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音乐剧《汉密尔顿》诞生到今天,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拿着11个平均票价800美元的托尼奖,大家还是渴望把富裕白人的高雅娱乐推向大众层面;它自己扭转了保守的百老汇的语言和语境,最终把旧马车推向了新世纪。
1.
“奥巴马时代”是《汉密尔顿》最显着的标记之一。2015年它在百老汇首演时,一个移民梦想成真的故事尚有几分现实主义色彩。《汉密尔顿》讲了一个孤儿、移民和冒险,贫穷、饥饿与奋斗的故事。这是个不容易出错的题材,让年轻美国血性高贵的一面,在开国元勋之一、“十美元之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一生中再现。观众首先被它讲述历史故事的高超技巧所震惊。100多页的殖民孤儿汉密尔顿的《史前史》和原著被优美地浓缩到四分多钟前开始的说唱中。当历史被重新叙述时,观众惊讶地发现,几位美国开国元勋的肤色更深,年轻漂亮。他们舌头上有莲花,嘴上有说唱,都是冲动的冒险家。传统的“音乐味”咏叹调已经降低到白人观众所能承受的极限。爵士乐、R&B、“定邦巷”等音乐风格点缀其中,流畅融合。《汉密尔顿》最大的创举,就是以“篡改”部分历史真实为代价,由少数族裔扮演白人历史人物,用他们的语言和音乐讲故事,是为变革的开始。在美国,每个人都是移民。移民缺乏语言和种族的纯洁性,但却充满活力。美国的开国元勋虽然是白人精英,他们的精神气质与少数民族演员的旺盛生命力和黑人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与百老汇的精致优雅分不开。创始人兼男主角林·曼努尔·米兰达发现了一个秘密:街头和平民嘻哈比音乐剧的语言更接近移民的面孔。改变百老汇的传统,即意味着改变叙事的立场、历史的走向。它把音乐剧从殿堂中拉进更嘈杂的世界,原声带在网络、电台、电视广泛传播,流行度不输当红歌手的新作。2.
《汉密尔顿》的故事其实蛮老套。它一不试图挑战西方传统英雄观,二不是伟大悲剧,在人心中投下的影子很淡。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不跳出西方传统英雄故事的框架就能出类拔萃,具有艺术创新和一流的音乐制作水准。汉密尔顿的高贵品性在他与儿子菲利普镜像般的死亡中得到证明。一前一后,父子二人在决斗中朝天开枪,丧了性命。他的积极进取和乔治·华盛顿的谦逊退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无非是把教科书中的精神提炼,用音乐、诗歌和舞台魅力重新上演。他的过火举动,自毁倾向,错综的爱恋关系,命运中几次富有深意的巧合,对死亡的预感,外化为自言自语的过分活跃的精神世界,构造出一个有缺陷的、复杂的英雄形象。把不是废奴主义者的汉密尔顿包装成废奴主义者,至今仍有争议。艺术创作和粉饰历史往往是最难划清界限的。以上这些故事的本体皆顺理成章,无需观众耗费脑力去思考咀嚼。它的高密度信息量、见缝插针的致敬点及音乐主题的悦耳易唱,提供百分百的感官享受。经常旋转的舞台、立体和阴影处静立的人影让观众很忙,巡梭的目光更无一刻停息。《汉密尔顿》忠实履行了音乐剧的本分:给人一段如梦似幻,在豪华剧院逃避现实的时光。汉密尔顿忠实地履行了音乐剧的职责:它给人们一个梦幻般的时间,在豪华的剧院里逃离现实。
3.
走出宫殿般的剧场,观众仍恍然若梦。又过了五年,奥巴马时代结束,现在是如火如荼的川普时代。这位现任白宫主人连做戏也懒得,更不会邀请林-曼努埃尔·米兰达这样的艺术家去白宫表演。只有在此时,移民的梦想结束,观众才有机会在重温《汉密尔顿》时看见更多。迪士尼买下电影版版权后,原定于明年10月15日播出。由于目前的情况,提前一年7月4日在Disney+播出,唤起人们的内心。舞台上,黑皮肤的华盛顿高贵勇敢,黑皮肤的杰弗逊风骚俏皮。现实中的美国各地,推倒雕像的势头正盛,其中就有“国父”华盛顿先生。这场风波,先瞄准目标明显的李将军,然后是乔治·华盛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白人形象的耶稣也被盯上,“黑命贵”释放积怨和暴力本能,眼里越来越容不下沙子。《汉密尔顿》周身散发健康简单的建国精神、爱国主义、团结力量,对种族、肤色、来路轻松不拘的态度,艺术形式上的包容性,放到今天都算奢侈。汉密尔顿在艺术形式上散发着健康朴素的建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精神、对种族、肤色、出身的轻松态度以及被视为奢侈品的包容性。
4.
2009年,刚刚入主白宫的奥巴马和米歇尔要举办一次现场演出。凭《身在高地》拿了四座托尼奖的林-曼努埃尔29岁,刚读完荣·切尔诺写的800多页汉密尔顿传记。曼努埃尔透过十美元上的单薄形象,在汉密尔顿身上看见父亲的形象。其父路易斯·A.米兰达二世生于波多黎各,18岁从大学毕业赴纽约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后联合创立政治咨询公司MirRam Group。在曼纽尔的父亲和汉密尔顿身上,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定居的艰难重叠在一起。至于他自己,每年暑假都被送回波多黎各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精通西班牙语。他在学校被称为“林”,在家里被称为“曼努埃尔”。他从小就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改变。汉密尔顿在曼努埃尔身上唤起的另一个形象是早逝的西海岸说唱歌手图派克·夏库尔。传奇说唱手一生街头,猛龙心中一点光,歌中尽是对社会现象尖锐微妙的观察。图派克死于仇恨的子弹,汉密尔顿命丧决斗的子弹。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二人皆好斗不服输,似乎天生缺少察觉该收手时刻的能力。曼努埃尔根据汉密尔顿的自传编了一首hip-hop在白宫表演,是为《汉密尔顿》的前传。曼努埃尔根据汉密尔顿的自传整理了一段在白宫的嘻哈表演,这是汉密尔顿的前传。
5.
一开始,阿伦·伯尔就道出汉密尔顿的死因:死于决斗,他的枪下。决斗在当时的纽约已被法律禁止,汉密尔顿和伯尔各自带上副手和医生赴新泽西Weehawken,他心爱的儿子菲利普三年前就在此因决斗身亡。这两个最初的朋友和后来的敌人之间的终身关系是整部剧的核心。曼纽尔在扮演哪个角色之间犹豫不决。被历史塑造成负面形象的伯尔真的“坏”吗?他的主题曲《等待吧》不仅揭示了骑墙派的本质,也符合人性卑微多变的本质。“在自己人生中,我轮流体会过伯尔和汉密尔顿的心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眼睁睁看着朋友和同事超越我们,比我们更成功,比我们拥有更好的婚姻。而我们仍羁留在不堪的境地—破产、失业。你只能告诉自己:‘等着瞧吧。’”伯尔和汉密尔顿是孤儿,但他们的境遇不同。伯尔出身富贵,父亲是普林斯顿大学前身新泽西学院的校长。汉密尔顿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他的母亲和儿子被父亲抛弃后,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独自在纽约航行。两个孤儿的斗争,若结果不同,也将改写美国历史。《汉密尔顿》尊重历史的神秘,未把伯尔塑造成一个“坏人”,只让他余生背上开枪的悔恨。汉密尔顿与三个女人——妻子伊莱扎、妻子的妹妹安吉丽卡和情妇玛丽亚的关系就像一个三人组,对应着相互的感情、精神上的爱和身体上的吸引。如果不是这三位女演员,尤其是饰演安吉丽卡的雷内·戈兹伯格,汉密尔顿的爱情分支就没有吸引力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浮于表面,只有最后的悲剧折射出一点光亮。有意思的是伊丽莎进入历史-退出-回归的过程。遭到汉密尔顿公开的背叛后,她焚毁二人所有书信,抹掉自己在历史上的印记。汉密尔顿死后,伊丽莎决心重回历史,整理着述等身的汉密尔顿遗作,延续他的生命和他们的爱情。这部剧对历史的看法相当务实。写历史的人是谁?获奖者和笔友。最终的胜利属于汉密尔顿和伊莱扎,伯尔成为美国著名的罪人。音乐剧《汉密尔顿》也是胜利者。在天时、地利、人和罕见的配合下,它以大胆的方式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自己也成了话语权的掌握者。年轻的汉密尔顿当上华盛顿的副手时,后者反复告诫他:“历史在看着你”。这份自觉,助其成功。当年轻的汉密尔顿成为华盛顿的副手时,后者多次警告他:“历史在注视着你”。这种自我意识帮助他们成功。
6.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曼努埃尔动笔写了《身在高地》的剧本。华盛顿高地拉美裔社区的生活是他生活经历的折射,剧中大量的拉丁音乐和hip-hop显然是曼努埃尔的私心所爱。2000年该剧上演时,曼努埃尔注意到观众会在hip-hop唱段时站起来,拉丁音乐和hip-hop的结合显示出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在过去的十年里,最受欢迎的嘻哈音乐对百老汇几乎没有影响。白人主流对它的无声反抗也可以从格莱美对它的不公平对待中看出。拍摄音乐剧就像赌博。经典作品享有长寿和荣耀。票房和口碑差的人冲出生产线,他们的努力和投入都白费了。《身在高地》的运气不错,演了三年,还为曼努埃尔拿到白宫入场券。除此之外,含hip-hop音乐元素的音乐剧极少成功。去年的《Holler if Ya Hear Me》以图派克·沙克尔的歌词为改编基础,还算沾了《汉密尔顿》和图派克的光,也才演了六周。杰弗里·塞勒是《身在高地》的制作人之一,往《汉密尔顿》里投了100万美元。鉴于《身在高地》的教训,他建议后者宣传时不要打上hip-hop的标签,以防吓跑白人观众。“如果当时不往《身在高地》上贴hip-hop的标签,它肯定不止跑三年,讲不定现在还在演。”《在高地》的制片人之一杰弗里·塞勒向汉密尔顿投资了100万美元。针对In the Heights的教训,他建议后者在宣传时不要贴上嘻哈的标签,以免吓跑白人观众。“如果当时不把嘻哈标签放在《在高地》上,肯定会跑三年多,现在还玩不确定。”
7.
在电脑/电视屏幕上看《汉密尔顿》,一定比不上剧场的氛围。剧场的神圣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孤身一两人绝无可能体验到宗教仪式般的全情投入。电影版是从纽约原有的三个阵容中剪辑出来的,有六个座位,也有优势。观众离舞台如此之近,可以清楚地看到扮演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乔纳森·格罗夫在甜蜜地吐槽,令人尴尬,受到舞台力量的冲击。演员细微表情的纤毫毕现,代价是镜头精确的指引牺牲了身临其境的整体感。剧场给人的是小小一分子置身流动奇景的渺小感,接受剪辑的扁平屏幕则提供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多了理智,少了惊叹和遐想。那些之前不愿意买票,在物理上看不到巡演空的人,可能早已经接受了这部“本世纪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音乐剧”的洗礼——听过原声,看过评论,熟悉了这群因为汉密尔顿而“破圈”的演员。如今昂贵消费飞入寻常百姓家,你看了吗?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