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十八年三月,南明的“延平王”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越过台湾海峡,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岛。
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殖民经营,明郑政权开始对台湾实行统治,并与大陆上的满清王朝分庭抗礼。
这期间,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朝廷对台湾的重要地位也没有特别清醒的认识。一些官员甚至鼓吹台湾乃“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令康熙帝也没了主意。
康熙二十年郑经突然病故,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任王位,台湾内部发生内讧,局势混乱起来。
这不久,康熙帝成功完成平定“三藩之乱”内地局面稳定、政权得到巩固。在对待残明势力盘踞的台湾问题上,康熙帝的态度开始强硬,决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在亲信大臣李光第等人的大力推荐下,已经被置于京城闲赋13年的施琅,再次被康熙帝启用,任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加太子少保衔,命其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武力进取澎湖、台湾,实现国家四海归一。
施琅是福建泉州府晋江人,早年是南明郑芝龙的部将,因与郑家的宿冤两度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一直积极主张剿灭明郑,收复台湾。
但施琅的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朝廷权臣势力攻击,他们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施琅的建议搁置一边不理。
康熙八年,施琅还被从福建调进京城,任为内大臣闲职。
但在此期间,施琅复台报仇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他密切关注福建沿海的情况,悉心研究海战计策,“日夜磨心熟筹”,等待被皇帝起用的一天。
康熙二十年,施琅十三的盼望如愿以偿,他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立即开始整饬水军部队,研究战法、培养骨干,而且事必亲恭,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让一度杂乱无章的福建水师达到临战的船坚兵精状态。
康康熙二十二年6月14日,施琅依据天气和海况预报,奉旨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福建铜山海域鸣炮起程,破浪杀向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
施琅决定,水师船队乘6月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进而获得船队的锚泊地和再进攻出发地,占据上风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发起攻击。攻下澎湖,扼敌咽喉,然后兵锋直指台湾本岛。
6月16日,清军水师向澎湖郑军发起第一次进攻,但初战失利。
施琅及时吸取教训,对下一步作战行动进行了重新部署。
他将水师分成几部分:
自己亲率56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
派总兵陈蟒等率领由50只战船组成的东线攻击部队,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
派总兵董义等统率另50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进行佯动登陆,牵制西面的郑军;
其余80只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
6月18日,施琅派出的战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二岛,扫清了外围。
22日早晨,经过充分休整和准备的清军向澎湖郑军发起总攻。他们按施琅部署,使用“五点梅花阵”,用多艘战船围攻郑军一艘,集中火力聚歼。
海面上“炮火矢石交攻,犹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
经过9小时激战,清军共毙伤郑军官兵1.2万人,俘获5000余人。击毁、缴获郑军战船190余艘,杀死敌军将领、头目300余名。
郑军主将刘国轩眼见大事不好,慌忙乘小船从北面的吼门逃往台湾。
此役清军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基本无损,取得全胜。
施琅一战定澎湖,歼灭了台湾郑军精锐部队,令台湾岛的门户洞开。
此时,兵临岛前的施琅水师,已经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台湾郑氏政权知道败局已定,岛内人心大震。
此后,施琅按照康熙帝旨意,一面加紧军事恐吓,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郑克塽听从了从澎湖逃回来的败将刘国轩劝告,决定投降。
康熙二十二年8月13日,施琅率领水师登上台湾岛。
施琅入台之后,主动前去祭祀郑成功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肯定,并称郑氏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自己对郑成功毫无怨仇。
施琅平定台湾的消息传到京城,正是中秋普天团圆之日。
得知台湾的反清复明势力被肃清,康熙皇帝喜出望外,对施琅的功绩大加褒赏,封他为“靖海侯”,世袭罔替。
同时,康熙排除异议,决定在台湾设府县隶属于福建省管理,屯兵戍守。
令施琅统领福建水师,镇守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门。
施琅驻守台湾,尽职尽责,于1697年逝于任上。
有史学者评价,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