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中国梦就像一首壮丽的交响乐,主旋律是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中国朋友遍天下!
文字|王一一
图|刘军张莉
近日,恰逢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贝多芬在中国: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16小时马拉松音乐会》。这一国际文化交流和高雅音乐传播的壮举,直接引发了魔都各界的欢乐颂。如在上海梅园中学,师生利用上海展示音乐力量、呈现国际文化交流的契机,推出跨越时间空的“绿草校园音乐会”;作者应邀参加了观察活动。
校园“音乐节”
这场史无前例的马拉松音乐会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为了让学生关注这场跨界音乐节,梅园中学积极宣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放学后和下午的播音时间,组织学生加入到音乐会氛围中,让一场“音乐节”能在美丽的校园里举行。
梅园学生参加校园草坪音乐会合影。
在贾春老师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可以说梅园中学为全体学生提供了音乐熏陶和人文素质培养。虽然这次“穿越时光空音乐会”的学员们觉得自己的聆听不够完整,但他们还是感受到了祖国全方位的力量,国家普及古典音乐的决心,以及中国力量在这次“马拉松音乐会”上的呈现。同时,茅颖校长认为,学生通过良好的聆听和学习,会不自觉地接触和学习更多的古典音乐,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毛主席本人也热情地加入了学生的欣赏队伍。她轻松愉快地对学生们说:“我们需要在学习的同时,多关注各种能提高自身素养的活动。如今,贝多芬的古典音乐欣赏活动似乎受到学生的喜爱。希望我们能更多地走近高雅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美好……”
梅园中学校长茅颖与学生交流听贝多芬作品的情况。
有趣的是,学生代表们还畅所欲言地讲述了他们参加这次鉴赏活动的经历。比如六年级一班的魏说:“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F专业的《浪漫二号》。这首曲子清新优美,让我惊叹于这首杰作。让我自豪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音乐会向全世界播出。似乎中国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显示了我们的实力,而且在文化上也有我们中国的实力。同年级二班的严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感动了很多人。他的音乐干净、浪漫、明亮,有明显的起伏,有时自由、活泼、悠扬。通过这次艺术广播,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它能感动人,能感动人,能感染人”。八年级二班学生张也认为:“贝多芬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被尊为音乐圣人。今天在校园里欣赏了马拉松式的演唱会转播,感受到了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恢弘的精神。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们的品味明显优于我年轻的时候。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在《贝多芬传》中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所造成的痛苦,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但他创造欢乐给予世界!”茅颖校长告诉我:“贝多芬很小就学习音乐,在创作初期就沿袭了古典时期严谨优美的音乐风格,逐渐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然而,在贝多芬的心目中,真正的音乐绝不是贵族们的精神大麻。音乐应该有力量,应该表达天赋和感情。受歌德文学的影响,他像浮士德一样向往光荣的斗争。而这种品质是最浪漫的!”
梅园同学对这种品质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六年级四班的侯家明同学说:“贝多芬这位充满英雄风格的伟大音乐家,不仅创造了巨人风格的竞技音乐,还创造了许多温情脉脉的抒情音乐。他的生活不幸福。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我被他的音乐所鼓舞。我要学习他对抗不幸命运的勇气和毅力!”七年级一班的学生杨一伟说:“我们听过贝多芬音乐的魔力。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英雄的一面,铿锵有力,激情澎湃,也可以感受到温柔细腻,口若悬河。我们陶醉在音乐中,放松下来。贝多芬的个人经历和他的作品一样,展现了一种不同的人生。即在困难面前,绝不向命运低头,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了解了后浪人的意见,自然想起了去年命名的梅园中学李斌中队。
全国劳动模范、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李斌早年曾两次赴瑞士德国企业车间深造。他不相信中国技术工人不能掌握数控机床的国际先进技能。他刻苦钻研,引领研究,使他的企业一个个攻克了许多世界级难题,被誉为大国工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多次呼吁全社会重视工匠精神,否则,中国制造业整体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会有弱点。住在徐汇区凌云社区的李斌英年早逝后,同社区梅园中学成立李斌中队纪念他,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应茅颖主席邀请,我和另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宜家家居工会主席王成担任了李斌中队的荣誉辅导员。无独有偶,李斌和王成都特别欣赏《命运交响曲》!
全国劳动模范王成,也是贝多芬作品的知音。
为什么在Modu有那么多贝多芬的朋友?
为什么贝多芬的作品在上海和中国有那么多朋友?12月16日还组织师生欣赏贝多芬马拉松音乐会的南阳市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告诉我,贝多芬的童年是在父亲严苛的教育下度过的,这造就了他倔强、敏感、兴奋的性格。贝多芬22岁时开始在维也纳定居。在随后的20年里,他的众多音乐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大的气魄将古典音乐推向了巅峰,预示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上海是最早接触欧洲文化的城市,而徐汇区是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承载区,包括音乐交流;校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视察南墨交响乐团后,徐汇区区长与市委书记陈宏、校长合影。
陈宏说:110多年前,中国音乐大师李叔同在上海媒体上称贝多芬为“毕杜芬”;鲁迅还提到了贝多芬,称之为“裴德好芬”,并把他与康德、拉斐尔并列,还有人将其翻译成贝多文、裴德芬、白堤火粉。最后,通过上海优秀翻译家傅雷的经典翻译,他终于在中国被称为贝多芬。目前在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展出了国内已知最早的交响音乐会的音乐会节目单,里面恰好有贝多芬的曲目。那是1911年11月12日,“周日音乐会”传统上在上海市政厅举行。根据当时的节目,前半段的大结局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最后一个乐章。这时,清朝正处于被推翻的前夕!
此后,尽管战乱不断,贝多芬的作品仍在中国继续传播,在上海国家音乐学院和北京大学音乐学院开展了各种小型室内乐教学和演出。贝多芬的曲目一直受到乐队和观众的青睐。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在徐汇成立的上海市交响乐团得以保留,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元帅也是交响乐和贝多芬作品的知音。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敏荣研究员保存的记录,1949年10月16日,华福指挥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首次在上海演出。从1952年到1953年,贝多芬的专场音乐会频繁出现在提交的节目单上,傅聪和沈梅都完成了独奏任务。1959年,在征求了上海音乐界的意见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北京演出,作为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这首华丽的合唱交响曲,包括经典的《欢乐颂》,第一次被中国人民传唱,成为贝多芬作品在中国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2020年,全世界将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考验中,上海交响乐团通过云直播再次演奏了贝多芬的作品,包括室内乐和奏鸣曲;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贝多芬的作品多次上演。对此,陈的宏观评价是,贝多芬的音乐是前所未有的,听他的作品能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与不公平的命运作斗争;而这常常萦绕在打击乐的命运中,就像时刻提醒世人——活着是多么幸运。而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以我们在这个季节常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全球应对疫情中,我们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信仰。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中国梦就像一首壮丽的交响乐,主旋律是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中国朋友遍天下!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未经正式授权不得转载、出版、改编,不得从事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