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向往的书。
张爱玲生前特别喜欢《红楼梦》。她甚至说过,她一生中有三大恨:
一个讨厌多刺的鲥鱼,一个讨厌无味的海棠,第三个讨厌未完成的《红楼梦》。
在张爱玲眼里,《红楼梦》可以和美食、美景放在一起,这从一个读者的痴迷就可以看出来。
后来有很多学者和学者对《红楼梦》进行了解读。有趣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高鹗续集之后的四十次极为不满。
研究《红楼梦》的刘,甚至自己重写了《红楼梦》。
其实这就是一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每个人都能读到不同的东西,一切都令人兴奋。
在这里,谈谈《红楼梦》中一些有趣的问题:
第一,老朋友是谁?
有一个很搞笑的问题:《红楼梦》中贾宝玉叫过多少次“林黛玉”的名字?
正确答案是——只有一次。
整本书里,贾宝玉从头到尾只叫了一次“林黛玉”的名字。
这一幕是在——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去黄权路找她。当时,他遇到了两个小鬼。小鬼拦住宝玉,问他怎么办。
“这条银丝泉路,你的人生还没有结束,为什么会在这里?”
这是坟墓路。你在师洋生活得很好。你为什么在这里迷路了?
贾宝玉连忙回应:“听说老朋友死了,就在这里搜了一遍,也没觉得失落。”
我有一个爱人去世了,来找她,走了一条错误的路。
接下来的对话是:
“老朋友是谁?”
“姑苏林黛玉。”
——这是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唯一一次直呼“林黛玉”的名字和姓氏。
在这里,宝玉急于解释他要找的人的本名,只是因为他遇到了鬼。
但是你发现了吗?那时候,他的名字不再是初识时的“销销”,也不是哄她时的“好姐姐”,更不是相思病时的“颦眉”,而是一个名字。
一个以前可能从未被叫过的名字。
不幸的是,当他喊的时候,这个人已经不见了。从此,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叫“林黛玉”。
许多事情都是一样的,一个本该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刻,在我不知不觉中来了又去。
二、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红楼梦》中能留下深刻记忆的画面有《宝钗扑蝶》《湘云睡醉》《戴宇葬花》。
这三个场景中,前两个充满了青春的趣味,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生动,但后一个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心酸。
在众多对《红楼梦》的解读中,有一派认为“曹雪芹”是化名,书中的故事不是表面的“风流韵事”,而是对明朝的纪念。
对于这种观点,有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说黛玉埋了花。
书中,黛玉有两次“埋花”的经历:
第一次“花葬”出现在第23次,书中记载的时间是“三月欢”——也就是3月15日之后的几天,大概是3月19日。
1644年3月19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杀。
从此,明朝崩溃了。
因此,林黛玉第一次葬花,葬了明朝和崇祯皇帝。
林黛玉的第二次“花葬”出现在第27次,这一次的花葬也是作者花了大价钱的描写。
书中写道:
“第二天是4月26日。原来这一天结束,莽种节就移交了。林黛玉几乎熬了一夜,坐了一夜。”
黛玉熬了一夜,没有说话。第二天她去埋花,写了《埋花与歌唱》。
作者清楚地写下了这一天的日期。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1645年4月25日,清军入侵扬州城,史可法战死。第二天,4月26日,多多下令屠杀。
“屠杀掠夺,封刀十天”。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
于是,林黛玉第二次葬花,埋葬了被屠杀的中国人。书中提到的“芒种节”,其实和“种子之死”是谐音。
虽然这个解释刚开始让人惊讶,但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三.结论
《红楼梦》充满魅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会读出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
有时候可能就是这样。最好的阅读方式是“读懂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一本好书相伴,吹灭阅读灯,被月亮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