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义桅,察哈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北约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使得许多似是而非的言论因吸取疫情教训而大受欢迎。疫情改变了什么?世界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疫情爆发后,污名流行,提醒我们似是而非的言论变成了另一种病毒,伤害的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我们的心灵,甚至是我们的灵魂。因此,必须纠正以下偏见:
第一,都是全球化造成的?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将是“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也有人说“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不是全球化带来的灾难,而是全球化要从货币全球化向人的全球化转变的建议。货币全球化,即资本驱动的全球化,注重分配的逻辑,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出现贫富差距;人类全球化没有“双赢”或“多赢”,只有“双赢”或“双输”:人类彻底打败病毒,否则就会被病毒消灭,没有人能幸免。资本全球化,有钱人更关注;每个人都关注人类的全球化。与气候变化一样,公共卫生变量也将被纳入人类未来“生产-生活-思维”的常数中,这将深刻影响全球化的逻辑。
再者,全球化有不同的阶段:共赢阶段——资本全球化、共业阶段——人类全球化、共生阶段——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共享阶段——共产主义。
二是全球供应链依赖中国的危险?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成品出口国,占全球市场的1/3,远高于中国在大多数消费领域的份额。这些产品现在占中国出口的近三分之二。很多西方政客觉得依赖中国购买药品和必需品风险太大,甚至声称地缘政治冲突的实现途径很多,围绕供应链的冲突将是新的表现。
疫情在短期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挫折,但并没有扭转全球化的方向。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加速供应链的分散,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轻易取代中国。瑞士《新苏黎世报》评论称,虽然疫情下很多行业的供应链濒临断裂,但欧美企业与中国脱钩仍是不可能的。当然,即使不能“去中国化”,也要密切关注全球供应链布局的调整——避免过长和过度集中,强调多样性、韧性和备胎。
第三,都是人祸吗?
武汉病毒实验室造新冠肺炎?这成为西方反华势力逼迫中国“庚子赔款”的借口。现有的科学证据表明,新冠肺炎不可能通过人类的操作来实现,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合成新冠肺炎的口水战暴露了美国对中国的严重不信任和西方一些人的种族歧视,东亚“黄祸论”和“病夫论”的出现就是明证。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活现代化密切相关。人类应该从疫情中吸取的正确教训是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之中。
第四,都是文化差异吗?
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奥地利终于在4月1日强制戴上了口罩,凡是曾经戴过口罩的人都被罚款150欧元。这结束了东西方面具文化之争,并将其转化为一场制度-治理模式之争。
西方人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和欧洲人的“三个问题”很难让他们团结起来应对疫情。东亚三国在应对疫情时成为世界羡慕的对象,凸显了东方文化如何在利己-利他、个体-集体、自由-秩序之间保持良好平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写了一篇比较中西文明根源的文章,指出目前最大的矛盾是“自由至上”还是“秩序至上”,这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自由与秩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而应该成为中西文明相互学习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了爆发式创新的前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的频繁爆发使人们再次意识到秩序的珍贵。为了自由,我们应该探索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解体;对于秩序,我们应该讨论如何加强自由来刺激创新。问题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之间选择,而是加强自由和秩序。超越东西南北,在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中构建新文化,是疫情带来的应有启示。
五、是不是大变化的铁律?
基辛格和赫拉利都认为,这场危机及其对策将在未来几年改变世界,甚至永久重塑世界秩序。然而,疫情不会自动引发变化。历史的转折点不仅仅是危机的结果,更是革命者利用危机的结果。在当前的疫情危机下,除非那些致力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改革者吸取历史教训,推进改革,否则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他们无法抓住机遇,很好地处理危机。
从中外历史来看,大疫往往是文明兴衰的加速器;在全球化时代,大疫情也是人类文明创新的催化剂。
6.是世卫组织的责任吗?
美国疫情严重,特朗普政府不断将责任推给世界卫生组织,指责其偏袒中国甚至为中国断粮,并宣布退出世卫组织,遭到包括美国有识之士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相反,中国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在原有2000万美元的基础上,又捐赠了3000万美元,帮助国际社会抗击疫情。
全球疫情揭示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不足,敦促在公共卫生应急、预警、能力建设、培训和公共卫生援助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要做好援助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专业知识和医务人员薄弱的低收入国家的准备,加强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我们欢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人的全球化。世卫组织今后将被置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同样重要的位置。改革世卫组织以提高其权威和效率是改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公共卫生存在巨大缺口,亟需建立类似亚洲投资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公共卫生基金,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机制和平台。联合国将创建一个全球冠状病毒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并支持全球冠状病毒患者的治疗。该基金的目的是帮助卫生系统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危机及其长期不利影响。
七、群体免疫是否足以应对?
美国和英国的大规模免疫使它们成为疫情的震中,这引起了很多嘲笑和第二波恐惧。英国、瑞典、美国等新教国家认为疫情可以通过大部分人感染病毒来获得群体免疫,就像市场一样。没想到这是一个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和政府力量来强制防疫和抵抗。因此,这种西方模式过于强调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提倡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代价高昂。金融危机如此,疫情也是如此。
群体免疫带来反思。从小群体到大群体,最大的群体应该属于地球家园。病毒没有国界。只有当世界同时摧毁它们时,抗击流行病的斗争才能被视为成功。只有全人类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因此,真正的大规模免疫应该构建一个人类健康共同体。
8.疫苗能带来希望吗?
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因此世界不得不寄希望于疫苗。只有有了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我们才能安全。一个由世界各地120多名科学家、医生、捐赠者和制造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宣言说:“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正在进行的和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合作和数据共享。我们认为,这些努力将有助于减少效率低下和工作重复。我们将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提高向所有人提供一种或多种安全有效疫苗的可能性。”
这说明超越意识形态,建立全球开放的科学体系,推动人类文明创新,是时代的呼唤。随着“全球大流行”,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全面展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创新能力与创新模式的竞争已经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方柔印徐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