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战争 王朝战争时期 普鲁士军队的战争观和战略思想

栏目:美食 2021-10-04 17:55:39
分享到:

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正处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时期;而且普鲁士受到法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使得整个普鲁士处于从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普鲁士的军事思想也处于一个过渡时期,一是军人思想带来的变化,二是物质基础带来的变化,双重变化导致普鲁士的军事思想处于新旧交替、鱼龙混杂的局面。它的具体表现是军队的编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都在不断变化,有些抽象的表现是军队对战争概念的看法。另一方面,在此期间,由于普鲁士综合国力的提高,统一德国成为可能。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步伐的加快,直接激起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德国的统一使德国民族主义的信心破灭。统一后的德国更像是普鲁士的放大版,而普鲁士的军事传统使得统一后的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扩张力,这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阐述普鲁士统一德国时战争观和新战略思想的形成。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战争观

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对其后继者产生了启发作用。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战争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形势下产生的,它只能由一定的政治动机引起。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延续政治。”

这句话对普鲁士的意义在于,普鲁士要想实现德国的统一,就需要德国的政治统一,而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对他的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年轻一代几乎一致同意这一观点。起初俾斯麦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俾斯麦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观最坚定的执行者。俾斯麦认为,要想将德国统一为一个整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唯一途径。他曾在著名的《铁血演讲》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普鲁士在德国的地位不是由其自由主义决定的,而是由其实力决定的;其实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军事实力。只要看一眼地图,就会清楚普鲁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从东普鲁士到勃兰登堡是一个漫长的领土,它瘦弱的身体非常脆弱。因此,普鲁士必须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掌握最强的实力,然后等待时机;与此同时,德国各州分散而弱小,这使得德国的边境从未有过安全和独立,而维护德国的安全本应由全体德国人来承担。在现在的德国,这些重大问题已经不能通过诸侯联邦和少数服从的决议来解决。长此以往,必然会进入严重的内耗,而这些问题只能通过铁血统一战来解决。

俾斯麦 俾斯麦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普鲁士军官,我们会发现他们就像在讨论。他们每天的言行都透露着对战争同样的理解。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德国想要统一,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普鲁士的参谋长毛奇和毛奇非常重视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因此他同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他认为永久和平只能是一个梦想,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觉得战争是维护国家生存和民族独立的必要手段,而军队是实施这种手段最直接的力量。在这方面,他和俾斯麦可以说是两把剑的结合。老毛奇代表军方,也就是说,普鲁士军方与俾斯麦持有相同的观点。俾斯麦的战争观是与普鲁士的军事相统一的,所以用武力统一德意志不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是勇克贵族在普鲁士的一贯看法。

俾斯麦上台后,遭到外界的激烈反对,外界指责普鲁士被外交政策冒险家暴力统治。俾斯麦在铁血路上与这种反对潮流作斗争时,最有力的反击手段就是用民族主义的口号来吸引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团结。他不怕外国势力的恐吓。他直接向外国势力表示,德意志民族不接受现状,必须团结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怕外国干涉,哪怕是通过战争解决。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是提高普鲁士在德国地位的最佳选择,而对奥地利的战争则是普鲁士夺取德国霸权的必由之路。对俾斯麦来说,从他就任首相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发动普奥战争。他很清楚,德国的命运不能靠两个人并肩而立的谈判政策来解决,只能靠拳头来决定。对法国的战争是普鲁士对外国势力的战争。普奥战争让普鲁士统一了北德意志联邦。因为南德意志联邦在地理上靠近法兰西帝国,又受其影响,普鲁士想要统一南德意志联邦就必须解决这一阻力。俾斯麦在普奥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预测,与法国的战争将在五年后爆发。随着形势的发展,俾斯麦认为普法战争会在两年内爆发。因为他知道,作为欧洲霸主的法兰西帝国是不会允许德国南北统一的,因为那样会威胁到法国的地位和安全,而现在普鲁士的统一之路越来越近,所以战争必然会提前爆发。为了赢得与法国的战争,俾斯麦不得不争取苏德特谢《莱茵报》,反普鲁士情绪仍然存在于苏德特谢《莱茵报》各州,这些州已经与北德意志《莱茵报》渐行渐远。俾斯麦明白法国在这一切背后捣鬼。因此,俾斯麦认为,要使南德意志各州同意他的德国统一计划,一切都必须上升到国家统一的高度才能解决,也就是说,德国的统一可以通过国防的道路来实现。

普鲁士的军事战略思想

这一时期,以普鲁士为首的德国统一战争在总体大战略上奉行歼灭战战略,主张主动进攻,以速战速决迅速结束战争。首先普鲁士在思想上认同俾斯麦的战争观,然后认同普鲁士战争观的军队在战略上奉行进攻原则。普鲁士军队的灵魂人物老毛奇在1866年4月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

“一旦动员起来,就不用担心承担侵略者的责任,任何等待都会毁了我们的局面”。

在对法战争中,老毛奇要求手下的军官不要害怕背负侵略者的骂名,既然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就不应该背负这样的包袱。普法战争胜利后,当新兴的德国面对另一个欧洲强国——俄罗斯帝国时,老毛奇管辖下的总参谋部很早就开始制定对俄作战计划。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老毛奇要求参谋人员毫无顾忌地迅速行动,不要担心受到侵略的指控。老毛奇认为,只要他有条件攻打俄国,一旦他下定决心进攻,就可以不浪费时间地主动向俄国帝国发动进攻,对敌人绝不手软。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

毛奇的军事思想深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他认为战略进攻是到达目的地的直路,而战略防御是绕道而行。他认为应该在战略上保持进攻态势。然而,这种战略进攻不同于其他进攻战略。老毛奇主张在战略上保持进攻,在具体战术上保持防御,即战略进攻和战术防御相结合。比如在对法战争期间,普鲁士率先做好了战争准备,但普鲁士并没有主动挑起与法国的战争。反而俾斯麦首相通过外交技巧巧妙地激怒了法国人,让法国先发动战争;双方正式宣战后,普鲁士军队动员速度快于法军,更早部署在德法莱茵河边境。但是,普鲁士联军并没有主动进攻,而是摆出了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法军部署的兵力比普鲁士联军少,准备也不充分。然而,法国皇帝仍然下令率先进攻。法军率先越过德法边界发起进攻,普鲁士联军则在战术上采取先防御,再找准方向进攻。正如老毛奇所说:

“一个机智的总司令可以从战略角度选择进攻防御阵地,迫使敌人从那里进攻我们。当敌人伤亡惨重,士气低落,筋疲力尽时,我们转向进攻。这样,战略进攻和战术防守就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战略上选择一个能够体现自己进攻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在战术部署上可以很好的防守。我们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而不是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比如我要进攻一个国家,那么我的军队就会迅速越过双方的边界,在对方的领土上占据一个防御但有威胁的位置,并向你传达一个我要继续进攻的姿态,迫使你的军队与我作战,但是当你的军队到来的时候,我不会进攻你,只是占领这个地方,让你主动进攻我的位置。

老毛奇 老毛奇

老毛奇继承了克劳斯维茨的军事理论,要求在战争中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在普法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当普鲁士联军彻底打开通往巴黎的道路时,他们并没有直接进攻巴黎,而是掉头率先消灭了法军麦克马洪。老毛奇认为,占领领土不是战斗的主要目标,而是优先消灭敌人的军队,因为只要对方还有抵抗,战争就不会结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毛奇特别重视追击和战胜敌人的重要性,因为一旦错过了追击的机会,敌人的残余就有可能再次集结,给自己的军队造成新的损失。普鲁士认为,战争必须迅速解决,因为目前的战争将动员数百万人,这将在补给方面造成巨大困难,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这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并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国家动员能力的提高和铁路运输的军事价值为快速决策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