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销售 直播销售6大坑 你知道哪些

栏目:军事 2021-10-05 15:27:20
分享到:

直接广播

直播残酷的成长时代即将结束。11月1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一旦像火烧食用油直播一样,将首次迎来最严格的监管,其中的平台、商家、主播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这股洪流。

其实这对于直播行业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一方面,观众人数的吹嘘,销售数据的“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另一方面,恶意计费、花式踢腿、虚假报道等同行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

01

假冒伪劣产品

流量意味着利益,代表能力。对于主播来说,“顶级流量”对选品质量、风险管理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带动行业发展上要有更高的追求。事实证明,有些直播只关注眼前的利润和一时的利益,并没有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

上两个月,在杭州某知名网络名人主播直播期间,成千上万的粉丝通过互联网观看了热闹的商品直播。然而,令粉丝们惊讶的是,前一秒,直播间的主播还在试穿产品,但下一秒,一群便衣警察走进镜头,随着主播目瞪口呆的表情,直播戛然而止。

这不是在直播间的特殊表演,而是真正的抓捕。上海首例以“网络名人主播直播”形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成功告破。警方在浙江多地抓获5个制假售假犯罪团伙,查办8个窝点,当场查获假冒奢侈品牌的行李、衣物等商品3000余件,现场抓获廖某等50余名带货嫌疑人。日前,虹口区检察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批准逮捕其中41人。

根据《规定》,主播播出时消失的“电商潜流江湖”将不复存在。《规定》要求直播营销平台记录并保存直播内容不少于60天,并提供直播内容审核功能;直播内容中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交易信息应当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保存不少于3年。

02

虚假夸大的宣传

网络直播带货广告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具有即时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与电视购物广告不同,一些主播在直播时开始胡说八道。

有些主播在卖货时使用广告法禁止的词语,比如“最多”“第一”。当一位前歌手在直播镜头前推荐一种水果纤维素时,他向大家保证,“碱化体质”可以“远离癌症和疾病”。另一位知名主持人在直播间推荐了一种羊肚菌,说“滋补身体绝对是最好的”,甚至说可以“壮阳补肾”。

新零售观察网在某直播平台上发现,“顾一元红豆薏米面代餐粉”主播宣称“三天可以减1-5斤”,“可以减胳膊、减胃、减腰、减腿,都可以减或减瘦”。其实消费者收到商品后,发现产品是普通食品,并没有减肥的效果。

此外,浙江某公司在某直播平台的热门直播间销售其瑶浴产品,声称该产品能“祛湿散寒、疏通经络、护肝滋肾”,但该产品实际并不具有上述功效,公司无法提供相关证明。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心理需求,夸大产品功效,存在明显的虚假宣传。

质量被颠覆只是时间问题。比如在李佳琪的“不粘锅”事件中,声称的不粘锅在煎鸡蛋时被粘得到处都是,这让现场一度尴尬。而罗永浩卖花翻车事件也一度肆虐。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直播购物中的宣传环节满意度最低,仅为64.7分,其中虚假宣传是重要的考核指标。根据虚假宣传内容的不同,网络直播销售中的虚假宣传主要包括两种行为:一是图文不一致,推荐产品与实物不一致。二是无根据夸大宣传,夸大产品功效。

为此,浙江省首个直播销售人员管理标准《电商直播营销人员管理标准》要求所有主播有责任核实主体资质、产品质量等信息,协助履行服务承诺,并要求平台实名认证。

在质量控制方面,主播应确保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宣传或展示的信息一致,在直播前进行个人购买体验,掌握商品的基本质量控制要求,对直播过程中出现的产品不利信息进行必要、明确的说明。

03

刷单和数据欺诈

商家轻信数据,渴望销售捷径,明星和主持人为了面子,主播和红人为了利益,经济公司运营,直播平台利益。大量的假票据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前不久,在汪涵的一次专场直播中,某商家支付10万元的开播费后,当天售出1323台,退款1012台,退款率76.4%;李雪琴参加了双十一直播。直播结束时,311万观众中实际存在的不到11万;在杨坤直播的当天,销售额是120万,但第二天退款金额就达到了110多万,最后实际销售额只有4万元...直播结束后,翻车事件频频发生,说到底是“销售额没过亿,不好意思创纪录”的虚假繁荣,导致行业潜规则。

早在去年,“悉尼法案”事件就上了热搜。当时在悉尼的一次直播后,有网友爆料悉尼及其工作人员转售了某商品的销售,期间提到要刷订单,并表示“要刷一百遍、一百遍”。虽然雪梨后来解释“填账单”被称为“开账单”,并否认了自己“开账单”的行为,但负面影响并不能因为这个解释而消失。

两个驴夫妇和辛巴,Aauto Quicker头部直播的主播,也被质疑通过刷单数据造假。

在两驴的一次直播中,他们声称每人限6单,但记录显示销量是10单10单,连产品都下架了,销量数据还在攀升。然而辛巴在今年双十一期间被凤凰娱乐带货曝光,直播数据被谎报超3亿元。

刷单已经成为直播诈骗的重要手段。在QQ上搜索“直播”,可以找到大量在淘宝、Tik Tok、Aauto Quicker等平台帮助主播增加人气、获得人气的商家,以及点赞、评论互助交易的用户。

甚至有很多计费网站在搜索网站上光明正大地做广告,上面标有详细的计费套餐,种类丰富,价格明确。

据经营直播刷机的商家介绍,双十一期间刷机软件需求量很大,每天流水上百万。

对于刷单这个顽疾,淘宝直播曾表示,淘宝平台上有商家出售所谓的“刷数据机器人”,已经被多次打击。

去年10月,Tik Tok还发起了一项特别行动,打击平台上黑产品的作弊行为。当时,字节跳动安全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周有400-500万个拦截黑诈账户的注册请求。”

虽然各种平台被控制,但各种刷产品在社交平台、二手电商、网站广告中依然广泛存在。

针对大计费、欺诈等违法行为,11月13日,国家网办发布《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规定直播机房经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不得“伪造、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数据流”,不得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

04

代理和误导消费者

妻子不得不降价销售商品,但她受到了丈夫的侮辱;为了给粉丝低价优惠,主播会自掏腰包补足差价;主播回赠给观众换价格,“厂家”情绪上很气馁,甚至和主播吵架生气,看起来挺不甘心的...电商直播总有演绎的成分,背后有计划的“剧本”。什么样的产品对应主播的镜头表现和语言表现是事先“商量”好的。

直播过程中,参与者按照策划好的“剧本”在镜头前表演,以突出产品的特色和卖点。过去“夸张演绎”直播的目的是让观众和购买者更直观地了解直播产品,增强购买欲望。“你看网上有很多‘倒货’的视频,但真的不是故意搞笑,而是实际翻车了。”

不过,“吵架直播”也会受到限制。11月13日,Aauto Quicker正式宣布第一期“以剧卖货,以演技炒作”,禁止利用家庭、婆媳矛盾、家庭暴力、感情纠纷、婚姻矛盾、出轨、团队冲突等元素进行炒作,诱导粉丝购买商品。在标题列表中,有卖剧本的主播,如谢、方丈和鄂尔多斯。

日前,Tik Tok还发布了《低质画风专项治理公告》。开展整治电商低质画风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演戏、炒货卖货、卖得不好等扰乱平台秩序的行为。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处以禁止播放权限、关闭商品分享功能、关闭Tik Tok商品分享功能、扣除用户信用评分、扣除押金等处罚。

05

错误的概念,抓球

它能祛痘、去痘印、收缩毛孔、抗衰老、修复敏感肌肉...这些被称为护肤神器的"机械口罩"和"医疗美容口罩",被无数商家和美妆博主推来推去。然而,所谓的“医用美容面膜”其实是一种医用敷料。根据《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产品不能以“面膜”命名,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因此,没有“机械面具”的概念。

近年来,国内医疗美容市场持续升温,医用敷料作为医疗美容辅助工具,随着医疗美容市场的扩大而快速增长。再加上直播间的帮助,医用敷料被更多消费者疯狂种植。直播间主播播报的力量很大。小主播的一场直播有上千的消费者,更不用说像李佳琪、维娅这样的头部主播了。

由这些虚假概念发展出来的一批所谓的“医疗美容面膜”,其实就是“消字号”产品,为了逃避护肤品的一切法规和监管,冒充面膜,可以公开宣传自己的护肤功效。

再加上一些无良商家在朋友圈的宣传,很多消费者误以为一个所谓的“医美面膜”就能解决所有皮肤问题。但其实医用敷料真正的功效主要是在特定情况下对角质层进行镇静、舒缓、补水、保湿,并不能治疗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

所以,当一个商家发明的伪概念在直播间卖得很好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它有多可怕。

然而,直播间里的“医美口罩”已经被打入冷宫。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根据其内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发布前审查的广告,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07

误送,缺斤少两

快递和手拆箱是最让消费者开心的两件事。但是,当你打开快递,发现礼物代替了正品假送,产品缺两斤的时候,真的是心情不好。

双11预售期间,有消费者在直播间支付定金,从阿玛尼美容旗舰店购买了一款黑色钥匙霜。按照交易规则,11月1日支付尾款后,商家应在48小时内发货,但最后只收到了礼物,没有面霜。一直到11月10日,面霜还是没有送到,甚至下单时商家承诺赠送气垫样服,但实际上是赠送5ml粉底液,礼物是“狸猫换太子”。而且,阿玛尼客服表示“礼物以最后收到的包裹为准”。

除了假发货,还有不少问题。消费者王女士通过APP直播间买了一包鸭舌。直播时主播介绍,鸭舌每包重500克。但王女士收到货后发现,包装胶带上印的重量是485克,打开包装后。鸭舌已经微微发臭;消费者李思在直播间购买了“两只公蟹三只母蟹”的大闸蟹,但只收到了两两只公蟹、一两只母蟹和七只死蟹。

面对这些侵权行为,个人消费者往往面临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大多无奈之下只能放弃维权;即使偶尔消费者维权成功,也只是个案的意义,很难对带货的直播商起到威慑警示作用。

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商家欺诈提供商品的,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对其遭受损失的赔偿。如果商家明知商品存在瑕疵仍提供商品,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获得不到所受损失两倍的惩罚性赔偿。

现在,监管终于来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出台近10个规范性文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分别发布指导意见或管理规定,直指直播带来的假货问题。

这些都在推动直播带货走向更健康、更合理的轨道。之前过热的插座逐渐降温,可能不是坏事。大浪淘沙后,依然会有一批生命力强的主播和商家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