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辛弃疾与陈同甫:男人之间最好的友谊就是志同道合 我懂你

栏目:科技 2021-10-13 05:44:10
分享到:

两个男人之间最好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简单来说,可能就是一句“我理解你!”

南宋邵熙五年,辛弃疾的挚友陈同甫因病去世。辛弃疾把悲痛和思念寄托在写作上,写了一篇豁达悲悯的悼词。悼词的内容是回忆与陈同福逝去的岁月,感谢先生,在那段岁月里,你们同甘共苦抗金报国。

然而,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再也不会回来了。

陈亮: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 陈亮:原名陈汝农,字同甫,号龙川

辛弃疾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抗金倡导者,但他有一个尴尬的地位——一个改过自新的人。

“归正人”是对南宋北方敌占区投奔南方的人的蔑称。

辛弃疾出生时,北宋已经沦陷。他的祖父没有南下,而是带着家人去金国找工作。

看到金人从小对汉人的剥削和压榨,21岁的辛弃疾在31年晋军在绍兴再次南征时血气方刚,随后加入南宋。

在南宋朝廷中,辛弃疾也是非常厉害的。他不停地给朝廷写信,说他要抵抗金国北伐,恢复中原,不耻下问。他的话充满了英雄主义和野心。

收到建议后,法院也给予了高度认可,但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辛弃疾直到写了很多封信都没有成功,才知道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他的志向是上战场北伐,但朝廷一直安排他在江西、湖北、湖南担任重要的地方官,负责管理灾荒救济和整顿治安。

从一个充满豪情的年轻人,他很快就到了不容置疑的年纪。四十二岁时,辛弃疾仍然没有等到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是等待着一纸弹劾书成为官职。

此后,辛弃疾开始了漫长的失业模式。

虽然他自己杀不了敌人,但幸运的是,他手里还有一支笔,这是他心中的百万战士。

他继续不停地写作,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指出国家。

结果辛弃疾出名了,经常有名人来拜访他。

辛弃疾在江南闲着的时候,有一个书生来拜访他,他就是陈同甫。

《宋人逸闻集》记载:初闻辛稼轩之名,访之。过了小桥,马跳了三次,但气得拔剑砍马头,把马推倒在地,走了进去。稼轩很舒服地靠在楼前看它。当他害怕了,被派去打听的时候,他已经到了门口,所以他点了菜。

在拜访辛弃疾的路上,陈同甫遇到了一座桥。也许他骑的马没有学会水。他催促马前进三次,但马拒绝前进三次。陈同甫大怒,拔剑砍下马头,便走了过去。

这一幕恰好被远处的辛弃疾看到。辛弃疾吓坏了,派人去问这个人是谁。然而,过了一会儿,陈同甫已经到了他的宫殿。

于是两人相识,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然而,这种相识确实有些戏剧性。从陈同甫的书信来看,可以初步确认是五年前在惜春临安开始的。

当时辛弃疾被任命为临安大理邵青,陈同甫恰好去了临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成为了互相欣赏的朋友。

陈同福也是一个坚定的抗金斗士。在大路上走了五年后,朝廷与晋人讲和。“天下皆大欢喜,惟拜苏”。

当时26岁的陈同福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布衣,他与兀术有联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

然而,法院对此充耳不闻,无人理会。陈同福选择回国教书、讲学。

三十六岁那年,他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以来在苟安东南角朝廷的国策和儒生学士齐坐的不良风气空说他们的生活。

陈同甫直言不讳,深得朝廷当权者的痛恨。他因“说话和犯罪”罪被逮捕并遭受酷刑。后来,孝宗得知此事,便下诏免除陈同甫的死刑。

后来,陈同甫被仇人诬告,送进大理监狱。在王怀总理和他的朋友辛弃疾的营救下,他免于一死。

正是因为这一次九死一生的经历,心志高远却又报国失意的辛弃疾和陈同甫心中有了更深的交集。

公元1188年冬,陈同甫拜访辛弃疾,二人约定游览鹅湖,前往铅山资溪。

本来,朱邀请一起去讨论统一计划,但是朱站了起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心情。

他们相见恨晚,以时事饮食,谈抗金大事,谈人生理想,灵魂高度共鸣。

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者,后人把他们的相遇称为“第二次鹅湖会议”。

鹅湖会议在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因为第一次鹅湖会议是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学术交流,堪称中国哲学史上学术讨论的典范。

陈同甫与辛弃疾在鹅湖的第二次相遇,也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与陈同甫的十天短游很快就结束了,辛弃疾很不舍得,接连送了他一程。

陈同甫走后,久久不能释怀的辛弃疾找了一家餐馆独自喝酒,后悔自己没多交几天朋友。

半夜,餐馆要关门了,辛弃疾只好住在一个老朋友家。

突然,他听到远处传来悲伤的笛声,勾起了他无尽的思念。于是他在何心郎的《谈酒亭》结尾写了几句话,内容是:问谁会让你伤心?投现相思错,始料不及,辛苦了。长夜笛,别吹。

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知己和朋友,一段志趣相投、共同敌人的深厚友谊,以及离别后的悲伤和辛酸。

后来,收到这第一个字后,陈同甫很快又回复了一首诗《何心郎送心有安,见怀云》,诗中写道:“只许你,绝不与我,多言。"

简单来说,你我观点一致,也只有你能理解我的心思。

然后两个人又来了又走,互相写词,抒发感情,发表意见。

这期间写下了辛弃疾最熟悉的一句话,也是他的代表作《破阵图·赋庄词为陈同甫》。

醉在灯油灯下看剑的梦,梦回旧日的营地,一声号角响起。把烤牛肉给男人们,乐队演奏北宋。这是秋天战场上的阅兵。

马跑得像马德禄,弓箭飞得像雷声。对于皇帝来说,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伟大事业,实现代代相传的好名声,是个好主意。可怜的头发变成了白发人!

醉生梦死,将军带领士兵在战场上杀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一举成名,不仅“完成了国王的天下大事”,还“获得了生前死后的功名”。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辛弃疾的想象。当时他只能悲伤地哀叹:“可怜的白发生了!”白发已生,收复失地的理想却成了泡影。

但话说回来,文人的感情是为了争取哪怕一丝希望。

邵熙的第四年,陈同福51岁的时候,考上了当年的状元。他在给宋光宗的谢恩诗中说:“报仇是终身的志向,所以不要说儒臣忧国。”还在表达着用拳头报效国家的心。

可惜的是,一年后,也就是“二鹅湖会”第六年,陈同福因病去世,享年52岁。

而他的知己,另一个军人,还在为他们共同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嘉泰三年,64岁的辛弃疾因被朝廷重新任命,先后担任绍兴、镇江知府而受到鼓舞。

然而,这种震惊只是一种震惊。不久之后,辛弃疾再次被贬,之后便有了长久的无力感。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辛弃疾:原字叹甫,后改字佑安,别号稼轩居士

凯西三年九月初十日,辛弃疾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在临终前大喊“杀了贼!杀贼!”

用陈同甫自己的话来说,他把自己和辛弃疾比作是知音博雅和钟子期,他们对时政和人生理想有着相同的看法。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男人之间友谊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那就是“我懂你”。

参考文献:《宋史》、《宋人轶事汇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