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与电脑游戏相比,手机游戏在未成年人中的受众更广,由于使用碎片化,更容易过度使用。同时,各教育阶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50%以上,小学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到51.1%;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网民比例分别为61.2%和59.2%;中等职业学校71.7%的学生是网民。
随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增加和低龄化进程的加快,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14岁的男孩为了游戏充值2万元,花光了姐姐所有的积蓄”,“一个9岁的男孩为了游戏充值1万多元,却不能承认错误”等等。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在父母背后充值巨款的新闻时有所闻。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一直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当未成年人探索互联网却频频暴露问题时,游戏似乎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深埋在孩子的成人道路上,成为了很多家长最关心、最担心的隐患。其实家长不仅需要多关注和引导孩子如何玩游戏,孩子玩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应该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是暑假和开学的过渡时期,学生会返校。如何利用过渡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观念和习惯,将对孩子返校后学习娱乐自我规划意识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
01
缺乏家庭关爱:孩子沉迷游戏的概率上升
要合理引导未成年人的游戏习惯,首先要了解他们玩游戏的动机和根源。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清华认为,在活动区域小、活动内容有限且单一的情况下,玩游戏将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此外,在特殊时期,上网课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学习功课的主要方式,孩子接触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频率大大增加,为他们上网玩游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未成年人对游戏的沉迷与他们不成熟的大脑功能密切相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的大脑正在发育,尤其是前额叶皮层,与自我控制等高级功能直接相关的脑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仍在发育。
在自制力较弱的时期,游戏可以很快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存在感等一系列正反馈,让他们很难靠自己抵御游戏的诱惑。此外,在当前环境下,部分游戏和网络平台仍存在实名认证等漏洞,部分游戏涉嫌违规,也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
未成年人是否沉迷游戏,直接关系到父母陪伴的质量。“父母离孩子越远,游戏离孩子就越近。”北京市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在特殊时期,孩子更喜欢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这也是一种压力反应。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他们的移动生活受到限制时,他们无法很好地解决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不用说让未成年人自己调节情绪的难度了。
父母改造心态后,给予孩子及时的陪伴和准确的心理指导尤为重要。统计数据显示,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往往面临着家庭照顾缺失的问题。当父母关心有限时,孩子更容易把情绪寄托在游戏上,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压力。
02
提高亲子质量:用陪伴降低沉迷游戏的风险
如前所述,父母足够的陪伴和关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对游戏的依赖。但在这个时候,或许很多家长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很明显,我已经尽力陪伴我的孩子了。为什么他还是不愿意放下游戏?
其实父母的问题正好对应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现象。中国青少年自我保健教育的发起者宗春山表示,理论上讲,在特殊时期,由于父母和孩子同时出游受限,他们有极好的交流机会,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充分陪伴下逐渐调整心态,将情感寄托集中在父母身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也应该减少。但是,纵观目前各方提供的数据,近段时间未成年玩家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也加快了频率。
上述社会现象和家长的提问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也许目前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陪伴和关注。对此,宗春山解释说:“提高家长和孩子的素质是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的最好方法之一。有必要使用伴侣游戏,而不是沉迷游戏。”
关于如何提高家长和孩子的素质,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宗春山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及时。父母应该及时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变化。未成年人的情绪容易波动。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关注孩子的大部分情绪变化,并询问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从长远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会逐渐加强。当孩子再次产生负面情绪时,他们的第一愿望将是告诉父母,而不是在游戏中发泄。
第二,准确性。及时地,父母可以试着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大多数未成年人的情感表达能力不如成年人准确,所以父母需要翻译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可以问为什么,因为学习太久了想放松一下?还是因为无聊想找点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因为约了朋友一起玩?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准备。第三,安全。在给孩子提供游戏或其他方面的建议时,尽量保持原则,尽量不要在语言上咄咄逼人。在说批判性语言之前,想想这样的语言是否容易让孩子接受。
其实这三个关键词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宗春山认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娱乐时间。在规划时,尽量建议孩子选择远离电子设备、能增进亲子感情的娱乐方式,比如一起户外运动。如果孩子的娱乐方式最终还是游戏,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维护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掌握游戏内容,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来自北京的徐先生说:“当孩子提出玩游戏的需求时,我们会尽量选择一款多人游戏,配合孩子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接近孩子,获得他的信任。将来有事情发生,他会主动通知父母,寻求帮助。第二,为了控制游戏的时长和内容,当孩子需要停止游戏时,要明确告知原因,这样不会造成孩子有不懂游戏的家长,只会限制他的心理。
03
一起制定计划: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游戏观念
据《报告》统计,2019年未成年网民数量为1.75亿,在这些未成年网民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上网玩游戏。这说明网上玩游戏的娱乐模式在未成年人中已经相当流行,也证明了家长很难让孩子远离游戏。
由于大多数父母很难让孩子远离游戏,所以制定游戏计划已经成为防止沉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宗春山看来,家长和孩子制定游戏计划时,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注意计划的灵活性。一方面,这种灵活性意味着家长在孩子玩游戏超过规定时间后,不应该强迫孩子立即停止游戏,因为有些游戏有关卡设计或者需要多人参与,这类游戏开始后可能不会及时停止。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如果家长和孩子沟通,得知逾越时间不会太长,其实可以延长一定时间,等他们完成这个游戏后再开始其他事情。或者,父母可以和孩子协商。如果这段时间的播放时间延长,下一段时间的播放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另一方面,灵活性意味着游戏计划应该根据情况实时改变。比如周末的游戏时间可以比平时长,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可以灵活调整。
第二,注意计划的一致性。一致性是指父母和孩子在制定好游戏计划时,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灵活性。如果家长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孩子的游戏时长,家长和孩子制定的游戏计划可能很难让人信服。
同样,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后仍然不愿意停止,并且无缘无故地哭闹,父母应该按照原则行事,不伤害孩子。孩子的哭闹大概就是试探父母底线的表现。如果孩子想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他们需要父母坚持他们的计划。
家长除了合理规划游戏时间外,还应对孩子玩的游戏内容、类型、形式等做出一定的判断和选择。何清华指出,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暴力血腥的游戏,尽量选择能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简单休闲的游戏。
同时,在游戏平台的选择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个相对知名的平台,也可以选择一个对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有时间限制和网络消费限制的平台。联网而不联网的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来判断。当孩子不需要和朋友交流合作的时候,应该建议他们尽量选择一些单机游戏。根据研究,孩子们不太可能沉迷于单机游戏而不是网络游戏。
专家意见
其实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或者引导孩子合理的游戏观念是完全正常的。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父母也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真正能在短时间内维持良好亲子关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三观的例子很少。
长期探索,找到最好的相处方式,是社会常态。不管磨合期有多长,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的决心。
有了决心,我相信父母最终会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最信任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