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种子”
在玉石柜台:雪白的玉石碎片,在穿透力的光线下,宣示着自己的骄傲与奢华。在他们身边的价签上,那串“0”足以让普通人眼花缭乱。如果有人胆怯地问:“为什么这么贵?”你会立刻看到一张令人惊叹的脸。销售人员会像欲擒故纵一样用一种有策略感的语气回答:“这是一颗种子!”一瞬间,那些“0”变得神气活现。
这是一部常见的玉石柜台附近的直播剧,揭示了在媒体和专家的灌输下,人们对于买玉石所接受的一种认识论:“唯种子论”。
在“只有种子”的理论下,一块玉只有贴上“种子”的标签,才能排在最好的玉之列。所以,只要贴上“种子”的标签,一块玉就能升到顶,价格也比同行高出好几倍。因此,围绕“种子”的混乱太多了。我无法逃避以下问题。
什么是“种子”
要讲这个问题,首先要做一个复读机,把关于和田玉的各种材料中的烂概念重复一遍,就是三种和田玉。有三种,更准确地说,和田玉,一种石头,由于不同的机会,最终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山料、山水和籽料。
山上玉矿的原石看起来像一块大石头。越往里走,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分就越突出,也就是被石头包裹的玉石。剥掉它的玉石部分叫做山料,在地球上已经形成了几千万年。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如风化或雷击,一些山上的玉矿石裂开,从山上滚落下来,掉进河里,被河水冲到岸边。所以,就像河滩上的鹅卵石,被河水打了几千年,这叫山清水秀。另一部分掉入河中后,直接沉入河床停留,被水流日夜冲刷。这就是种子材料,也就是“种子”。
其实这三种形态并不是和田玉独有的,而是几乎各种奇石名石。比如著名的寿山石就有这三种形态,但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山坑、水坑、田坑。其中有价值堪比羊脂玉的石皇田黄石。
为什么种子材料是三种形式中最著名的?因为它的整体质量是最好的。
种子材料内部经过多次河流冲刷后会更加纯净,这意味着密度和结构总体良好。因为这种与水无止境的接触,感觉更加细腻滋润,也就是油性。事实上,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好玉的标准不是“籽”,而是“籽”最容易表现的密度、结构和油性。
其实,至少在古玩界,“种子”其实指的是一个标准。如果玉的品质达到一定的密度和油性,那就是“种子充足”,也就是一块好玉。至于它的原料,真的是玉龙喀什河捞出来的“种子”吗?恐怕没有人能认出自己,除非你亲眼看到。
《资尔》《刘禅水》的前辈都是山料。如果它以前的生活只是一个粗糙的山料,那么它在河里多年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种子”,因为基础差,即使它真的是种子料。换句话说,山料中不一定没有“足够种子”的好料。当然,我们可以从概率上说,河里有更多的物质。
另一个问题是“种子”不仅是白玉,还有蓝宝石、蓝宝石或黄玉。且不说上面提到的有足够种子的彩色山料,就说从河里出来的种子料吧:当大自然让山料掉进河里的时候,它永远不会去寻找颜色,能掉下来的是白色,一定是随机事件。因此,如果山上有任何颜色的山料,水中一定有任何颜色的籽料。
种子很少。
在“只有种子”的理论下,支撑籽料天价的依据之一,就是籽料稀缺,稀缺是最贵的东西的说法。那么种子材料稀缺吗?对此要辩证看待。首先,你要看一看“玉”这个概念在你心里有多广,是只指新玉还是古玉。说得通俗一点,你是最多愿意买新玉,还是只要好就愿意买新老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就稀缺性而言,新余的“种子”绝对是稀缺的。自古以来,河床上的种子物质不会增加多少。因此,种子材料的数量只能减,不能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自然越来越少。
然而,在古玉领域却并非如此。在新玉器中,籽料的使用越来越少,而在古玉中,相反,籽料的使用量很大。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在没有现代机械和炸药的时代,在山上开大石头比在河里捡小石头难多了。自古以来,和田玉的收藏只在河中有记载,未见大型团队上山开矿的记载。
当然,由于明代和田玉的来源是西域的进贡或双方的贸易往来,这种记载有一种轻视中原少数民族的味道。然而,它证明了玉只是从河流中采摘的。因为明代最权威的科技作家宋,其实认为糙玉生长在河中,与土无关。清朝时,新疆设省,所以玉器材料的收购直接由清兵看着当地人下河捕鱼来进行。
因此,在古代,种子材料只需要在水中触摸。但是,一旦捡到一块大山料,就是国家大事,就像“玉山子,大禹治水图”:整块大玉料从新疆运到北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宫中,按照玉山的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画出四个图案,然后制成蜡样,送乾隆皇帝阅批,再送到扬州。担心扬州天气热,怕蜡样长时间融化,就根据蜡样刻成了木样,是杨栗匠人用六年时间切割的。
皮肤是“种子”
据说鉴定玉是不是“种子”做的有一个“秘密”,就是看它有没有皮。如果它有皮,它就是“种子”,但如果它没有皮,它就不是。因此,带皮的玉器价格高,因为它们被背书为真正的“种子”。而各种制作假皮的手法也随之出现,成为绵延千年的“赝品”。
要造玉,首先要把外面的石头搬走,直到可以称之为玉的地方停下来。来自河流的种子材料,水被用作温柔的刀锯,一点一点地切断石头,直到它达到半石半玉的形状。当翡翠暴露在外时,它的表面会产生许多微小的裂缝。然后,水中的矿物质常年渗透在籽料表面的这些细小缝隙中,久而久之,矿物质在表面形成一层颜色,这就是籽料皮的由来。
理论上,一块玉离中间越近越好,越近越差。也就是说,对于一块带皮的“籽”玉来说,它的毛坯大概是整块中最差的部分。于是,新玉出现了一个悖论:为了证明你是最好的玉,你必须保留玉中可能是最差的那部分,这无疑让人又笑又笑。
幸运的是,李谷雨没有这样的悖论。古玉几乎没有皮,但大部分是“种子”。当时种子材料比较丰富,不需要刻意保存材料,也不需要用兽皮来证明种子材料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