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墓 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 不平凡的坚守

栏目:教育 2021-09-20 11:32:37
分享到:

在东莞袁崇焕纪念园袁将军墓的右侧,立着佘教平的画像,身穿西装,手持花束。2003年,这个年轻人本来要代替她的母亲佘友芝来东莞为袁将军守衣冠冢,但他在离开前死于车祸。佘友芝将儿子焦平的骨灰送到东莞,并将儿子的姓氏改为“佘”。从那以后,她一直和袁将军在一起。

8月12日下午,大雨倾盆而下,雨水顺着“佘教平”的眼睛流淌下来,仿佛年轻人在哭泣。当天中午,佘友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袁崇焕墓第17代保管员佘友芝。

佘友芝在他眼里的“不同凡响”,就是她用平凡的生活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固执”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妙招”

历史上的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区东侧唯一的城门。明朝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军入京,兵部尚书袁崇焕火速在广渠门打退皇太极,缓解了后金对北京的威胁。但由于“反谋”,崇祯皇帝以“勾结后金造反叛国”的恶名被判处极刑,次年秋天在城内被杀。

相传,在袁崇焕被处决的当晚,一个叫佘的属下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偷走了袁崇焕挂在刑场旗杆上的头颅,悄悄埋在自家后院。

此后家族的祖先留下了三条祖训:一是家族的后代永远不会回到广东老家,永远留在袁将军墓地旁边;二是要求她家世代不做官;第三,后人要学习,因为读书可以认识历史,了解事物。

就这样,全家390年的生命弦被敲响了。

北京东华城斜街外的袁崇焕寺招牌。

如今,在北京东城区东华寺52号广渠门桥以西仅500米处,就是昔日的亭和如今的元庙墓。2002年以前,畲族世代居住在这里。

1954年,北京市政府修缮元庙,装饰大殿和大门,并增设对联和纪念石刻。但在那之后,10多个家庭相继搬进了院子。他们把佘氏祖先为袁将军修建的祠堂分成几个房间。佘家堂变成了杂院,袁的祖坟也进入了被侵蚀破坏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当时的北京崇文区想征用元庙墓的土地,扩建隔壁的59中。佘友芝听说后很着急,写下了《独守陵园,悼之情怀,代代传承元素情怀,守陵园三百年,但我知道心中的情怀》这首诗。

此后,佘友芝加快了跑元庙墓的步伐。

佘友芝位于北京袁崇焕墓和寺庙的入口处,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在焦友芝的女儿焦英眼中,母亲是一个“有些尴尬”的老太太。她必须按照自己规定的轨迹生活。“比如她一天只能吃三顿饭,其他时间都饿;不管午休好不好,下午3点一定起床。”

“拗”的背后是母亲执着、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记忆开始,焦莹就意识到自己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有些不同:邻居家的阿姨变着花样每天给孩子做饭,母亲去为墓干活,很少照顾家人;每天临睡前,妈妈还会在灯下整理材料,甚至会想到凌晨两三点和爸爸商量什么...

“我从八九岁就开始做家务,洗衣服,做饭,接弟弟上幼儿园。”焦莹说,会有一些抱怨。每个周末,客人都会来家里和他们的母亲讨论修复玉娟墓的事情。大女儿焦英要前后招待。“除了去学校帮忙做家务,我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焦英不仅会抱怨,她的丈夫焦立强和焦英的父亲也一度不理解。

北京的袁崇焕庙。

为了给一对儿女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焦立强曾提出要搬出这个存在安全隐患的狭小逼仄的“综合体”。佘友之坚持遵祖训,不与袁将军往来。焦立强急了,提出离婚。他们甚至写了一份分居清单。

“后来,父亲在更多地了解了母亲的守墓人后,逐渐成为她最忠实的支持者。”焦莹说,有一个父亲陪着母亲跑科室,一起写材料,一起修元庙墓,让母亲轻松了。

2016年4月,丈夫焦立强去世。焦英说,即使父亲死前被疾病折磨,他也一直守着坟墓,这让焦英很感动。

至此,焦英也明白了守墓是一种善意。母亲去世后,曾公开表示再也不会继续守墓的焦英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可以,我会尽全力守墓。

守墓愿景与现实因素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文物局、统战部、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为修复元庙墓奔走的几十年间,佘友芝跑遍了所有能跑的地方。这七本牛皮书里全是她去了什么部门,问了什么话,24年来得到了什么答案。

她的愿望也记载在书中:“胸怀不可得罪天地,言行要做好榜样和儿孙。”

努力是有回报的。1984年,袁崇焕墓、庙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袁崇焕墓碑复立;1992年,政府出资5万元修缮袁崇焕墓庙,佘友芝“修复袁崇焕墓庙”的使命得以完成。

佘友芝位于北京袁崇焕墓庙门口,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2002年5月22日,北京虽然是初夏,但天气已经有点热了。佘友芝三步走出家门。过了一会儿,她终于支撑不住内心的悲伤,紧紧地抱着石砖,放声大哭。迈出这一步,意味着佘友芝将搬离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

这一年,袁崇焕的墓和祠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袁崇焕祠墓的关心和维护也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但根据北京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单位内禁止居民或燃放烟花爆竹。

搬出袁崇焕墓是佘友芝不得不选择的路,因为“对大家都好”。新修缮的元庙墓正式对外开放后,不再受佘家保护,而是由政府部门管理。

焦莹记得,从老房子里的新家坐车到元庙墓,花了两个小时。佘友芝因为摔倒腰部、腿部和颈椎都出现了问题,但即使是坐轮椅的时候,母亲还是每周至少去两三次元庙墓,风雨无阻。“我每次没走到大门口都哭。她总是放不下坟墓。”

佘友芝执着的性格再次占了上风。2002年后,她为自己找到了三个新的使命:回到元慈继续守墓;将元慈墓历史占地恢复到1952年以前的规模;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贾赦守墓”的故事。

城市的发展和现行文化保护管理方式的制约,让佘友芝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景。

首先,针对继续守墓的可能性,北京袁崇焕墓及庙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日报,玉娟墓目前由东城区文物局管理。除了修墓修庙,还增加了防火防爆措施。为家人保留了一间办公室。“但国家接管后,一定是政府拨款和政府管理。”焦莹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也承认,回到元庙守墓“不可能”。

其次,恢复元庙墓历史占地的愿景其实更难。1952年,北京计划将市内所有墓地迁出。叶恭绰等几位文化名人联名上书,请求保护袁墓,袁墓得以“脱险”;然而,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使得今天的庭院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更何况,在北京的地段和高层建筑之间,要保留到目前为止老城区唯一的一座古墓也不容易。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佘伊势墓。

最后,根据非遗申报相关规定,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作品的项目,应当具有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或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张祖群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390年的“守墓家族”文化,与非遗申报的6条评价标准中至少有4条高度兼容:“守墓家族”已经代代相传。它具有鲜明的道德忠诚特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了民族团结;它具有见证中华民族“君子一言千里”的文化传统和“忠孝忠义”的独特价值,是崇尚英雄爱国、崇尚忠义道德的价值体现;同时,由于佘友芝的去世,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然而,东莞市石碣镇文光中心主任廖冬梅坦言,东莞曾试图帮助佘友芝申报“贾赦守墓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贾赦守墓”的主要价值在于精神层面,并不像民间艺术和技艺那样具体,最终未能成功。

“一诺千金”的信念引发了诸多讨论

颜友志去世后,东莞市石碣镇政府第一时间发来消息:“颜友志先生一生恪守祖训,继续守护袁将军墓...在石碣人心中,她不是亲人,而是亲人!”袁崇焕纪念园和石碣镇水南村委会也发来电报称:“我们向她母亲的忠诚和豪情致敬。”

袁崇焕雕像在东莞袁崇焕纪念园。

随着佘友之的离去,这种延续了近400年的忠孝,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在国家文化保护体系日益健全的今天,“守墓文化”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

2012年在北京电视台参与节目录制时,日本作家苏萨认为“她守墓”,守“仁”。“虽然社会动荡多变,但人们心中的善良依然存在。她家守墓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善良。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杭海在纪录片《古墓最后的守护者》中说,当今社会很多东西往往是用“价值”和“价值”来衡量的;然而,人有两重性。一层是精神,一层是物质。“为什么老人经历了这么多磨难还坚持下来?她实际上只持有一个简单的信念。”

什么信仰?佘友芝曾说:“袁将军忠心耿耿,她家守墓是义;我守着坟墓,保持着忠诚。”

在东关袁崇焕纪念园的贾赦大院里,收藏了许多关于贾赦守墓的资料。

欣赏畲族数百年打造的“一诺千金”。当元庙墓由畲族镇守改为地方政府部门统一管理时,这一“改制”也引起了文物保护领域众多学者的讨论。

“袁崇焕祖坟和纪念馆的重要性,不在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宏伟精致,而在于许多小人物在这里积累的忠诚和精神。”张祖群认为,畲族伊势及其后裔守护元监墓三百年,这种“制度本真”创造了文化传承史上“元畲”文化复合传承的奇迹。

东莞袁崇焕纪念公园贾赦大院。

所谓“原真性”,既包括对遗产“原状”的要求,也包括其变化延续的历史过程。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原国务院参事许松岭曾在《第三次国家政策: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一书中承认,畲族守墓人的行为构成了与其他烈士墓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一直延续至今的守墓方式,成为元墓的一种制度性真实性,也使元墓和守卫者构成了活的遗产。

徐松龄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曹娟在《守贾赦墓》研究论文中论述:“灵活、全方位、开放的管理体制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必须重视遗产地居民在遗产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祖群也同意这一点。他说:“制度法规‘死’了,传统‘守墓文化’与现行文物管理制度的冲突,可以用人性化的方式解决。”他认为,如果能考虑将畲族后裔纳入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体系,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矛盾可能会缓解很多。

今年6月,住院一个多月的闫友芝回家了。焦莹半开玩笑地问妈妈:“妈妈,你以为你这辈子是为了什么活着?”

当时,颜友志因为脑梗无法说话和行动。但是,听到这个问题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为我守墓,恢复玉娟墓的规模,申请家族墓!”

再次回忆起这一幕,焦莹说,她相信,无论以后能否再次回到元庙守墓,她都会把自己的忠诚、孝心和奉献传递下去。

余世坤

公明阳

赵雪峰·小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余;王世坤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