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 张双:“诚实的证言书”

栏目:美食 2021-09-29 21:58:20
分享到:

▲作者|张爽

“诚实的证词”

□张爽

曹是一位勤奋而有抱负的作家。即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相遇的日子》,是他继“邓艳乡村系列”、“幸福县系列”、“东湖系列”之后所开创的文学新阵地。里面收录了他近两年在戒毒所采访后写的20篇短篇小说,讲述了20个吸毒者的故事和命运,包括吸毒者、吸毒者及其相关人员。每一个故事都是相互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而丰富的整体,这也是《遇见日》区别于其他小说集最根本的地方。本期出版的小说《前妻之间》是《遇见日》系列的最后一部,也可以算是他去年在长江文艺《遇见日》开篇出版的《假封面》的续集。《长江文艺》创刊之初,也以《长江文艺》结束,呼应了曹和这本旧刊的命运。

与《相遇日》系列的其他作品相比,《前妻之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假发套》中的故事脉络和人物关系已经铺好了路:儿子秦基伟受不了父亲秦建社的多次吸毒和家暴,劝母亲罗小凤与他离婚,并在母亲的见证下做了毒誓。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坚持自己的誓言,为了住在外面的医院,为了得到母亲的探望,他吸毒进入了戒毒中心,疯狂地吞噬着各种硬物。最终因化疗脱发的罗小凤,在戒毒中心民警霍丽芝的劝说和帮助下,答应在第15次会见日看望秦基伟。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在绝望的生活境遇中挣扎。染上毒品的父子,身患绝症的母亲,一事无成的警察。幸运的是,一束微弱的光正通过绝望的黑洞逐渐到达他们命运的缺口。不同的是,《前妻之间》并没有延续《相遇日》其他文章的零散视角,而是在《假发套》上“纵向深入”“横向出击”,无论是叙事空还是人物聚焦都发生了变化。小说沿用了《假发套》的情节,但叙事重点转移到了小说中隐藏的人物身上——从广州回来探望儿子的罗小凤和再婚生子的钱桂华。叙事空也暂时脱离戒毒中心及其相关类别,固定在他们熟悉的龙口镇。前妻也是秦建社,有着同样前夫的记忆。在这样一段尴尬又奇妙的关系中,这两个女人的相遇和碰撞,必然会赋予“相遇日”更丰富、更特殊的意义。

从罗小凤答应赴约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这次会面当成了“一场会被昔日‘情敌’嘲笑羞辱的宴会”,心中充满了波澜。所以“烧了船”的罗小凤,“在流言蜚语里装了很多火药,句句带刺”。脱离苦海、现任丈夫稳扎稳打、双胞胎儿子学业有成的钱桂华,对自己谨慎、谦逊、克制、周到的言行小心翼翼。这也正在成为一种软武器,将罗小凤坚固的心墙推倒各处,让她与假想敌的这场游戏得以脱身。所以,这两个有着相同前夫的女人,又被同一个“儿子”绑在了一起,她们将共度余生。曹用浓重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触动了人物的灵魂和脉搏。底层女性复杂的微妙和成长变化在他耐心而平静的话语中竞争:绝望的处境被坚持打破,狭隘被包容击退,凶狠被常人驱散,仇恨被爱情融化...

曹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的写作观:“生活让我看到了它的真面目。虽然美没有灭绝,但也有它狰狞的一面。我有很强的写作动机和创作欲望:那就是希望揭示生活的真相,把我们平时看不到、看不到的另一个背影翻出来,把生活的内幕翻出来给人看。”因此,他早期的一些小说常常被贴上“陌生而黑暗”的标签,执着于书写现实世界的背面和人性的影子。即将开播的《会见日》系列被曹命名为“一个诚实的见证”,延续了“揭示人生真相”的写作初衷,但在到达的方式和路径上有所偏离。

《会见日》展现了吸毒人员及其家人的灾难和痛苦,却淡化了对现实的狰狞声讨,用更多的笔墨和情感书写了绝望中的希望之火和人性之光。《生日》中的彭志刚是母亲在寒冷的田野里生下的,生命中重要时刻的反复不幸让他陷入了“下一个生日——即将到来的三十六岁生日会突然逝去”的魔咒,陷入了“酷热让他寒气透骨髓”的心理疾病。如果说黑猫的出现让他产生了“我们都不幸福——走向天空的尽头”的错觉,那么导演精心准备的银杏飞翔的视频演示,以及有意跳过出生年份的37岁生日派对,就像一束强烈而温暖的光。赶走彭志刚从出生那天起就聚集的寒冷和恐惧,给他勇气和信心重获新生;在《外科手术》中,吴德福因为染上了毒品,与自己光鲜亮丽的生活和漂泊不定的爱情分道扬镳。他对吸毒的深仇大恨和渴望,不能像莫比乌斯环那样来来回回。他的狂热和偏执最终使他和他的毒品朋友邱嘉生决定通过手术切断大脑中的神经来控制毒瘾,从而放弃毒品,通过直播的方式与他人分享。在这种令人拍案叫绝但逻辑自洽的戒毒方式背后,反映的是与毒品划清界限、救赎自我、拯救自我、向上奋斗的孤独灵魂。救赎和关怀的气息也弥漫在《纸上的父亲》中的夫妻身上。丈夫于世兵两年前进入戒毒所,妻子林美芬为了让儿子在高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虔诚地伪造了父亲英勇救人的“英雄叙事”。伪造的动机充满了爱、善良和同情。这些犀利丰富的想法和细节震撼人心,既给了作者真诚面对现实的力量,又通过虚构的点缀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另一种现实,在坚守创作初衷的同时孜孜不倦地追求写作的“难度”。

曹对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偏爱,使他在现实题材的选择和把握上有了更敏锐的直觉和更广阔的视野,因而有了《邓艳村系列》《东湖系列》《相遇日系列》等。,但他努力在传统写作和先锋文学之间寻找一种“混合”的方式,使文本在无法界定和分类时更有可能。即使面对同样的题材,曹也通过调整文本的内部组织,避免陷入自我循环、自我重复的泥潭。《相遇日》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因吸毒而破碎的悲剧家庭,但每个家庭的“路”都不一样。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叙事风格因人而异:《前妻之间》几乎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对话,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和叙事张力都在“海明威式的对话艺术”中完成;《外科》整篇文章更像是“疯子式”的措辞。在安静平和的叙事基调中,吸毒者的精神创伤和自我救赎意识在书写中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揭示,令人警醒。

痴迷于短篇小说体裁也是曹确立写作难度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短篇小说是小说中最迷人的文体,极具诗意和技术性,犹如一道闪电,神秘而不可复制;空间很小,但极具爆发力。李敬泽曾这样谈及短篇小说:这是噪音中意想不到的寂静。世界可以通过针眼,在微小的尺度上,我们仍然可以在专注的瞬间领悟和把握某种整体性。可见,写好短篇小说是对一个作家综合素质的多重考验。一个作家不仅要对现实世界有一个大致的视野,还要细致敏锐;不仅要有架构故事、提炼语言的能力,还要对作品中的事物和事物有准确、深刻、独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作家在观察现实、了解人心时,要自觉保持人性的善意和光明。正如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所说:反映现实是作家的职责,但让世界变得更光明也是作家的职责。从近年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是曹文学实践的方向和归宿。

—结束—

长江文艺,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