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艾玛·马里斯
一位研究森林支持网络的生态学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相似之处。
我在西北太平洋的雨林中长大,那里高耸的道格拉斯冷杉树、沙沙作响的桤木和刺羽蕨类植物遍布群山。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觉得,这样的美景,是在一场残酷的阳光、水分、营养的争夺战中诞生的。
相关书籍
寻找母树:探索森林的智慧
出版者:Knopf
1997年,生态学家苏珊娜·西玛德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了由根和菌丝组成的地下网络,这一发现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它像波斯地毯一样精致明亮."苏珊娜·西玛德在回忆录《寻找母树》中写道。通过这个网络,不同种类的树木可以交换碳,它们正在合作。
真菌网络的发现颠覆了生态学的主流科学理念——物种竞争是塑造森林的主要动力。相反,森林生态更像是一种微妙的舞蹈,物种时而竞争,时而合作。这一发现使人们质疑森林管理的方法。因为只有当树木拥有所有需要的资源时,均匀地砍伐、除草和种植单一树种才有意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花旗松:“母树”帮助周围的幼苗茁壮成长。来源:盖蒂
在整个研究生涯中,西玛德发现,其实养一棵小树需要“全村人的努力”。桤木能固氮,其产品可供松树等树种使用。较老、根深的树木可以将水从深层土壤输送到浅层,供小树使用。通过菌丝-根系网络,树木可以共享有机质、水分、养分、生态威胁等环境信息。当花旗松被云杉色蛾入侵时,它会向树维网络中的其他松树发送预警信息。收到预警的松树会产生保护酶,提前做好应对威胁的准备。在菌丝-根系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树是母树。母树是最古老、最大、最有经验的树木,它将为周围的树苗提供养分,帮助它们茁壮成长。
在回忆录《寻找母树》中,西玛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过往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她复杂的关系网。她的研究课题——合作、上一代留给下一代的“遗产”、生物体对压力和疾病的应对和恢复方法——也是她一生的主题。西玛德既是科学家又是女性。由她的朋友、家人和同事组成的支持网络贯穿始终,在她的人生故事中起着关键作用——就像菌丝和根组成的网络在森林中起着作用一样。
西玛德的生活是独特的,但她的经历是普遍的。早前她在一家林业公司工作,后来在政府部门工作,最后转行到学术界。虽然她的工作在变化,但她总是想解开森林的地下之谜。在这个男性主导的领域,她努力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观点。司马德遇到了爱情,经历了失去,然后又找到了爱情。像许多科学家一样,她试图平衡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家庭生活。患了癌症后,她直接面临死亡。
真菌的线状根是“树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可以通过“树维网”交换有机质、水分、养分和信息。来源:克莱尔·威尔士
和这本书一起,体验西玛德一生的风风雨雨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你能在其中获得共鸣,也因为她是那种不愿意写回忆录的人——一个害羞、偶尔胆怯又总是真诚的人。我很荣幸知道她的生平。
这本书还描述了那些泥泞,紧张,但偶尔令人兴奋的实地工作经历。在一次野外实验中,她描述了自己给树苗贴标签时的感受:“肾上腺素飙升,就好像她要从飞机上跳伞一样,也许它降落在复活节岛上。”1993年,西玛德首次为他的理论找到了证据。当时她正跪在森林里,拿着盖革计数器,检测放射性14C,从而追踪植物和真菌中的碳流。“我陶醉了,非常专注。微风吹过白桦树、杉树、雪松树苗,让我心旷神怡。”她写道。
西玛德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后,她发现与其他不相关的树苗相比,树木会给后代输送更多的资源。这一成果表明,树木通过网络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或者可以称之为智能。在她看来,植物似乎是活跃的。他们会感知、联系、交流、决策、学习和记忆,“我们通常把这些品质归类为感知和智慧。”她写道。这说明树木是值得西马尊重的。
在这本书里,西玛德没有明确提到道德隐喻,但书中的观点会让我们思考道德问题。我们对植物有什么样的责任?从伐木、耕种到收割、食用,这些对植物是残忍的吗?如果我们把权利理论建立在智慧或感知的生物个体上,比如人类或黑猩猩,那么一棵树会有什么权利呢?
我们很容易将“残酷竞争论”的主导地位归咎于生态中的男性优越感,也可以从一个女性而不是她的男同事发现了合作这一事实中看到一些诗意的力量。但西玛德的故事远比这个叙述复杂。她努力寻找土壤中的奥秘,追寻内心的真实,通过勇气和直觉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这本书的第五页,西玛德写道,高大的古树可以通过森林网络向小树传递糖分、水分、养分和威胁信息,从而“养活后代”。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持怀疑态度。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她说服了。童年记忆中美丽的森林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爱情的产物。
原文于2021年6月7日发表在《自然》的书评区,标题为《养一棵树需要一棵树:一份备忘录》
自然
doi: 10.1038/d41586-021-01398-w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好书推荐
钚、钇、氧和锝的故事已经出版了!不容错过的元素科学经典
来自自然化学
超过100位数
世界科学家
118种
化学元素
120篇文章
文章
金勇院士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