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栏目:教育 2021-11-27 00:22:51
分享到:

广发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周俊志博士

广发宏观郭磊团队

报告摘要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是电子现金。

其次,围绕央行数字货币有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旨在解释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

1)“集权”和“分权”是货币属性,为什么要整合,如何整合?

2)目前,中国的电子支付极其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在C端体验中引入类似传统电子支付方式的DCEP?

3)如果DCEP未来大规模替代传统现金,对当前金融体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三,信贷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看似矛盾的核心区别,不在于私人或公共,而在于前者利用技术使自己成为共识货币,后者则依赖公共部门信贷。

第四,集中信用货币和分散私人数字货币如何兼容?

1)由于缺乏有效的货币投放机制,私人数字货币终究无法取代信用货币的地位。未来,信用货币是主要框架,与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相兼容。

2)从投放、流通和存储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信用货币和私人数字货币各有优势。

3)分权与集权的兼容方向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M0。

第五,兼容集中状态和分散技术,DCEP可以优化传统的C端支付。

附录:比特币核心技术原理

目录

二、分散技术与集中合法支付的兼容性

去中心化的私人数字货币和强调政府信用背书的信用货币一定是矛盾不相容的?如果两者兼容,目的是什么,互补的优势是什么?

2.1集中货币和分散货币之间的差异相辅相成

数字货币技术还在交易的匿名性和可追溯性方面赋予私人数字货币更好的质量。遗憾的是,现有技术无法解决如何将资金有效投放到一级市场的问题。信用货币利用“央行-商业银行”双层银行体系,建立相对有效的货币投放和监管机制,尽最大努力确保实体资产与货币增长的稳定协同。而这恰恰是私人数字货币无法取代信用货币的关键。

信用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投放机制的差异。目前,现有的数字货币在货币投放机制方面有三种方案。一种是锚定一种或多种法定货币,比如天秤座。第二,私人交易实体挖掘新硬币。第三,用程序捕捉货币与实体的增长关系,从而控制货币投放。相比之下,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的新货币主要由贷款创造,这被称为“贷款创造存款”。贷款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端,对应实体经济的需求,而银行负债端的存款是信用货币的绝对主体。可见,现代货币体系中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是实物需求驱动货币增长。当然,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量和引导流动性价格来调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程度,这也将有效调节货币的释放和创造。

一是货币监管的效率和铸币税的公平性,信用货币优于私人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挖矿货币有两个明显的缺陷。货币数量与实体增长脱节,货币投放机制之上无法建立有效的货币监管;二是铸币税分配不公平,铸币税由私人享有。以安普尔福思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基于复杂算法推测货币与经济的逻辑关系。事实上,长期经济增长要么依赖人口,要么依赖技术,技术创新的不可预测性会大大削弱数据预测的有效性。虽然不能保证货币量和实物资产100%兼容,但到目前为止,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仍然可以说是平衡价格和实际产出效率的最佳货币操作体系。此外,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的铸币税主要由政府征收。考虑到政府部门的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支出,铸币税虽然由政府征收,但一般是全民享有。

第二,信用货币在货币价值的稳定性、货币交易的覆盖面、交易是否可以支取、交易平台的便利性四个方面仍然优于私人数字货币。货币投放机制的不完善决定了货币数量与实物资产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尤其是像比特币这种一开始就设定了货币总量的数字货币,注定无法与实体资产对等匹配,甚至在方向上也是如此。因此,它在本质上更类似于稀缺资产,而不是用来为交易定价的货币。因此,私人数字货币无法用于大规模交易,其货币接受度目前无法与信用货币相比。我们也知道,目前主流的私人数字货币之所以能够去中心化,是因为市场主体可以凭借技术自行记录交易,即使没有第三方记录,从而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因此,即使是由于错误或欺诈,一旦交易被纳入区块链,也很难对其进行修改。相反,信用货币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撤销交易。此外,目前的私人数字货币技术仍然难以应对集中和并发的大规模交易。但信用货币的交易平台设施相对完善,交易成本较低,仍能支持大量交易的并发需求。

第三,在货币发行成本、货币验证成本、交易匿名性和交易可追溯性方面,私人数字货币优于现金形式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现金发行和管理成本高,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造假。交易成本高于私人数字货币。另外,现金交易无法跟踪交易主体和交易记录,可以说是100%匿名,0%可追溯。私人数字货币账户信息完全公开,但由于缺乏集中验证,账户与账户所有人之间的相关信息不明,说明账户所有人是匿名的。因为每一笔交易都被完美记录,私人数字货币交易的可追溯性可以说是100%,完全优于现金。

附件2-比特币的技术核心:共识机制

共识机制保证了所有节点都记录同一个账簿。由于记账系统的分散,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需要记录交易账簿。如果账本不同,系统就会陷入混乱,出现“一币两花”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用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区分节点,这样最符合标准的节点会记账,其他节点也会跟着做。

不同的分化标准导致不同类型的共识机制:权益证明的标准是节点手中的权益,权益多的节点记账。例如,节点的权益可以通过在所有节点上投票来确定。工作量证明的标准是节点的“计算能力”。系统布局题目与记账内容相关,难度取决于节点的计算性能。计算能力强、计算时间长的节点更容易赢得最终的记账权。

比特币采用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确保账本一致性。矿工记账流程:

块包含一系列交易订单。所有矿工在区块中写入第一笔交易订单,这意味着系统向矿工支付一定数量的比特币。

其他用户在交易后生成交易订单,并发送给矿工。

在矿工有足够的事务号来收集以填充块后,他们开始计算系统设置的问题。这个问题通常与区块中交易订单的内容有关。

例如,在比特币记账机制中,将一个区块中的所有交易订单文本与某个待确定的数字进行组合,通过Hash摘要算法将计算后生成的数字作为区块号。同时,集合主题要求该块号的前几个数字为0。目前,这个问题只能用穷举法来解决。解决过程费时费力,但验证过程非常容易。由于求解过程耗时,降低了多矿工同时正确计算和分块的可能性。

一旦矿工计算出这个数字,他会在自己的区块链记录下这个区块,并将其发送给其他矿工进行检查。

检查后,如果其他矿工确认计算正确,他们也会将其记录在该区块中,同时放弃他们正在计算的区块,并接收已经记录在该区块中的交易订单。其他矿工也是如此。因此,系统中所有矿工的区块将始终保持一致。

风险警示:DCEP最终落地框架超预期;DCEP进展超出预期。

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基础和框架选择。

创世区块是比特币区块链第一个记录交易的区块,交易将被记录在所有后续矿工的区块链。中本聪自己在里面记录了这样一句话:“泰晤士报,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第二次站在拯救银行的边缘”。

姚谦,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

姚谦,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