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古怀疑论学派代表人物顾继刚在《与钱先生论古史》一文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蝼蚁:
“至于宇成是从哪里来的?.....我以为他们都是九鼎人。我以为余是九鼎上的动物。在当时,有许多奇怪的形状,而于是丁身上最强大的动物。这里有足够的土地来饲养昆虫,比如蜥蜴之类的。”
当时中国有军阀,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毫无疑问,“余是蝼蚁”的观点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谴责,说他亵渎了中华民族的起源,“没有圣洁就不可能”,以至于他的教科书《中学中国史》被禁。1935年,鲁迅塑造了大禹这个坚韧、勤劳、公开、健忘的民族脊梁形象。与此同时,他还创造了一批躲在文化大山里的空文人,其代表人物是“鸟头先生”,其口中总是挂着余是昆虫的观点。鲁迅显然是在映射现实,在讽刺
平心而论,顾继刚的很多观点读起来并不愉快,但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只是从学术角度推测“大禹是虫”,后来又修正了自己的观点,逐渐放弃了“禹是动物,出九鼎”的观点,提出了“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假设。可惜的是,世人并没有关注顾继刚的推理过程和后来修正的观点,而是将“大禹是虫”与顾继刚捆绑到了今天。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出现,大禹是蝼蚁的观点被进一步推翻,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既然大禹是历史人物,为什么要取名大禹?
01
迄今为止,甲骨文中尚未发现“于”字,最早的“于”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金文的“于”字头、足、尾分明,象形性很强,使人把它看作爬行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于的文字逐渐变成了线形,象形字义在汉代几乎完全消失,从字形上几乎看不到爬行动物的形状。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于,虫也,离糜,象形。”所谓“糜”,在《说文》中解释为“兽之足无处不在。”甲骨文中的虫是蛇形,即毒蛇,是毒蛇的一种,后来成为“虫”的简化形式。
可见,于只是一个文字上的小人物。
由于大禹的父亲原本是一条鱼,而先秦文献对大禹的认知是一个先成神后成人的过程,顾继刚由此推断出大禹是一条蝼蚁,先秦古人逐渐将其人格化,之后大禹逐渐成为历史名人。
“汤松。《长发》记载“洪水满芒,禹打下地”,意思是说在蛮荒时代,洪水无边,大禹治理天下四面八方的水。这里的大禹是神仙,所以很难说他是不是人。直到鲁僖公,大禹才有了平凡的人格。在松露村宫,大禹因区分谷物和知道如何根据季节播种各种作物而受到称赞。史书中的大禹逐渐从神变成了人。
真相越来越清晰,所以顾继刚一开始做出这样的推断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众多学者参与大禹话题的讨论以及地下文物的不断涌现,基本可以确定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
02
20世纪20年代,根据当时已出土的秦公义、蜀碑刻,王国维指出:“春秋时期,东西方两大国都不相信禹为上古之帝,汤为天下第一。”
2002年,文物专家在海外偶然发现了西周隋公青铜器,距今约2900年,即铸造于西周早期。它是西周中期中国古代隋朝某代君主隋公铸造的青铜礼器。隋上刻有98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使所有的人都在平原上定居下来。因为对人民的功勋,大禹成为了人民的王,人民的“父母”。
隋的一些题记:天命喻施土,沿山加深河,是穷立征,降低民德,自配乡亲,为人父母。
隋龚凡的发现,使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前了六七百年,是已知年代中最早、最详实可靠的大禹文字记载,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对大禹治水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赞誉。夏是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艺术源于生活,神话源于生活。无论记载多么夸张,总有真实的历史原型。而且,在2900多年前周朝灭商之后,统治地位逐渐稳定,没有必要完全编造一个历史人物。因此,通过各种文献,基本可以确认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说是古代一群历史人物的代表,而不是蝼蚁。
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名人,有隋人、伏羲、黄帝、姚笛、舜帝、帝喾、伯夷等。,很少以动物作为自己的名字,而禹的本义是昆虫生物,那么为什么治水的英雄会被命名为大禹呢?
03
从夏初到周初,它们之间有1000多年的时间,所以后世一定有很多关于大禹的想象、小说和神话。然而仅仅因为一些想象和神话记载就否定大禹的存在,无疑是不严谨的。很难100%确定治水英雄是不是叫大禹,但如果他叫大禹,为什么被人们崇拜的治水英雄会以某虫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呢?
首先,以被征服对象的名义
中医有“以形补形”的理论,文献中也有古人为自己征服的对手命名的例子。相传方想是古代神话中疫疾追鬼之神,方想驱逐的重病鬼强;黄赤的父亲擅长吞噬鬼魂。皇甫鬼是传说中的鬼名,黄赤的名字来源于皇甫鬼。因此,大禹的名字也可能来源于他征服的对象。
在古代历史上,大禹的功绩有:第一,治水;第二,要把水神一个个杀掉,并且要和他的属下刘相一起合作。按照顺序,共工和刘相引发了洪水。《淮南子》记载“共工震深洪,细声唱空”。《史记》记载,帝尧时期爆发了洪水,后来大禹的父亲能够治水,但他不能被杀,大禹继续靠父亲的生意治水。
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共工的面蛇身朱发”,刘相是九歌的面蛇身,而且有无数食人者。龚公和刘相联手作恶,所到之处,成了动物不能栖息、人不能生存的汪洋大海。所谓大禹治水,首先就是除掉龚公和刘相,解决洪水的源头问题。
众所周知,蛇和龙是可以互换的,龙可以传播云和雨,蛇也有这个能力。因此,在古代文献中,蛇和龙经常与洪水联系在一起。东汉王充在《论衡·计燕》中记载:“洪水可怕,蛇龙相害。枷锁控水,驱蛇龙,水主东流,蛇龙潜。”龚公和刘相是蛇和水神。大禹要想成功治水,就必须除掉他们。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很愚蠢,不知道洪水是怎么出现的,这可能会把洪水归咎于某种生物。在古代,古人大概认为洪水始于蛇神,一旦治水成功,就认为蛇神被赶走了。即使在封建王朝后期,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雨水的形成过程,而是经常向龙王祈雨,或者龙王不应该再下雨。
回看大禹的“于”字,本义是某种昆虫生物,但其义之一是代表蛇。禹、龚公、刘相虽为敌,但三人名字的本义有相似之处,显然不能是偶然的。
笔者认为大禹时期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在征服了恶敌之后,以恶敌的名字或相关人物命名,以示征服恶敌的成功或继续压制敌人。记得在商代始祖的介绍中,朱蒂吃了神秘鸟的蛋,然后生下了买卖合同;之后,商人的另一位祖先王海,留下了“双手捧鸟,吃头”的奇怪举动,恢复了商人作为神秘鸟图腾的地位。其实朱迪构思契约的方式,王海的怪异行为,都是商人的思维逻辑,即从图腾中获得力量。所以大禹名字的由来可能和它差不多。
第二,余是一个部落图腾
历史书上的古代名人可能不是特定的人,但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就古代信息传播而言,记住一个部落的名字比记住一个人更容易,也更重要。最典型的是黄帝和炎帝,他们可能不是什么人,而是部落首领的固定名字。黄帝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可能性不高,如果是整个部落的发明创造就更合理了。据《史记》记载,炎帝衰落后,黄帝崛起取而代之,所以神农炎帝是一个特定的国王,但炎帝是部落首领的固定名称。
回到大禹的问题,禹可能是一个部落图腾,其部落首领是禹。如果说禹是一个部落图腾的话,有两种可能:第一,鲧和禹是两个部落,互不相干,但是史书强行把他们捏在一起,甚至很难说鲧是否存在。毕竟枪是战国时期突然出现的,二是大禹治水成功后,被征服物的形象可能改善了禹图腾的起源。
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创者,世界的终结者,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神话传说众多,这在古代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不可能100%解决大禹的真相。但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大禹如何已经不重要了。经过两千多年的塑造,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