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控”
深度聚焦圆桌会议
策划│申教编辑部
编辑│三耳猫
圣体
宣璐
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电影迷,摄影迷
客人
手镯修补
戏剧影视研究员,印象派电影观众
魏叔叔
偏爱硬派和激进的形象表达,特长是给电影打高分!
倪力镇
爱影像,在光影中沉醉,寻找小粉丝
宣璐
感谢您参加本次圆桌会议!今天,我们来谈谈波兰斯基的新书《我指控》。2019年,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奖和法布里兹最佳影片奖,波兰斯基本人也因为获得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导演而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德雷福斯事件是法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事件。事件本身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的人群和群体非常多:诉讼当事人、军队、政府、知识分子、政治人物、公众、媒体、阵营等。,而这一事件的具体影响可以波及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作为电影的原型,事件本身很有潜力成为一部史诗电影的原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我控诉》选择了从更“微观”的角度聚焦德雷福斯案。先说说视角的选择,顺便说说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倪力镇
我很高兴和你讨论我的抱怨。关于“视角”的问题,也是我认为切入电影的一个有趣点甚至是关键点。我想先和你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看法。不被现实中的争议所影响,很难观看和评价《我的控诉》。这些复杂甚至截然相反的声音一度让我的思想动摇。现实中电影评价的两极分化让我意识到“位置”的重要性,甚至不可调和。
就我个人而言,电影中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电影中揭露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抱怨?如何起诉?其次,我们如何看待《我的控诉》中关于“道德与艺术分离”的争论?
首先,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容易理解,投诉的方向性也很明确。极端民粹主义、官僚集权、种族偏见、侵犯个人隐私、人权难以保障、权利阶层道德败坏等等。相比之下,影片对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钦佩和敬仰,实际上让影片显得“政治正确”。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是由一个“有罪”“有争议”的导演制作的,评价立场变得模糊,难以把握。毕竟,波兰斯基在1977年的性侵现在已经变成了罗生门。再者,“德艺分离”之争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取向,也更为复杂。我绝不会简单地说“艺术是无辜的”,因为我深知艺术表达的必然地位和意识形态。但就《我控诉》而言,抛开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我认为电影内容本身其实是“正确”的。虽然我们能感受到波兰斯基的批评和指责,但我们不能否认电影中的人文主义立场。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视角”的问题,其实和我刚才讲的“如何起诉”密切相关。总的来说,我不认为导演想用“我控诉”来“洗白”,但他的控诉是真实的。要看清楚导演的诉求,选片的叙事视角是关键——体制内官员皮卡德的视角。通过皮卡德的观点并锁定这条线索,导演的关键批评是司法不公和个人面对权威或整体社会偏见的绝对无力和失语。如果把这种指责简单地归结为导演为自己辩护,那就太武断了。
手镯修补
这部电影可以看一次剧,然后加上背景,所以无法准确把握这部电影是否针对当前欧洲的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历史事件本身就是典型的,可以说是天长地久,无限延伸到每个社会的现实。但我不想无限联想。例如,导演用这部电影为他多年前参与的案件辩护。之前的作品《裘皮的维纳斯》更像是对我的恳求。反犹太主义是法国原型事件的关键部分,可以对应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他和家人在法国经历了反犹主义,只能回到波兰老家。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影响,他们的亲属死在集中营里。
这部电影叫《我控诉》,左拉写了一篇同名文章。电影黄金分割区的皮卡德上校会见了法国文化界人士,并向他们讲述了必须诉说冤屈的故事。作为一个军人我说不出来,但左拉说我可以。这篇文章相当于一个梗概,但它的重点不同于电影。文章聚焦于帕蒂上校的剧情,但影片展现了文章中指控的所有相关军事官僚,很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影片中没有激烈的情感。电影和文章讲述的是同一个事件,但电影高度还原了历史场景,补充了产生这篇名篇的历史环境语境,这就是电影的信息密度。这部电影有着史诗般的气魄和沉思的态度,《正义的人》中的皮卡德在人文意义上非常成功。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皮卡德上校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忠诚的战士。这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他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红色情人”。弗雷德里克的遗言,他对皮卡德说,你只是尽了你的职责。我个人认为今年看了一些老导演有野心的作品,比如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理查·尤尔维尔的挽歌》。挪用赛义德关于文学“后期风格”的说法,电影导演的后期风格似乎强调工匠精神。在这些电影中,我读到了主人公对职责的坚持。同时,在形式上,电影导演在技术上非常精良,这也是一种尽责。然而这种电影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本意似乎是问电影本身,但却失去了电影。牵强附会,还可以加上《爱尔兰人》,一部两位好莱坞导演的自重之作。可以说是缺乏热情,或者热情变成了别的东西。
魏叔叔
整部电影《我指控》的视角聚焦于一个主要人物——皮卡德警官,这是历史电影中常见的叙事角度。第一个原因是擅长悬疑片的波兰斯基会选择皮卡德的视角作为整个事件的线索,这是他最好的选择。探索和解谜是他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方法;第二个原因是,作为一部定期还原德雷福斯事件的电影,除了皮卡德之外,很难选择其他视角,他在早期就摆脱了德雷福斯案;第三个原因是波兰斯基这次表现出了最大的克制,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感情。不如说21世纪后,他已经尽量避免可能让观众基于自己解读人物的叙事视角。可惜的是,由于METOO运动和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部冷静到没有选择德雷福斯作为叙事视角的电影,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我起诉,2019年
至于这部电影的观点,我想很多观众在看之前都会忍不住带着主观的考虑去欣赏。看完塞萨尔奖的现场报道,我准备带着《不道德的审判》这样的高期待去看,却没想到这是一部属于21世纪波兰斯基的改编电影。另外,这次圆桌会议恰好坐满了女性观众,期待大家下一次的评论。
倪力镇
我也觉得“冷静”和“克制”的叙事似乎在叙事上带来了问题,那就是我们觉得“平淡”。不过,考虑到波兰斯基之前的电影,显然是有意为之。我和@舒威看电影的顺序其实不一样。我先看电影,然后才意识到电影的影响或争议。所以我前面说了,这些纠纷是绕不过去的。看完体验,觉得这部电影甚至“政治正确”,但没想到以后还有这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宣璐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我控诉》作为一部电影的质朴质感,但也有嘉宾认为导演对皮卡德视角的选择本身就成为了电影悬疑特质的前提。作为一名观影者,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我控诉》有着苏比克雕塑般的尖锐棱角,除了一些回忆的倒叙与当下交织,整部影片呈现出相对平淡的质感。但与此同时,在这种直白的叙述下,有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悬疑张力。这种悬疑张力或许在于对终极正义的追求——德雷福斯和皮卡德能否平反,但最直接的张力来自导演对信息的割裂。更具体地说,看这部电影最大的乐趣首先来自于四个重要音符的拼凑和它们之间的一点联系,还有一丝严肃的“狡猾”。不知道大家对电影中反映出来的悬疑元素怎么看。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魏叔叔
我个人的猜测是,近两年来,波兰斯基在悬疑片和惊悚片的剧情铺设上,还是使用了一些常见的手法,但都没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功。这一次,可能是像《钢琴师》一样的回归。
手镯修补
前面提到,皮卡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他主要是侦察和了解案情。在真正的间谍出现之前,他对德雷福斯有过几次回忆。他们是泛泛之交,这些印象也很客观。他与所有官僚打交道,如何推动事情向前发展以找到真相得到了充分展示。这里一层一层的推,发现真相后上层明确告诉他不要追究,都有很大的剧情张力。但最终他在法庭上失败了,而德莱夫斯在二审中仍然被判叛国罪,7年后通过字幕被释放。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波兰斯基将时间线锁定在了警探皮卡德的心理时间线上,这让这个故事颇为震撼。心理上的线索,比如总是全神贯注于浅焦镜头的皮卡德,以及与故事无关的他的非洲之行,都擦肩而过。
法院只是一个像办公室一样的场景,而不是一个可以反转剧情的“舞台装置”。因为证据是假的,整个军队联合政府,以及无知的公众,都认为皮卡德为犹太人说话,把追求正义的人贬为叛逆者。这就是偏见的巨大惯性力,很容易被用作舆论工具。因此,舆论是一个隐藏的恶棍。通过认识军事环境,皮卡德意味着认识整个历史形势和他在其中的地位。这是他的“答案”。唯一了解他的人是作家和知识分子。聚会很温暖,其他人基本上都很酷。所以看起来这部电影还是偷偷的对皮卡德有一定的“感情”。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倪力镇
总的来说,我更喜欢刚才对“回归”的描述。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加上“悬疑”元素是一种叙事处理。电影本身的信息量其实已经足够大了。比起“悬疑”的体验,我更惊讶于导演克制下的“锋芒”和“洞见”。比如开篇,几笔就能表现出群众的盲目和反犹仇恨。当然,对我来说,讽刺意味很浓。所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比起“追求正义”的结果,更吸引我的是导演在追求过程中想要揭露的众生相。当然,我觉得导演对信息的碎片化处理很有意思,应该结合整部电影中镜像语言的运用。
在镜像语言的运用上,如中小场景的选择、暗色调的营造、有规律的分帧构图等。,导演让人物时刻被挤压,甚至户外场景的呈现都很局促。比如piccard多次在一个垂直的高层建筑里,看起来小而无力。再比如,在法庭外人群站在两边的低位置拍摄镜头,非常紧张。不稳定的构图和拥挤的状态让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涌了进来。图中有一股难以忍受的公愤、盲目的仇恨和极端的民粹主义中央集权。这种镜像式的语言风格和碎片化的信息处理,对电影整体形象风格的营造非常有帮助。
魏叔叔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的悬念不是很强。首先,肯定是因为观众已经熟悉了德雷福斯事件。二是因为波兰斯基上个世纪几部经典悬疑电影的代表作太过精湛,所以这部电影的悬疑设定并非刻意为之,而可能是历史文本本身带给观众的一种好奇。而作为事件神秘之信的拥有者——埃丝特·哈齐在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基本确认,而期待正义的波兰斯基粉丝唯一的悬念可能在于影片结尾会出现怎样的无奈“和解”。波兰斯基是一个更喜欢用线性叙事的导演,经常用对话从有限的人物视角来解释碎片化的线索。在这部《我控诉》中,他反而用墙上破碎的字母和德雷福斯在狱中的信件作为皮卡德不自觉记忆的线索,让属于过去的关于德雷福斯的时间渗透到属于皮卡德的现在。此外,在皮卡德的调查中,音乐的出现被避免了,甚至两次最大的高潮也被削弱了。左拉的《我控诉》拍完之后,紧接着就是反犹主义,避免了进一步煽情的处理;佐拉在败诉后被判一年,并立即将亨利上校调去与皮卡德的重剑搏斗,以失败告终。愤怒后的转折点被一部不知名的武打驱散。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悬疑元素,至少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并不是很显著。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倪力镇
我想为“决斗”补充一点。虽然皮卡德受到各种权力阶级的压迫,但在形象上与他对抗的是亨利少校。从亨利少校“服从命令”的言论可以看出,导演有意指责司法不公,同时又将矛头指向了来自某个权利阶层的普通人的“平庸”。结合导演对失控群众的刻画,这种攻击非常有力。我觉得两个人比较剑的那场戏很有意义。在这一幕中,紧接着又一次审判失败,导演的方向其实很明确,皮卡德有足够的实力打击这种看似不可动摇的力量和盲目性,这也预示着未来的剧情转折。
刚才@手镯谈到了“法院和办公室”空,所以我想补充一下我对空的看法。显然,影片中空的房间大部分都是室内场景,除了小场景中的人物被框在环境中表现压抑和拘束,皮卡德两次尝试开窗也颇具象征意义。我认为还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皮卡德收到了教会的来信。我觉得这里信仰崩塌的方向还是很明确的。教堂本该挤满了人,却如此孤独,空荒芜,人与神告白的圣地成了信息交流的场所。阴郁深沉的画面和无声的信息交流,依然传达着压抑和疏离。另一个地方是雕塑展厅里的对话。当然,也许导演信任艺术本身。这一幕相当受欢迎,看似无所事事,但实际上却带出“复制品与赝品”的区别。或许,正是这种执拗推动了皮卡德的行动,也说明了导演所关注和强调的公平正义的明确性与绝对性之间并不存在模糊地带。
手镯修补
提出的几个场景的剪辑,显示了波兰斯基立场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左拉的文章之后,出现了反犹主义的浪潮,充分反映了历史场景中复杂的社会斗争形势。也许这是历史书上简单的人权胜利,无数个人在背后反复抗争。最后,皮卡德上校想用剑战斗,在街上战斗,在坚守自我中表现出他的尊严感。保持这种尊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想想《黑暗时刻》中丘吉尔的扮演者,也表演了一种生活中的倔强反抗。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魏叔叔
同意@倪力乡的说法,皮卡德打开两次打不开的窗户的隐喻还是很强烈的,空的互文性是与树林里追赶杀人犯时树枝挡住去路,靠近尽头与莫尼耶女士走在开阔的路上形成的。皮卡德和调查人员选择阿尔忒弥斯雕像作为会面地点也是一个小小的想法。
宣璐
至于我们谈了什么,我想扩展两点,希望一起聊一聊:第一,波兰斯基在这个简洁的叙述中是否有割脚的嫌疑?一个是关于皮卡德和安全局特工的关系,关于@倪力乡提到的雕塑展厅里阿波罗的“罗马复制品”和“希腊原作”。@魏叔叔,说说你说的雕像见面会吧。
魏叔叔
其实我也没多想聊什么。基本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喻,狩猎女神和鹿,在皮卡德主动出击后力量被倒置。雕像相遇的场景更有意思的是,“复制品”的概念与皮卡德后来遇到将军时的那句“同一个德雷福斯事件”之间形成的互文性。
倪力镇
所以叙事选择还是要结合导演个人经历和拍摄需求。总是走在最前列的波兰斯基,一定比任何人都要敏感。然而,他和他的团队仍然选择了这个故事,尽管他们很小心,但他们引起了很大的骚动。既然创作者本身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电影而不是叙事本身。
结合电影人在2009年对波兰斯基“被迫害的知识分子”的接受和包容,阿黛拉·哈恩和瑟琳·席安玛的离去,以及19年来群众的示威游行,似乎在电影结尾应用了“时代变迁”的感悟。“波兰斯基”再次成为一个标签,这一次,它成为了体制内的“男性力量”和一个没有艺术的人。“一星评价”和大众对导演本人的排斥,早已让问题的焦点超越了电影本身。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从艺术表达转移到了道德探究上。最终,艺术表达和争议事件本身被简化或贴上标签,电影成为公众释放情绪的出口。我认为这种错位本身就表现出一种困境,即在世界思潮的右翼转向环境下,平权运动的僵局。正是因为“批判反思”精神的退潮,让很多观众陷入焦虑。关于“美德与艺术”的争论将一直持续下去,深入文本,从事件的发展中逆流而上,或许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魏叔叔
光剪脚是不够的,但从主观上来说,我感觉波兰斯基这次没有使出浑身解数。波兰斯基是叙事天才,远在《罗斯玛丽的宝贝》,近在《裘皮》中的维纳斯,其他导演很难尝试。我甚至认为《我指控》是一种保守的尝试,试图再次拓宽他的电影类型。历史题材并非没有前作,但与更接近他记忆的二战犹太题材相比,一战前的反犹事件只能在历史中删除,而不能在经验中补充。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宣璐
其实我觉得波兰斯基砍得太不小心了。整部电影如此单薄,以至于成了思想本身的骨架。其实一些所谓不必要的元素应该是这个部门作品的血肉。比如:电影过于集中于塑造知识分子和媒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工具化”——左拉作为德雷福斯阵营众多作家之一,名气最大;在他关于这一事件的众多文章中,“我指控”一文是最轻松的口号。左拉成了皮卡德升级版法国的良心,他的文章成了被迫害者的心声。但事实上,当时的法国媒体为德雷福斯阵营及其反对者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媒体的分量反映出它可以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成为政治辩论中的关键角色。这种制衡本应成为一种丰满的血肉,本应保存下来,却在一部关于猎物运动的电影中被刻意抛弃。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手镯修补
女演员哈奈尔上演了真实版本的指控。如果《我控诉》真的被视为一个寓言,那么波兰斯基在这个寓言中在新的话题和新的思潮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就不得而知了。他尽可能用客观的叙述来刻画一个无可指责的英雄,而对受害者却掉以轻心。我不是波兰斯基的粉丝。我不太了解他。他似乎也把自己当成了杀妻案中的舆论受害者,但他也承认自己是唐人街的加害者。我认为他作品中的善恶、性别、阶级、权力等概念非常复杂。
魏叔叔
我想,由于篇幅和视角的原因,《我控诉》已经是叙事删减的极限了。就连影片中很多场景的左图都被省略了,剪辑肯定不慢,对佐拉的审判和拉布里律师的拍摄也给出了恰当的解释。甚至电影中唯一最强烈的情感点都留给了左拉的文章,几乎与5: 2败诉的结局拼接在一起,已经在这部电影中给知识分子留下了最完美的位置。
我起诉,2019年
手镯修补
认同“叙事天才”的说法,他的导演手法并不令人意外,但剧情总是吸引人,公认他是探索人性,主要是人性之恶的导演。这正能量真的特别吗?
宣璐
嗯,我指的是元素的选择,这和我的预期相差甚远。但是犀利的剪辑没有问题。@舒威
倪力镇
我之前说过,看了《我控诉》觉得“政治正确”,恰恰是因为电影中的人物或“立场”过于“清晰”和“刻板”。所以,很容易知道导演想“指责”什么。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部电影其实略显“直白”。包括结尾带点无奈的“和解”,毫无悬念,至少不“惊艳”。所以,当这样一部“正确”的电影被嘲讽时,“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波兰斯基的才华在于,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包括《钢琴师》。大家都认同电影中的史诗气质。这样的评价似乎是对导演对形象表达丰富性探索的肯定。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手镯修补
剪辑的很好,整篇文章基本都是室内剧。过渡是通过无数个开关门来实现的,印象非常流畅。
倪力镇
关于导演的形象表达,我想补充一点,除了我刚才说的,影片中对德雷福斯的惩罚的表现也充满了象征意义,比如开头的荣誉剥夺仪式,大场面中有规律的构图和阴郁的基调,奠定了形象表达的整体基调——平静和压抑。德雷福斯的与世隔绝,直接体现在他与人的距离很远,在大场面里身材矮小。“我无罪”的呐喊淹没在人群中。他受到监视、剥夺和攻击。这种“公开处决”的场面,既是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践踏,也是对社会反犹情绪的煽动和迎合。而且直接表现了偏见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在社会允许的法律法规下,剥夺是单向的、粉碎的、仪式化的,讽刺、批判和反思就从这里开始。在场景的最后,镜头聚焦在被剥离的饰品和配饰上,这是导演充满人文关怀的凝视,也是无声却有力的控诉。
我起诉,2019年
在德雷福斯在魔鬼岛被惩罚的场景中,导演的手法也非常讲究:升级后的黄色调画面,配合德雷福斯的内心独白,艺术地展现了德雷福斯内心的孤独和折磨。与剥夺生命相比,这种孤立和粉碎本身就是象征性的。与剥夺饰品一样,羁绊成为释放“仇恨”的直接对象。导演直接呈现德雷福斯的恶意,我觉得也是在给观众敲响警钟。没有咆哮,没有残忍的身体虐待,却让观众感受到了孤独和绝望,而那种难以言喻的压抑表明恶意难以消除。
宣璐
其实我刚才说的元素选择有点让人失望。并不是说历史事件一定要有史诗气质和体量。相反,我不反对波兰斯基对题材的处理,但不同的元素选择可以塑造不同的“故事中的情境”。多一点不会引起太多的体量变化,但可以大大拓展整部作品的内涵。而波兰斯基的取舍确实让我觉得有些狭隘。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大家都谈到了波兰斯基之前的作品。说实话,《我控诉》是我看过的波兰斯基最简约的电影作品,在观感上有别于以往的作品,但勾起了对布列松作品的一些回忆。当然,我也没有看过他所有的电影。能否谈谈这部电影是否带有波兰斯基之前作品中的一些程式化痕迹?
倪力镇
也许是你提到的“元素的选择”导致了这部电影的“情绪化”,大家都收到了这种情绪,所以这部电影不断发酵。
魏叔叔
相比于哈奈尔·Xi的《马安》的离开和布拉德·皮特的缺席,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影迷,我更愿意把法国女演员瓦伦丁·蒙尼尔去年底揭露的美托运动和波兰斯基对自己的性侵,作为作品之外的东西来研究。所以这次圆桌会议刻意回避了作品和导演风格以外的讨论,希望大家见谅。回到元素的选择,波兰斯基的电影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体验。我之前说过,因为这个事件只能在经验上引起一些共情,他可能不敢冒险做出个人表达,除了结尾对话中隐含的指责立场。当然,如果一个导演以左拉为首的知识分子为视点,应该是另一种小说体验。
我起诉,2019年
宣璐
这种“元素选择”让我少了一颗星,哈哈
手镯修补
我同意波兰斯基的电影是孤独和绝望的。我认为这是他的本性。他最喜欢的作品是《苔丝》,在他的解读中强调了人类的自私和愚蠢,苔丝的死成为了一种牺牲。《钢琴课》没有打动我,《我控诉》也没有。这是我个人不满的内容,也就是对人性本身的挖掘在所谓的历史题材上弱化了。形式简单或者冗杂,在我看来基本在好莱坞的框架内。虽然他现在可能是欧洲艺术电影的导演,但他的形象并不是很有原创性。就是那种可以像奉俊浩一样被穿透的。
苔丝,1979 苔丝,1979年
魏叔叔
我也觉得《我控诉》是我看过的波兰斯基作品中最不“波兰斯基”的作品。受虐没有逆转,没有宗教,没有原罪,也不是封闭空时期的权力倒置。《穿皮草的维纳斯》改编自连拍舞台剧,需要编剧骂一次乌合之众,但这一次对自己的指责几乎失声。可能只有妻子艾玛·纽维尔饰演的莫尼耶的感情线让我意识到这是一部波兰斯基的电影。当然,最后绝望的妥协也是“波兰斯基”。
宣璐
其实我只是反思了一下。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渗透的,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个人被圈住的高压氛围,以及对大师的刻画。回过头来看,我不反对波兰青年被《怪房客》包围的情况,但我不反对《我的控诉》。或许是历史事件本身影响了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潜意识里波兰斯基的丑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这部作品的信任。
怪房客,1976 奇怪的房客,1976年
倪力镇
总觉得波兰斯基的作品,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个性化表达”,更多的是与人性中极端的“黑暗”有关。从最早的《水中刀》可以看出,根本没有“宽容”和“希望”。《苦月》中的“相爱相杀”几乎是“变态”,结局似乎也是“光明”的,总给人以苟延残喘的感觉。我喜欢《钢琴师》,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创作者和观众都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这部电影有趣的一点是,即使是“侥幸活下来”的人看完也是奢侈的。所以我同意“我告”不是“波兰斯基”,但“波兰斯基”在其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电影中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显得如此“随潮流而变”。
钢琴家,2002 钢琴家,2002年
宣璐
是的,结局很波兰斯基。
魏叔叔
人与人对峙之后,所有作品的核心都有“水中刀”的影子。
倪力镇
@宣璐这就是我们观众经常陷入的“罗生门”陷阱,所以我赞同“谈电影”,但在谈的过程中,我还是会陷入“潜意识偏见”。而这种“偏见”也应该被陈述出来。
魏叔叔
偏见很正常。当一部作品被观看时,作品和评分的权利已经属于观众。
手镯修补
补充两种思想文本,艺术家不一定非要单独讨论作品,但作品无限上升到作者的位置,似乎缺乏“科学性”。一部是《罗丹的情人》。这部简单的剧向我展示了女性是如何被艺术家剥削的,以及背后的力量,遭到了坚决的反对。不影响我对罗丹作品的欣赏,但需要看到不知名的女性艺术家。与此同时,罗丹的声誉应该受到损害。另一个是网飞《去他妈的世界》第二季中迷茫的女大学生。这里的待遇很黑很幽默。主要波兰斯基的立场是模棱两可的,人性在最后是疯狂的。不谈人性,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卡蜜儿·克劳岱尔 ,1988 卡米尔·克劳德尔,1988年
宣璐
暧昧是艺术中的一件好事。
倪力镇
歧义不仅意味着艺术的真实,还与“突破”和“反抗”的可能性有关。我很喜欢“暧昧”。
手镯修补
看电影不可避免的要画出创作者的形象,看电影的过程并不纯粹。
魏叔叔
看电影的体验难免不纯。
宣璐
尽可能摆脱预判的位置是纯粹的,但不可避免的主观残留对观影体验有帮助。
我控诉,2019 我起诉,2019年
倪力镇
因此,我对我的抱怨感到“困惑”,因此我更加谨慎。毕竟,如果你粗心大意,你会成为电影中的“群众”,这是相当可怕的。作为一个女人,我也很欣赏阿黛拉的勇气。之前和大家讨论过《燃烧的女人》,还是很期待他们更好的作品。毕竟用艺术表现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战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