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年前,民国初年,正是多事之秋,“中国没有安静书桌的空间”。
在苏州,有一位老人默默地放下鲁半尺,呆若木鸡地看着面前的委任书。它来自苏州理工大学,中国第一所开设建筑专业的学校。
旁边的晚辈煞费苦心地劝道:姚家祖祖辈辈求学所依赖的独门绝技能随意公之于众吗?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自言自语道:“正是因为他被视为秘密,保守秘密,所以历史上才有了很多技能的散落。”
我想改变这一切,用剩下的时间去完成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从此,我不仅是一名建筑师,还是一名建筑学教授。我要写一本书,把香山几百年的经验和技艺公之于众,让后人学习和传承;让中国建筑的实践和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请记住老先生的名字——姚。
这本书是“华南传统建筑唯一的宝典”——《建筑原法》。
吴中圣人谱尧像
01
也许现代人很难理解。不就是为了编一本建筑书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真的很神奇。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从夏商之初至宋代成熟,再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具有完整成熟的发展谱系;从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到同地立基的建筑范式;千百年来,从门厅的规范标准到榫卯山的工艺技艺,一直辉煌灿烂。
然而,在中国古代,关于建筑的专著很少出版。
从古代到民国,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时期的《考公基》、宋代的《建发》、明代的《元夜》、《长话短说》、《我的明末清初的爱情》和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实务》等几本。
在经学成为显学的漫长时期,建筑技术作为一种“奇技和狡术”,大多掌握在民间工匠手中。他们的技能大多是家族父子或师徒传承下来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通过祖传的成绩单和口口相传,由男传女。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有明显的缺点:
沟通的局限往往分散在区域和家庭的小圈子里;而且很容易传播轶事。如果不小心,很容易造成技术损失和文化中断。
作为一名建筑师,姚深知其中的风险。
于是,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他毅然走上讲台,开始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02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建筑博大精深。姚先生为什么敢谈继承?
他是“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人和大师。
香山岗是苏州香山地区世代建筑工匠的总称。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先民在吴国建造了吴宫、吴彤花园等珍贵的建筑杰作。明代,以郐府、郐襄为代表的香山帮工匠,以高超的技艺主持了紫禁城等皇家建筑和国家大型工程的修建。
历经千年,香山港一脉相承,堪称中国传统建筑建造的巅峰代表。
然而,姚却出生在香山帮建立的家庭。他的祖父姚尔庭和叔父姚凯生都是吴中有名的大工匠。姚先生年轻时受到家庭的启蒙,愿意努力学习。他很快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技术员。苏州怡园的莲藕香榭、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广府香雪海的梅花亭、木渎的颜佳花园等著名建筑,都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1912年,苏州成立了建筑业协会——鲁班俱乐部,姚当选为首任会长;五十四岁时任苏州紫衣公所第一任所长,是当时苏州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江南哲学家”。
1924年春,姚正式接任苏州工学院建筑专业的师资。
在这里,他整合了自己家族历史的“秘密”——《叶紫自杀书》五卷本手稿,为苏联建筑系的“中国建筑法”课编写了一份特别讲义。
这份讲义是《创造原始法》的初稿。
03
从讲义到出版,《创发缘》是一本书,极其坎坷。
当时的中国建筑史大师、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刘敦桢看到这份手稿时,是一笔财富。
他看到了这本书的双重价值:
第一,这份手稿是中国唯一一份来自建设者的智慧结晶,涵盖了江南建筑结构、风格、体系、工限、标准、工艺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技术实践、建筑教学和文化传承价值。二是建筑史价值,从中可以窥见明代以来江南建筑的演变。
于是,刘敦桢把这份手稿推荐给中国建筑学会创始人朱启钤,请他帮忙组织出版。
当朱启钤看到它的时候,他也放不下,并且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营造法苑》一书虽限于苏州一隅,但其中所蕴含的方法却承袭于北宋,拘于明清。现在,北平工匠用的那些不准确、不真实的名言都无法解开,但他们每次在这本书里得到答案,都是研究明清二代建筑的演变,支持这本书的人很多,不仅仅是传播苏杭的民间建筑。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建筑文化缺乏统一的安排,不同地方的建筑术语互不相同。术语、比例和比例,在工匠眼中不言而喻,难倒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朱启钤和刘敦桢。结果,手稿的编纂一度搁浅。
1935年,刘敦桢委托苏州人、时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师的张志刚帮忙整理手稿。花了两年时间,终于第一稿发布了。
然而,当刘敦桢带着手稿北上准备修改出版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为了避免战祸,中国建筑学会向内迁移。抗日战争时期,手稿易手,出版事宜搁置。
这种搁置已经持续了20多年。
直到1959年,在新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建筑原法》终于得以出版。
这时,距离刘敦桢第一次见到手稿已经过去了33年;姚先生因病去世已经20年了。
武汉图书馆藏,1959年版,创法源
04
《建筑法苑》是一部专业著作,也是一部中国建筑文明史。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参观苏州园林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美,还可以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从哪里来的,以及它是如何创造的。
在它的背后,站着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
比如姚、、、;比如更多不知名的象山工匠。
他们可以用高超的技艺建造一系列传世的中国优秀建筑;或者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去打理脆弱的试卷和卷册。正是他们让中国建筑文明的光芒穿透历史的缝隙,熬过了许多灾难,流传至今。
他们也是留住中国建筑创造的技艺和火种,让我们得以传承和重建,实现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当代复兴,向世界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思维和中国解决方案的人。
多幸运啊!
05
幸运的是,这本“华南传统建筑唯一宝典”即将来到山城。
7月16日至30日,由四川美术学院绿色设计研究院、香港伟安画廊主办,融创中国、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亚太世界遗产培训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苏州世界遗产与古建筑保护研究会等单位支持,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中国建筑艺术之美大型展览,在重庆举办为期半个月的中国建筑文化盛宴。
据悉,这将是中国首次系统梳理以香山港传统建筑技艺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展。展览期间,1959年在武汉图书馆出版的《创造法源》也将在重庆首次亮相。
据悉,本次展览将分为中国建筑艺术之美、中国建筑的人文精神、历史文献、传承与创新、中国与世界、天人合一、木材繁荣七大主题。除了“建筑法苑”外,还有双拱双蹲的唐式七亭、互补拱的宋式五亭、明清时期的砖雕、石鼓等建筑构件展品,以及梁思成的专书《清代建筑实例》《姑苏盛世图》博物馆重印版、《苏州园林》1980年以来珍本邮票系列等。
一些展品的欣赏
成龙将衡山古建筑的斗拱雕刻捐赠给新加坡科技大学
杨的姑苏盛世图
手绘施工方法原图
同时,本次展览也将开启重庆人居建筑传承中华建筑灿烂文化的时代新篇章。
作为本次展会的配套单位之一,融创中国将在2019年联合启动古建筑保护专项基金后,于今年将被誉为“东方瑰宝”的桃花源产品引入重庆,与香山帮的传人一起,将明清江南真正的园林建筑带到重庆,实现中国建筑之美在重庆的传承与创新。
未来,我们可以在《桃花源记》的家中感受到“出寺归山林”的文人情怀;感受“波涛汹涌的水可以舔到人的脚”的人生哲理,感受“黄昏化解庭院”的诗情画意,感受“赌书随茶香消”的人生乐趣……
苏州桃花源实景图
上海桃花源实景图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