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床 胡床与椅凳的演变: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学海遗珍

栏目:科技 2021-09-21 06:38:00
分享到:

胡床椅凳的演变

从敦煌壁画看传统家具

文本/

胡德生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东传,敦煌壁画中也表现描绘了名为“胡窗”的坐位。

敦煌257窟西壁中层,北魏本生、苏莫提女亲属中有两个女人盘膝坐在胡床上,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胡床图像资料。

□这把椅子是四条腿的。表面的扶手和背面的柱子是四腿一木连作。两个后支柱的顶部有一个直的大脑。形状几乎和后来的扶手椅一样

虽然它有椅子的形象,但仍被许多学者称为“坐在胡床上的禅僧”。也叫它“胡床”。

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被广泛使用。有钱有势的人家不仅要住一间房,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抬着胡床左右暂歇。

胡床是当时家具品类中的高档品种,通常只有男主人或家里的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当地学者中有许多褒奖和生动的描述。

□196窟西墙在晚唐时有所改动

61号洞《五代经济变迁图》的便民物品中,有三个人一起看音乐、跳舞,前两个人单独坐在艾草座椅上,后一个坐在扶手椅上。这把扶手椅和196号洞穴的两把扶手椅基本相同。

□61窟五代维摩诘经变图

寺庙中椅子的高贵形象,应该更能代表唐代鲁能《枷》六造像中所描绘的椅子。

□唐璐冷佳画“六尊”椅子

它用四个钟形的杵代替四只脚,两边用水平的杵连接。扶手前柱和椅子侧柱为圆刻莲花,扶手和椅子向上拱起。两端朝上,用莲花装饰。荷花垂下串珠流苏,整体造型庄重奢华。镶嵌金玉的家具体现了当时寺院僧人的尊严和神圣。

□唐璐冷佳在《六尊雕像》中画椅子线条画

敦煌壁画中也描绘了长凳家具。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257号洞南墙背面中平北魏米沙的守自杀品中有两个女人坐在方凳上,196号洞西墙也有晚唐老杜岔口坐在方凳上的场景。这种坐具在唐代以前就包含在胡床的概念中。

□196洞西墙晚唐老杜叉斗圣变中的方凳

敦煌壁画描绘平民生活的场景中有长凳,如473窟唐代壁画中描绘的宴席图,中间有长凳,左侧有四男五女,61窟和98窟分别有三张类似的图。它生动地再现了唐五代下层文人的生活场景。

□莫高窟108窟宴席

□莫高窟第98窟宴席

从南北朝到五代,一种叫做“蹄子”的座位很受欢迎。多表现在敦煌壁画中。这种座椅是最常用的

竹藤制成,形状两头大,中间细,像一个细细的腰鼓。

这种器物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它最初不是用作座位,而是用作捕鱼和捕捉兔子的笼子。

也就是所谓的《庄子·外物》:“钓鱼之人,得鱼而忘鱼;蹄子长在兔子身上,他得到了兔子,却忘记了蹄子。”。因为它们之间差别不大,所以统称为“蹄”。

□蹄

《南史侯景传》:“去蹄时,说‘我为公说话’,离景唱经”。而“床上总是盖着胡的床和蹄子”。

后来,它被用作熏制笼,用于在木炭锅上烘烤衣服。随着高形坐具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这类家具逐渐从非正式的坐具演变为正规的坐具。

比如257窟北壁中墙壁画中的瘦腰铐蹄、隋代295窟涅槃图、417窟佛像平面图、423窟人字顶、328窟西壁彩绘菩萨、盛唐445窟北壁弥勒下凡受剃发。

□唐代445窟北壁弥勒经变

五代时期,老杜岔口的146个洞穴变成了外国的道路转换图。两个外道信徒皈依佛门后,坐在蹄子上接受剃度。

这种坐位在其他地区也有所体现,比如龙门莲花洞石刻中菩萨坐位的圆墩和敦煌285洞的西魏壁画就是这种坐位的具体形象。

□285窟西魏壁画“海盗成佛500强”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712窟莲花洞

Xi安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三色仕女坐的圆墩,不仅保留了烟笼的形式,而且表面做了象征竹藤编织的纹饰。

□Xi安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三色仕女

其他墓葬中也出土了类似的坐具,说明这种坐具在当时很流行。到了宋代逐渐减少,到了明清就没味了。

-

主体,这就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