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项研究旨在探索甲类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服用甲类药物的患者有10%死亡,而对照组有20%死亡。那么RR是?很简单:RR=10%/20%=0.5。
不知道RR是什么。详细看完这两篇文章:“看完这篇文章,终于把RR值理解透彻了!”还有“看了文中这么多例子,怕分不清OR和RR?”。
1.RR能解释什么?
假设另一个项目是讨论B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结果是服用B药的患者40%死亡,对照组80%死亡。RR=40%/80%=0.5 .
表1。两种药物治疗不同心脏病的实验结果
对于药物A和药物B,两个试验的RR均为0.5。我们可以说“一种药物可以使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降低50%;b药还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50%。
在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实际上使用了相对风险降低的概念。
RRR = * 100%/对照组事件率
表2。两种药物治疗不同心脏病的试验
然后,“一种药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50%;b类药物还能使患者死亡率降低50%。”是否意味着两种药物对相应疾病的治疗效果相同?
不用担心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往下看。
第二,RR和RRR什么都解释不了?
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无论是否服用A,10%的患者都无法避免死亡。也有80%的患者,不管吃不吃A,最终都会活下来。因此,这两名患者没有受到A药物的积极影响,治疗也无法帮助他们。但对于中间10%的患者来说,A药是“救命药”。同样,对于急性心肌梗死,B药是中间40%患者的“救命药”。
图1。甲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结果
图2。乙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结果
虽然两个试验的相对危险度都等于0.5,但是药物A可以挽救10%的患者免于死亡,药物B可以挽救40%的患者免于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B药似乎更有应用价值。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两项研究中RR是如何计算的:
RR =实验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
RR描述暴露和结果之间关联的强度和方向。相关强度是指实验组死亡率比对照组高多少倍。RR值偏离1越多,“倍数”越大;方向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表3。两种药物治疗不同心脏病的实验结果
然而,我们经常不知道哪些患者可以从治疗中获益,哪些无效。我们不知道哪些“10%”的患者服药A后可以避免死亡,哪些“40%”的患者服药b后可以避免死亡。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为了避免一个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至少应该有多少患者接受A类药物治疗?
答案是1/10%=10例。也就是说,平均1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了A类药物治疗,1例患者免于死亡。相比之下,平均有2.5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B类药物治疗,只有1名患者免于死亡。这里还有一个指标:需要治疗的人数。
4.什么是NNT?
NNT = 1/ARR .NNT是指在疾病治疗或预防措施评估研究中,以某种方式治疗某一人群时,获得有利结果或预防不利结果所需的人数。
表4。两种药物治疗不同心脏病的实验结果
RR对疾病的病因有重要意义,ARR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NNT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当一项干预可以使一个人受益时,有多少人没有受益。
医疗咖啡俱乐部微信:medieco-ykh
关注医疗咖啡派对,及时获取最新统计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