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的两个人生
既然人离不开世界,就离不开世贸组织。大多数人的生活是这样过的:
1.把物质作为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2.以情感为主要因素的生活。因为人是感情动物,佛教说“有情”就是有情。
3.生活被人群所主宰,因为人不能独自生活。
4.以扎根为主要生活,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去追求色、声、香触法的快乐。
人虽然过着物质生活、情感生活、社会生活、根本生活,但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所以必须有合理的经济生活;人情是有缺陷的,不能永远满足我们,所以要有净化的感情才能和平相处;人有利益冲突,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所以要有六年的寿命;根是无常的,业障聚散。因此,我们应该过上信仰法轮功的生活。
一、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义中的“义”告诉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必须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以正当的方式获得金钱。
所谓正确的生活是合理的经济生活;相反,经营不正当的职业生活是一种罪恶的生活。比如开餐馆,强迫他人从事色情活动;开赌场,卖人,卖药,卖枪,或者算命,占卜,看平等。在《佛教遗产》中,佛陀指示佛教徒不要仰望星空,不要计算自己的命运,因为这些是不符合因果报应规律的经济生活和正确的生活,这是佛教所不允许的。
在有了适当的职业和适当的生活之后,如果有多余的钱,佛法指示我们用几种方法来处理:
第一,支持家长和老师。
第二,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妻子和孩子衣食无忧。
三要拓展正当事业。
第四,我们应该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第五,要布施救济,造福百姓,搞好关系。
佛教就是这样处理财富的。
二、净化感情生活
通常普通人只对自己喜欢的人好,遇到亲近的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心生活都交给他;你讨厌的人不仅不肯多注意,甚至还会攻击伤害他们。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思念大恩,同体大悲”和“怨亲求平等”的精神,从“缘”的感觉中以“思念”的感觉对待众生;即使别人对我不好,只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欢乐和关怀,不用担心得与失。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天悯人精神,“千处祈福千处应,苦海常作舟渡人”,升华感情,与众生和谐相处,是一种净化的情感生活。
三、六、六的生活
佛教称僧人为“僧伽”,意为“僧伽”,又称“和僧”。因为僧伽是本着“六和尊”的精神,所以在追求智慧和处理公共事务时可以和谐相处。
“六和敬”可以作为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
1.看到并分享同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思想的统一。在佛教中,每个人对佛教都有共同的理解,以佛教为最高行为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放弃个人偏见和毅力,建立同样的共识。看到和分享解决方案在社会中使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能够统一思想和观点,才不会意见不一,偏离轨道。
2.利益-契约平衡:这是经济平衡。如果一个僧团里有捐赠者的资助,就不能私享,而应该由僧团集中办理,由公众分享。利益与和谐用在社会上,让富人帮助穷人,强者帮助弱者,建设稳定的小康社会。
3.戒律与同道:这是法律制度的平等。僧侣们遵守共同的戒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没有特权。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养成遵纪守法,过公平合理生活的习惯。
4.与快乐和谐相处:这是心灵的发展。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开放的心态和和谐的心态,不要拿人和我的得失做比较,不要计较对错。心灵的和谐是地球上的净土。
5.言语和非言语:这就是语言的善良。人与人相处的原因,比如不愉快、误会,大多是由言语引起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和机智地说话来和平相处。
6.一起生活一起生活:这就是相处的乐趣。每个人都注定要在一起。他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如果他们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相处和生活,他们就能获得和谐和幸福。
四、法国音乐的信仰生活
根据佛经中的比喻,世人皆愚,贪图五欲六尘之乐,却不知“五欲为人,但人不舍,如刃蜜不足以美餐,小儿舔之,切舌之苦”。
五欲是为人的,既然有如此大的恶,又怎么能活在五欲的世界里不被五欲所感染呢?《维马拉经》说:“我有法国音乐,没有世俗音乐。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欲望,而在于法乐。只有从信仰中寻求快乐,才能获得佛法的喜悦和真理的喜悦。
佛法的快乐,不是感官感受到的人类快乐,而是一种不看不听,内心却舒适平和的快乐。比如参禅者有禅乐,念经者有法乐,拜佛者有法乐智慧。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素、勤劳、超脱的宗教生活,他们向往的是内心生活的揭示和精神解放的喜悦。如果我们能体验这种佛法音乐,我们就不会“作为一种身体服务,而是能够在身体和精神上生活在佛法中,并获得舒适和快乐。
一想到出生
所谓“生”就是超越和赢得平凡的世界。佛教的出生生活,不是不求世界而离开世界,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并不是生下来就得死,也不是想为自己死。抛开世间的苦与难,真正的“出生”是思想上的出生。出生的想法应该有以下理解:
首先,我们必须警惕生命的无常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想法。其实,人生第一阶段的生活,几十个寒暑、石火和闪电,一瞬间就过去了;世间的沧桑变幻无常。蒲贤警官说:“日子过去了,生活也过去了。如果水鱼少了,斯里兰卡的乐趣是什么?”“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无常,警惕生命的短暂,勤奋,苦练是生而为人的理念。
第二,我们必须有远离物质的观点
世界上每个人都热爱金钱和物质,即使有人去世,他们也拒绝把钱给别人。他以为来世可以享福,于是贪欲而聚,盖了最后一口棺材,一身烂黄土带着恨意归来。
金钱物质是为人们准备的,但有些人被金钱物质奴役而不是使用它。苏东坡说:“物质贫乏,欲望无穷。”如果我们不能远离物质存在,我们将成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如果你有出生的想法,你可以超脱,最有意义地利用金钱。
第三,一定要有淡化爱情的观念
俗话说:“爱不重,但不生二奶。你宁愿不生福吗?众生有生有死,因为有爱,有是非;因为有爱,就有你我,就有烦恼。佛教不希望每个人都放弃爱,而是需要人用智慧去改变自己的感情,因为爱一分不去掉,道一分就不能增加。有出世观念的人,可以用般若智慧引导爱情,得到佛教的利益,反而享受人间的真爱。
第四,你必须对自己的要求不满意
大多数人对别人不满,很少对自己不满。事实上,我充满了贪婪、无知、妄想、爱、自作主张、怨恨、隐私和嫉妒。怎样才能让自己满意?
对自己满意是道教进步的障碍。生活充满了缺陷和考验。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你的道德人格就会得到改善。这就是出生的积极思想。
四.结论
佛教虽然可以分为入世和出世,但它的精神还是聚焦于入世,因为佛教的本质是人和生命。“生而为人”并不意味着要离开这个世界,而是要和世界上的普通人一样,过着衣食住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想和境界上有所超越。能够“以退为进,无所事事,与空同乐,把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贪婪,漠不关心和执着。然后,把这种与生俱来的思想,无边而深刻的悲伤和智慧,运用到拯救众生的事业中,让每个人都能散发出一种离心力,拯救生死,让世界处处充满佛教的真理与和平。
所以对于真正能从俗世中萌出菩提道的人来说,在他心中,入世与出世只是一瞬的念想!
文章转载自佛光山全球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