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顺口溜 顺口溜里话真情 热词地标开新篇

栏目:历史 2021-09-17 10:49:20
分享到:

据新华社贵阳7月20日电2020年3月,六盘水市所有贫困县全部上榜。2020年11月,毕节脱贫。乌蒙腹地翻开新的一页。乌蒙山曾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山阻隔了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现在脱贫摘帽的山区是什么样的,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向新的考路?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了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六盘水,从一个细节到另一个细节,解读新征程上的山川村寨画面。

《叮当》中的真情实感

出了毕节火车站,沿着沥青路下山往南走,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大山深处的大方县毛场镇青口村。

村民介绍,村广场新景观墙上刻的两个顺口溜,道出了歧口村群众的心声——

过去:草堂大如棕榈,一日三餐不变。现在:房子美,路宽,金果香。

绕着村子走,你会发现这个顺口溜并不夸张。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数千英亩的猕猴桃树被山野覆盖。据村民介绍,从2017年开始,村里将引导猕猴桃种植发展,实行群众自主经营,村两委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商标注册,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统一销售,产量达到两三百万斤,产值超千万元。富农盖起了花园洋房,财力雄厚的村庄集体修建了文化广场和柏油路,还修建了漂亮的新学校。

在采访中,有很多反映生活变化的山歌是这样的。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曾经“亚麻衣破草鞋,玉米土豆过春秋”的威宁人,曾经向湖边要吃的,围湖造田;今天,记者看到,依托精准扶贫措施发展多元化产业,“威宁的哥哥下山,车开进城”,威宁不仅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还修复了草海,全力进行生态反击。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苗族布依族乡新街驿,流传着“龙头山的风带来新的文明,北盘江的水带走旧的习俗”的说法。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摆脱贫困后,当地群众继续发展特色种植,现在“四季有花有果”。202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52元,每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记者走访看到,开往扶余路的新街乡正在努力改善农村环境,改变风俗习惯,提高当地的风俗文明。

山有巨变,田园牧歌,刻骨铭心的乡愁,发展的志向,振兴的热情,对党的感恩和贯彻总书记指示的豪情和干劲...摆脱绝对贫困,“下一程”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乌蒙深处,新的希望正在萌芽,更加美好动人的生活在召唤。

关于农村热词的大文章

记者走访乌蒙山时,总能听到基层干部群众总结的“热词新词”转化为发展实践,令人耳目一新。

“室内产业”——黔西市绿化乡万青村,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大量的黑色塑料筐。原来,当地投资400万元发展了竹荪产业。除了传统的林下种植和大棚种植,村里还动员农民利用闲置房屋进行室内种植。它不仅可以种植在闲置的房子里,还可以种植在水坝和阳台上。竹荪已成为万青村村民增收的“阳台经济”和“室内产业”。有的产品“借网出山”,村里蒸蒸日上。

“周末经济”——毕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村两委近两年大规模推广种植食用玫瑰,一亩地收入约5000元,是玉米的10倍。当青山村种植了1800多亩玫瑰后,当地政府琢磨着围绕农旅融合打造“周末经济”,结合独特的民族风情打造“青山玫瑰庄园”。村民告诉记者,每个周末,当地的民宿和农家乐都在蓬勃发展,很难找到座位。青山与玫瑰牵手,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效应”——纳雍县寨乐镇的红竹荪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手脚麻利,几分钟就能组装出一个栽培筐。纳雍县引进“能人”成立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调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赋能周边多个镇村。2020年产值1.45亿元,就业700余人。纳雍山村引进技能人才、管理专家、管理人才,逐步选择产业路径,开创发展新路。

“旅游人家”——六盘水的旅游资源曾经“藏在闺房里”。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气候优势,用炎炎夏日的“凉”字解决问题,读生态资源利用的“山经”,唱响旅游文化探索的“融合戏”,把“中国凉都”的名片越擦越亮。“中国酷都”“健康胜地”……六盘水游客逐渐发现并积累财富,一股“文化旅游力量”正在乌蒙山酝酿。

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乌蒙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要来,但山区人民始终在奋力前行。“林下经济”“森林碳汇”“农旅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热词、新词”闯入乌蒙山,山中深处将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展望未来的里程碑式变化

地标是一个地方的代表性符号。毕节、六盘水地图铺开,一些地标悄然发生变化。新地标的崛起诠释了新的发展方向。

“荒山洼地”——“畲乡古镇”。位于毕节市大方县的社乡古镇,现已成为集观光、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人们很难想到,2015年之前,古镇的位置还是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山,中间位置原本是一个巨大的死水洼地。经过精心设计建设,“花海梯田”和古色古香的吕雯商业街“落户”于此,同时大方县27个乡镇的1.2万余名居民搬迁扶贫。拆迁户不仅住在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县城新房里,还通过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让百姓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创业。如今,打好“文化环境牌”的畲乡古镇,已成为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搬迁群众可以获得新生。

“废弃矿山”——“城市公园”。凤凰山公园位于迁西市南部。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市民们聚集在这里观赏瀑布,欣赏绿色植物,欣赏美丽的风景。凤凰山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矿井。2017年,迁西市决定拆除周边棚户区,修复受损山体,完善城市公园功能。经过石漠化治理、山体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措施,凤凰山已成为集市民休闲娱乐、人文历史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当地人实际上享受到了生态建设的“绿色红利”,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理念也在巩固和繁荣。

“薄玉米地”——“花果园”。“去年全区猕猴桃产量2.25万吨,产值约6亿元。今年产值有望达到8亿元。”六盘水市水城区东园管委会主任陈颖说,山多山高,村民种有各种各样的玉米地。大规模、标准化的特色农业引进后,猕猴桃、刺梨等一批新经济作物逐渐漫山遍野,成为人们致富的“金果”,给山区、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纳雍县社东关乡英涛村毗邻六盘水,山青水秀,阳光温暖。数千亩樱桃园成为旅游景点,土气的“砖村”和贫瘠的“玉米地”被悄然取代。村民经济收入翻番,振兴发展势头强劲。

我们必须正视刚刚脱贫的山区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民生保障不足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等诸多不足。然而,新资源在“激活”,新家庭在“积累财富”,新产业在“扎根”……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多彩新发展实践正在乌蒙腹地生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杨倩

编辑:李丹

监制:徐在静总制片人:刘

欢迎

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