在课堂主题下,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参与度极高。所以于我而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主导和老师主导的不同。

同学B:老师以不主动讲课的方式“逼迫”学生去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学习,课堂上是学生不停地讨论和发言,老师在旁边起到维持话题顺畅进行和保证讨论内容不至于偏离大主题的作用。传统的中国大学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WTO法的课堂是学生讲、学生听。课堂不再是老师体系连贯的授课,主要是我们自己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达成共识的过程。老师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大家听着老师讲变为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

Q师小萱:你觉得教师为什么要在本课程教学中采取这种上课方式?

同学A:法学毕竟是一门讨论性的学科,可能还是在讨论中擦出思想的火花,效果会更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我们学会与同学老师探讨,让同学们体会到自学的重要性以及团队探讨的重要性,培养我们自主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同学B: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了解法律知识而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案件中,无法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能在日后胜任相应的法律工作的。但是这些实践能力是传统教学无法教授的。而讨论式教学转换了教师和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设定,通过让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讨论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分析、表达能力,使同学们在校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真正满足法律工作的需要。

Q师小萱:你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同学A:喜欢。首先,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让我印象较为深刻。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书面上的,很难将其与实践相联系,也难以理解并深刻记忆。而在这门课上,我所了解的知识都是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材料、查阅相应书籍,并在课上与同学们互相讨论、深入思考获得的,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其次,这门课锻炼了我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中,老师讲课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留给我们自主分析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门课上,课堂的主导权属于学生,老师不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阅读分析材料、课上思考讨论,成为本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提高了我们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最后,这门课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思考和兴趣。在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同学们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上课的过程比较乏味,难以引起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而在这门课上,同学们可以就案件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研究,高强度的讨论也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会感到课程乏味无聊。

同学B:一半一半。这种更加自由的上课方式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程度,也能够更好的理解问题,或提高活学活用的水平,但这种知识的获取是零散的。但是由老师讲课的方式讲解的知识点全面,可以得到更加系统和完全的知识系统。

采访:王 娟、李安诺

文案:李安诺

美工:林 晗、夏丹婷

责编: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