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6日圆满落幕。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是在前六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又一次面向大学生的文化盛会和戏剧盛宴。专家评选出92部剧目进入集中演出。有2000多名演员和20000多名观众。参赛高校数量远超往届,剧目更上一层楼。本届大学生戏剧节更让人惊喜的是四大亮点,让大学生戏剧节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亮点一:价值引领的艺术体现成为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剧体现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表达。2019年,辽宁省第七届戏剧节恰逢新中国70岁生日。党、祖国、人民、英雄成为戏剧表达的主流,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
鞍山师范学院创作排练了话剧《架起心灵的桥梁》。该剧讲述了时代楷模瞿建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完成精神成长的故事。
沈阳工业学院原创短剧《黄船钉》改编自沈阳工业学院学生黄船钉的真实事迹。作品真实还原了“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学生黄船钉的英雄事迹。从选材上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责任心是值得称赞的。
亮点二:体现了校园剧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的特点
大学生戏剧节的作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生活模式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并产生了话剧《乡愁》、音乐剧《鹤的边缘》和散文《爱那个城市》等剧目。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电影学院的音乐剧《鹤的边缘》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故事。这种类型的故事在很多艺术形式中都很常见,但《鹤的边缘》的视角不同,侧重于表达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理念。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强调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培养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意识。
为进一步引导辽宁高校毕业生留在辽宁就业创业,大连交通大学创作演出话剧《乡愁》。作品在第七届辽宁大学生戏剧节首场演出后,深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该剧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毕业生在选择的矛盾中克服困难留在大连开始新生活的励志故事,表达了大学生对大连、对辽宁的深深热爱,引导学生留在希望之城大连,留在辽宁的沃土共同实现青春梦想,从而助力共和国长子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与往年相比,今年大学生戏剧节的主题表明,年轻人将从校园聚焦社会并提出问题,探索和认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一种思想,传递一种精神。
亮点三:戏剧艺术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了我省校园戏剧的发展
2019年,从“大戏剧节”初期的辅导,到集中演出时的现场表演点评,从参与文本创作到剧本讨论,戏剧家的高度关注,让我省大学生戏剧节走得很高很稳,在东部三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本届大学生戏剧节有30多位戏剧家参加,提升了校园戏剧的整体水平。每次演出后的“专家点评”和活动期间的校际交流演出,受到了参赛学生的热烈欢迎。专家们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和对舞台呈现的评价,不仅传达了戏剧的文化内涵,也让大家懂得了如何在舞台艺术中表达思想,学会了舞台实践的基本功。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高校,没有戏剧专业。话剧《架起心灵的桥梁》自2018年11月起统筹策划,由省戏剧协会牵头。除了邀请著名剧作家李,为了将这部剧打造成文化精品,还聘请了著名戏剧导演翟振华、顾阿光与鞍山师范学院共同担任总导演,组成创作团队。同时,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获得者马贵祥受邀加盟艺术总监。30多名参赛师生在创排期间,狠抓台词基本功,练好了体魄,而坐在观众席的32名学生则生活在幕后,默默奉献。5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亮点四:非艺术院校原创作品显著
除了艺术院校,还有很多非艺术院校参加高校戏剧节。
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用英语表演了经典的外剧《玻璃动物园》,一次到两次融入了新思想、新思维、新手段。东北大学学生话剧团一直很出名。多年来,校园剧的发展一直是大规模、强有力的。从早期的原创剧《继续明天》开始,他们的团队变得更加成熟。今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意外来客》再次登上舞台。一群非专业的剧作家完全可以演出一部两个小时的悬疑剧,没有一定的戏剧修养是很难做到的。
十多年的辽宁大学生戏剧节,得到了众多高校的积极参与和认可。校园文化生活越来越有魅力,校园剧百花齐放。那些接触过戏剧的大学生,将来可能不是专业的戏剧家,但他们的艺术体验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素养,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推动辽宁乃至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荣媒体记者蓝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