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洛阳市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
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跟老贾一起来看看吧!
洛阳市建筑质量提升工程
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百城提质工程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全面贯彻落实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会议精神,抢抓构建黄河流域新发展格局、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 和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适应城市建设由过去的大规模增量建设向存量升级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转变的新形势,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通过2021-2023年为期三年的城市建设升级工程,洛阳都市圈成效显著,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县级城市普遍优化升级,城市规划升级、建设升级、管理升级、产业升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23年底,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供暖普及率达到95%,城市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0%,县区、吉利区达到70%,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重点任务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
全面推进市县土地空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空发展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安排生产空房、生活空房、生态,同步推进土地与土地之间规划体系建设空,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塑造城市特色, 推动城市详细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推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市设计。
科学做好项目策划
根据工作方案,要全面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区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按照补短板、强功能、增效、提质的原则,根据同级各类专项规划,科学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工程。要加强项目论证,重点关注相关规划的符合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投融资方案的经济性和风险评估,同时加强空之间项目布局和建设时序的统筹管理。按照建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在做好今年工作的同时,铺开三年期提升同级城市品质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基本消除“断头路”“博卡路”,做好城市道路与主干道的衔接。排查道路安全隐患,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加快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停车设施和充电桩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积水点和排水防洪短板综合治理,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加快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努力实现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要达到80%,县城、吉利区要达到70%。大力实施城市燃气、热力、供水等老旧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逐步扩大集中供热有效覆盖面,优先采用集中供热,在原有集中供热和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无法覆盖的地区推广清洁供热。
2.推进城市旧社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为目标,注重功能完善和历史文脉传承,坚持“绣花”改造理念,突出城市整体特色和区域地方特色,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城市老旧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和管理更新。支持实施大规模城市旧社区改造。主要经营者应当采取市场化融资方式,推进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在社区内部和联系社区,做好公共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智能化改造。积极引导既有房屋安装电梯。以一个街区为单位,全面推进旧市场、旧工厂、旧街道综合整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特别是框架空弱电线路、公共弱电管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城市有机更新整理的土地优先用于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以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镇化为目标,围绕节约集约用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处理好控制发展强度与节约集约用地、村民搬迁和就业发展的关系,依法有序高效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国有融资平台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经过三年的棚户区改造,9万套安置房基本建成。
4.稳步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物业企业扩大管理和服务范围,推动物业管理向农村社区和老旧社区拓展和延伸,加快城乡社区物业管理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支持成立行业委员会自治管理,推动管理模式由政府包办向自我管理转变。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行业信用管理办法,逐步构建“质价相符”的优质物业服务供给。进一步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资源,探索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到2023年,全面建成居民小区和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形成整体调解工作格局,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普遍提升。
5.加强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设施条件,大力推进书香洛阳、博物馆之都建设。结合城市小花园、城市自习室、城市音乐道路建设,以及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改造,完善各类城市文化娱乐健身设施,统筹安排“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补齐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社区服务短板,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健身圈、阅读圈。同时,依托公园、园林等具有生态功能的大型公共绿地,规划建设城市音乐路、城市自习室、体育场馆,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6.探索构建智慧社区和完整社区。坚持以基层党建为统领、城市社区为单位、民主协商为基础、法律为保障、技术为支撑,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着力推进智慧社区和完整社区创建。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创建行动,共同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巨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街道绿地、公园绿地和滨水绿化带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小游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环城林带和城市绿色廊道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推广应用乡土树种,合理搭配长寿树种,种植全冠苗木,提高绿化质量。按照“绿跟着路走,一路跟着风景走”的原则,持续增绿扩绿,提质增效。推进立体绿化和海绵绿地建设,实现生态预防和雨水综合利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园林公园建设,不断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到2023年,中心城区园林数量达到330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加快城市河岸生态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四河同时治理、五渠相连”,实施水体连通工程,构建生态循环水体系。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落实新城区和新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积极推进老城区海绵改造。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应进行湿地处理,以改善水环境。加强水源保护,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加快完成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设施的缺点,城市地区和县级城市的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8%。市区和县城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面积分别达到40%和20%。
3.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协调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三年内实现城市餐厨垃圾分类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26座,新增或改造湿垃圾处理站25座以上,重点建设4个静脉产业园。中心城区将规划建设一批分类垃圾转运站,配备新能源转运车,满足中心城区垃圾收运管理需求。规划在洛龙区建设建筑垃圾回收专业园区,新增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能力。
4.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积极创建绿色城市、绿色社区、绿色机构、绿色校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向既有建筑、绿色城区和连片农房延伸。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大规模应用,扩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创建绿色社区和完整社区。2023年,全市60%以上参与绿色社区创建的城市社区将达到创建要求。
聚焦精致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程度
1.加强交通秩序,控制拥堵。继续做好“七策防堵”结合工作,以“防乱解堵”为重点,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交通拥堵治理,维护城市交通秩序严格管理。各县区要积极开展严控示范路、示范街活动。认真落实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停车服务能力,加大停车场建设,加快停车设施和充电桩建设,完善“洛阳城市停车”智能管理平台,在中心城区新建公共停车场200个,新增停车泊位4.5万个,在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公共停车场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200个,在中心城区新增限时、分时、临街停车泊位。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做好交通秩序整顿,解决乱象乱象弊病;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范交通秩序。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到2023年底,城市公共交通50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100%。提高慢行系统建设水平,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畅通通行。
2.加强市容市貌整治。积极推进环卫精细化管理,大力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城市清理行动,重点解决乱倒垃圾、摊贩乱放、广告乱放、脚手架乱倒、电线撕裂、油烟乱丢、沿街标识混乱、犬只乱跑、堵塞占用消防通道等突出问题。推广多功能路灯柱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替代采用节能LED光源80%以上,确保功能照明亮化率和设施完好率不低于96%。将市容市貌综合整治与“网格化”日常管理相结合,依托“路长制”考核开展市容市貌集中整治行动。以“清标”行动为突破口,全面治理违法广告经营、占车卖车、乱停乱放等城市管理问题,持之以恒落实“清网”“清违法广告、清违法占用、清违法车辆、清裸土、清死植物、规范门店招牌和停车秩序”工作。
3.加强生态环境卫生。解决污染围困城市、污染淹没城市、城市污染和污染通过城市的突出方法。坚决打好大气污染攻坚战,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工业企业绿色升级、柴油货车治理、城乡扬尘综合治理,实现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继续加强控煤、降尘、治污和车辆管理。城市餐饮单位规范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安装利用率达到100%。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城市扬尘平均量不高于9吨/月平方公里。有序推进车辆更新和低排放改造,提高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物流配送车等新能源汽车比例。
4.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加快数字城管智能化升级,规划实施一平台一中心N应用智能化示范工程,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管“五位一体”,推进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打造全面覆盖、信息融合、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智慧城管平台。实现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基础数据全面、详实、安全、可靠。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平安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健康、智慧养老等平台,实现平台间数据共享和互换,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
5.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能力。深化城市综合执法,落实停车秩序管理指挥中心、车辆违法处罚信息平台建设和车辆拖车公司服务。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建立“城管+公安”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收取路边泊位停车费和暴力抗法行为。建立违法网格化管理专业队伍,强化违法管理智能化水平,探索对道路违法行为实施非现场执法,探索实施违法车辆拖移措施。要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完善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化”制度,以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实现追溯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纪律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市、县分别建立“城管+公安”联席会议制度和打击妨害城管执法和暴力抗法等妨害公务行为的应急机制。
聚焦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护利用
1.加强对城市和建筑风格的控制。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坚持规划管控保固态,利用载体传承活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三个转变”,打造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使城市设计贯穿于编制实施国土总体规划空的全过程,加强中心区、主要街道、重要广场、滨水空房间、城市出入口等重要区域和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等。城市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整体设计,建设用地随建筑设计方案一并出让。
2.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彰显洛阳副中心城市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好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提升三年行动。
3.保护和突出城市自然景观特色。充分发挥洛阳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的核心引领和示范引领作用,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精神标识和文化旅游核心展区,全面提升洛阳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加快建设黄河历史文化标志性城市。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高标准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提升规划,加快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并打造黄河文化的主要地标城市。
着力建设平安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1.积极开展城市体检。结合洛阳副中心城市特点,建立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系统,全面摸清城市财力。对标先进标准,分析评估城市运行状况,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群众关切、突出数据可用性的原则,对具体指标内容进行分类细化,根据具体指标内容制定行动计划,规划实施好建设项目。到2023年底,率先完成全国城市体检试点任务。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深化疾控体制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加强和改进国家应急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配置,推进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疫情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提高医疗救治承载能力,推进健康洛阳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到2023年,玉溪市公共卫生中心、省第二儿童医院、宜宾医院、市中医院宜宾医院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区“三甲”医院达到12家,争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1-2家;建成豫西应急救援中心、河南省隧道和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基地、豫西区域航空空救援中心。依托我市1-2家实力雄厚的综合医院,建设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病区,建设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各县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建设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提高传染病检测和救治能力。加大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应急疫情防控救治功能。
3.完善城市保障体系。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布局空,合理布置应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缓冲室空,建设应急疏散通道、防灾避灾室空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排涝、城市消防等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协调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消防设计审查验收队伍和消火栓、消防队站建设,提高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和装备水平。深入推进双防体系建设,落实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4.扎实推进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城市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严查严控建筑工地、公共建筑、老旧场所和娱乐场所、城镇燃气、地下限量空房间等安全隐患,开展窨井盖、高层建筑、违法建设易燃可燃材料彩钢板房屋专项行动,研究出台相关制度和标准,强化违规不处理,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整合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搭建城市安全运行智能检测平台,逐步实现安全隐患的智能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和反馈。
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素质
1.加强思想引导。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城市建设和质量提升工程、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融入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居民生产生活等。一、大力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楷模、最美人物和身边的好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民。
2.提高文明素质。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潮流行动,深入开展“六个文明”系列活动。在全社会,持续推进信用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
3.做好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家园感,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连接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治理模式。
4.突出城乡共建。大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社区站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搭建实践平台,营造志愿服务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传承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乡村荣誉榜”“星级文明户”宣传选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三、推广措施
完善晋升机制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市政府有关直属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和量化目标任务,制定推进方案,督促指导系统完成目标任务。城建质量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工作协调、督促指导,组织现场观摩,推动各项任务有序落实。建立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考核结果共享制度,推动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
坚持示范带动
积极推进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健康城市等城市创建。各城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定区域,探索建设智慧低碳宜居宜业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省市示范城市、示范街区、示范项目和达标街道,引领整体推进。
做好要素保障
各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向城市建设升级项目倾斜。增加城镇和产业集群低效用地活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抓住新基建和短板机遇,科学规划和实施项目。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和市场化转型升级步伐,强化与社会资本合作能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通过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融资。
加强评估和评价
完善城市建设质量提升项目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加强实际绩效和有效性验证,进行年度分类和综合考核评价。对成绩突出的县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被动等待、进展缓慢的开展通报批评。
如此重要的消息
转发和传播给更多的人,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