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歌手郭演唱的《南泥湾》传遍全国,也让八路军359旅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力更生,在南泥湾打造“陕北好江南”的故事家喻户晓。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很多像南泥湾一样的红色印记。目前,延安如何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接下来,一起走进南泥湾。
一大早,南泥湾党徽广场传来一声军垦号角。在不远处的炮兵学校旧址,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有的在练习轰炸,有的在忙着种地,体验着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场景。
在南泥湾农场拖拉机连旁边,我们找到了侯秀珍的家,侯秀珍的岳父刘宝斋是359旅719团9连副连长。
老人说,部队驻扎南泥湾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臭水黑泥”,士兵开荒时用的灯笼和水壶至今都放在老人家里,尤其是这两个破旧的老侃头,更是家里的专家珍品。宽1尺2寸的老坎头,如今只有拳头大小,可见士兵们在清理土地时的艰辛。
目前来听侯秀珍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南泥湾的故事。
随着红色研究的发展,南泥湾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拍照的人走后,当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两年前,当地政府启动了南泥湾的二次开发,号召大家再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359旅指挥部旧址是今年启动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现场,规划负责人吴带领专家进行实地勘察。
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南泥湾的奋斗精神早已步出南泥湾,激励更多的延安人继续奋斗,再造“陕北是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