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个在德国留学17年,再也没有回过中国看父母的女孩冲上了热搜。每次看到这样的相关报道,她都特别痛心:难道是因为她把孩子培养得这么好,把孩子在锅里卖铁后送到国外,才换来了MoMo和冷酷无情?
辽宁师范大学本科生曹倩在大三时就向往国外的教育。当时,她的家庭并不富裕。然而,为了孩子的梦想,父母设法补上了7万元的首付,让她顺利去德国留学。她的父亲回忆说:起初,她在德国的一所语言学校读了两年,后来她去了一个预科班做了一年的家教,然后去了汉堡大学学习德国语言文学。
一开始给家里写了两封信,打了一次电话,但是从2003年开始就没有他们的消息了,也联系不上了。我父母最遗憾的是两封信都丢了,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她的地址。
17年过去了,现在老两口得了肾癌和乳腺癌,希望有生之年能遇到女儿。
好心人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消息,很多热心的网友帮忙找到了。根据最新消息,曹倩博士后毕业后在慕尼黑大学担任终身教授,但不想与家人联系。
据说当时她给家里打了两次电话,要了3万块钱,10个月后又给家里打了电话。她的父亲非常生气,责骂了她,并让她保存一些花。这一事件成为“深刻的家庭冲突”,让她不愿再和家里联系。
具体原因我们不知道。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博士后王永强在美国留学20年没有回国。现在这位快死的77岁的母亲想通过网络找到他,他拒绝了。
02.作弊的大多是秀才?
之前有过一个争议:是把孩子培养得更好,让他们自己走开好,还是孩子虽然没什么出息,但要守护自己,孝顺自己好?
我记得,在《小欢喜》里,黄磊的爸爸对克里斯蒂娜的妈妈说:别看我们家学习差,很普通,可能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也许他们长大后会在物业公司工作,但都没关系,因为我们都头疼,又离得近,所以可以随时照顾我们俩。他们中的一些人有优秀的孩子,去了美国和德国,但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
听听这个是有道理的。
那么,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吗?
我注意到曹禺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孩子从小就比较好,我们没有压力,但是交流比较少,她的父母不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敲黑板,突出显示:
孩子优秀又懂事,所以父母觉得省心,或者基本不喜欢和孩子交流,这样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根本不会选择告诉父母。父母可能仍然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是懂事的孩子,但是孩子可能发生了更大的心理变化,父母并不知道。
这让我想起了吴的案子,其中似乎有无数的矛盾:
从小到大,标准别人的好孩子;
一贯孝顺懂事的形象;
性格也开朗外向;
做事很细心,母子关系看起来不错;
然而,最终,发生了如此奇怪和违背伦理的事情。你敢说他妈妈真的了解他吗?你真的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吗?
03.
在培养孩子优秀的同时,不要忘记培养品质,保持与孩子沟通的良好习惯
我们来看看曹倩父亲的一句话:
因为孩子从小就优秀,我们没有压力,但是交流少,父母也不了解她的内心世界。这句话的后面很有意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因为长期与孩子沟通不畅,即使孩子心里有委屈,也不能告诉父母,最终可能自己消化。慢慢地,在那么远的异国他乡,没有沟通和共情,家庭关系会慢慢破裂。
家长和孩子沟通,像朋友一样了解孩子复杂的心理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每一个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但是,孩子变优秀后,又不愿意再见父母,反哺父母。那么为什么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呢?什么时候变的?
04.
在让孩子变得优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0-6岁的沟通重点:养成固定时间的沟通习惯
6岁之前,孩子逐渐在学习说话和做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习惯:和父母沟通的好习惯!
李玫瑾教授说,现在是孩子6岁之前立规矩的时候了,这里的规矩还包括平时和孩子形成良好沟通的习惯。比如孩子每天上幼儿园,晚上睡觉前可以和孩子聊聊孩子一天都做了些什么。在这个时期,孩子其实很愿意和父母聊自己的经历,因为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
二、6-12岁的沟通重点:保持习惯,改变形式
6-12岁之间,是孩子的小学阶段,也是青春期的早期。在这期间,孩子的心智不断成熟,对很多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在这个沟通的阶段,很多孩子可能忙于学习或者长大,不愿意在睡觉前和父母沟通,那么你不妨每周挑一个时间请孩子吃饭,或者挑一个周末作为亲子时间。
从孩子小学开始,沟通模式可以升级为家庭日等亲子活动。
三、12岁以上青少年儿童的交往原则
当孩子超过12岁,就意味着正式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父母最麻烦的时期。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在12岁之前养成了良好的沟通模式,这段时间只需要持续下去。
在此期间与孩子交流有三个禁忌:
1.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个阶段是孩子最自觉的时期。他们会想尽办法挣脱父母的束缚,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希望身边的人能认可他们。所以,如果父母还是用老一套的方式不断打击否定孩子感情的行为,孩子就不会愿意和父母沟通。
2.不要随意评价和说教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愿意被说教。如果家长想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最好不要听孩子说了什么,而要立即进行评价和讲课,这样只会让孩子启动逃避机制。
3.不要戴上父母的权威
父母心里想的是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不喜欢父母摆出权威的架子,经常以对抗的方式与他们对抗。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引导孩子做一些事情,最好是不着痕迹地引导,不要用强迫、胁迫或者威胁的方式来催促孩子就范,这样只会让他们的内心越来越封闭。
05.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持有环境”理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情绪受挫,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他能够得到周围环境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让这个暂时“幼稚”的人发泄情绪,感受到周围人际关系给予的包容和关怀,那么这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就会从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走出来,他的灵魂也会因为这个环境的额外关怀而成长。这种环境可以称为“持有环境”。
作为父母,对孩子性格发展最好的环境就是这个抱着的环境!
当孩子总能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时,就不会随意切断与父母的联系。
杰森的妈妈有办法。她喜欢诗歌,爱旅行,写有温度的文字,是一个灵魂芬芳的妈咪。
资深文案,多平台原创签约作者,育儿路上一路修炼。原创不易,请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