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做了一种茶,是从同一个山区农场收集的。上午和下午的叶子分别被晒干和枯萎。发现早上摘的叶子果味浓郁,下午摘的叶子香。当时分析:可能是由于早上绿叶摊晾后下午持续高温,使得绿叶白茶高度枯萎,带有偏花偏果香味。总结:导致风味差异的是工艺操作。今年我们用恒温恒湿的环境,对同一个山场不同时段采摘的鲜叶进行了枯萎处理。在室温约20℃、湿度约55%的条件下,于上午8:00-9:00采摘萎凋鲜叶;上午9时至11时30分采摘鲜叶;下午1时至3时采摘的鲜叶;下午3点到5点采摘的新鲜叶子。
观察发现,中午绿叶的筛选时间早于早上鲜叶,中午采摘的鲜叶含水量低,由于流水快,需要更早筛选。绿叶越早,含水量越高,流水越慢,萎凋转化程度越高,颜色越深,口感越熟,酒精成熟度越高;下午采摘的茶叶萎凋后,颜色更绿、更鲜、更鲜,鲜度高。茶叶生长在茶树上,鲜叶的含水量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动态变化。清晨,茶叶整夜吸水,叶片充满高水分。随着日照强度的增加,茶叶蒸腾放出水分,促进根内营养物质向叶片运输,鲜叶细胞浓度增加,含水量降低。
清晨采摘的鲜叶越近,含水量越高,下午含水量越低。看茶泡茶不仅要看茶叶品种、茶叶嫩度等级、茶山环境,还要看鲜叶含水量等等。不谦虚地说“看”和“做”茶,我们还没有开始。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品种做相应的调整相对简单,以免糟蹋茶叶。但是真正把茶泡得透透做好,调好温湿度,把握好时机,控制好日晒程度,控制好流水长度等等,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
不是堆不同的鲜叶那么简单。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鲜叶可以做出一致的味道,这是单纯看茶泡茶无法做到的。所谓“龙胜九子不同”,或许不同时间段的鲜叶,不同档次的原料,都应该有自己的口味。更何况我们每天泡茶的时候,不可能真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做饮料。本实验只是对影响茶叶品质因素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加深对茶叶品质形成因素的认识。
看茶泡茶分为三个境界:第一,看茶是一样的。怎么做,怎么做,比如很多空房间和萎凋槽,设置参数,等待成品;二是看茶不同,努力调整操作,努力把茶做好;第三,见茶即茶,给茶最舒适的环境,让茶呈现最自然的状态,让茶的味道最正宗。看茶泡茶是关于原料和工艺的协调,做出制茶人所理解的预期品质。白茶萎凋不仅是水分蒸发减少的过程,也是萎凋过程中茶叶内含物不断降解转化的过程。随着水分的迁移和流动,鲜叶中自有和转化的可溶性物质从茎到叶,从内部到叶表面,最终呈现在一杯茶汤中。水在白茶萎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参与水解等生化反应,还是物质运输的重要载体。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向茶学习就足够了。
去做,去观察,去思考,去尝试理解,以茶为师,就是不断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