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深刻咬紧蒙牛、伊利六大罪,媒体不能说是我》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一时间,“蒙牛”“伊利”陷入舆论漩涡。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安全性一直高度敏感。即使中国奶业协会很快出来辟谣,公众对这件事的讨论还是有增无减。
我们喝的牛奶奶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蒙牛、伊利纯牛奶质量如何?还能喝吗?
针对《六罪》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不妨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梳理。
评价结果:伊犁和唐嫣的蛋白质和乳脂含量较高
早在2014年,《消费者报告》就对不同品牌的儿童奶和纯奶产品进行了测评,其中就包括了此次活动的“主角”——蒙牛和伊利。
评价结果显示,在伊利、唐嫣、蒙牛、德云社、光明常温纯牛奶中,伊利和唐嫣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伊利和蒙牛的钙含量较高,进口品牌德云社的无脂乳固形物和维生素B2含量较高,而光明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略低。
纯牛奶不能随意添加“其他成分”
在《六罪》中,有一段对“潜规则”的描写,不禁让读者恐惧和担忧。
纯牛奶脂肪含量低。真的能加脂粉吗?如果细菌超标,抗生素“杀菌”就完了?
GB 19301-2010中“生乳”的定义“生乳”是指从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正常乳,成分不发生任何变化。产犊后七天的初乳、抗生素使用和停药期间的牛奶以及变质的牛奶不应用作原料奶。
然而,保质期短的灭菌奶和巴氏杀菌奶的原料都是“生奶”。这些牛奶消毒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只能是100%的“纯”牛奶,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随意添加“脂肪粉”和“乳清粉”来控制牛奶质量指标是违法的,至少从法律层面来说是这样。
关于“三聚氰胺”和“抗生素”,这些其实是中国的常规抽检项目之一。
我们杂志整理了近五年来监管部门对牛奶质量的抽检情况,结果显示牛奶和奶粉的抽检中没有检出三聚氰胺。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增强奶牛的身体抵抗力,或者在乳制品生产中添加抗生素可以防止牛奶变质。问题是这将导致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增加耐药性和人体肠道菌群失调。
2002年,关于抗生素是否能留在牛奶中的争论引起了很多麻烦。
当时乳业龙头Bright率先在行业内提出“无奶阻”,主张与国际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做出了回应。时隔多年,国家早已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在过去五年的随机检查中,没有抗生素超标。
乳制品的准入门槛仍需提高
乳制品的标准也是六大罪的重点之一。
但原作者提到的标准主要是指GB 19301-2010《原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标准显然不适用于速溶原奶,即在正常情况下,未经杀菌的原奶不能直接食用。
在指标方面,通常决定原奶标准的参数包括乳脂、乳蛋白、菌落总数、体细胞数、冰点等。与其他主要乳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原料奶标准GB 19301-2010《原料奶》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六罪》认为,菌落总数标准低可能导致病原体毒素残留,存在安全隐患。
毕竟巴氏杀菌和超高温杀菌不能灭活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比如生牛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100000CFU/mL时,就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肠毒素。但这不是绝对的。菌落总数越高,并不意味着致病菌越多。只能说检出致病菌的概率会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制定修订原料奶、巴氏奶、灭菌奶、复原奶四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承担修订的单位包括农业部乳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乳品创新团队。
在《原料奶》第一次讨论稿中,其主要变化包括增加蛋白质、分级脂肪、提高体细胞指数限值等。
例如,原料奶可分为优级、良级和合格级,其中“优级原料奶”要求蛋白质≥3.2g/100g,脂肪≥3.5g/100g,不同等级原料奶制成的巴氏杀菌奶也可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可能为消费者提供更科学、更透明的消费指南。
当然,新的乳制品国家标准什么时候出台还不得而知。
但市场上有很多不同品牌、不同梯度的奶制品,但羊毛来自羊,优质牛奶的价格普遍较高。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大品牌的前提下,多关注“蛋白质”和“脂肪”,从而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优质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