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裁缝店 国企开的家门口“裁缝铺”长啥样 北京纺织业转型之路令人惊艳

栏目:国际 2021-10-04 18:51:50
分享到:

透过琳琅满目的服装货架,一个大大的木牌匾映入眼帘,“裁缝店”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在缝纫机前,有着20多年制衣经验的吴师傅咏梅屏住呼吸,忙着给社区居民换衣服。这是“龚景1961”草桥新苑社区店,由市属国企北京时尚控股龚景集团设立。目前,龚景集团在市民家门口已经开了6家裁缝店,未来3到5年还会再开20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加速,服装印染加工业已完全退出北京,原名“北京纺织”的北京时尚控股完成华丽转身。引入便捷的社区服务成为北京老纺织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换衣服务低于市场价格

“裁缝店就开在家门口,换个裤腰只要20块真的很方便!”王英东来到“龚景1961”草桥新苑社区店。她住在楼上,是这家店的“回头客”。这一次,她第二天出去散步时,送了一条裤子去取。

该店提供更衣换衣、服装定制、旧衣翻新、羽绒服翻新、窗帘加工定制等60余项业务。价格不高于市场价格。比如裤子改腰要80元,裤子改短要15元。

记者在价目表中看到,服务内容不仅包括熨烫、缩短、收腰等“小工作”,还包括更换内衬等复杂项目。各种服务的价格基本都是几十元,奢侈品牌和昂贵的衣服也可以在这里换。在半小时的参观过程中,这家店客流不断,十多位咨询过修衣换衣定制业务的顾客,纷纷受到欢迎。

社区居民王玉玲阿姨之所以经常来这家店,就是因为“服务好”。“我以前去商场换衣服。不仅贵,而且人们有时很不耐烦。”她说,虽然会做一些换衣服的工作,但送衣服到裁缝店更让人放心,师傅们手艺过硬,服务态度友好。

“都说‘衣、食、住、行’,而服装行业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吴师傅咏梅每周六天都在店里提供服务。每次看到换好的衣服里露出满意的笑容,她都觉得很满足。

将建一个休闲交换室

这家店是龚景集团两年前开的第一家社区店。目前,“龚景1961”社区店已在世纪城亚运村草桥、中关村、西坝河、天桥开业,天桥第六家店近日开业。

“公众有需求,国企有责任。”龚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东表示,北京服装服务业务供不应求,于是龚景集团在产业转型发展中把目光转向社区服务,打造了“龚景1961”社区服务品牌。

根据要求,每个社区店都有不少于10平方米的服装修换面积,配备平缝机、包缝机、隐藏式缝纫机、熨衣台等专业缝制设备,并派驻有10年以上服装经验的技师。

同时,社区店也尽可能提供便利和增值服务,配备针线盒、雨伞、充电器、急救包、书籍等便民物品。社区店还计划引入“京绣”工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裁剪衣服,将社区店打造成市民休闲交流的空房间,并定期举办特色活动。

李耀东透露,当社区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龚景集团将按照“零售+服务+互联网”的社区服务模式,增加社区门店的线上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单。

旧厂房变成了文创园

龚景集团开设的“裁缝店”是北京纺织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天坛衬衫、铜牛内衣、雪莲羊绒、雷蒙套装、伊力兰羽绒服...很多市民都很熟悉北京时尚控股旗下的这些服装品牌,传统纺织业的繁荣见证了北京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在首都城市新的战略定位背景下,根据《北京市禁止类产业目录》,“纺织印染行业”已列入坚决淘汰行业。

2016年,北京纺织控股更名为北京时尚控股,确立了“打造时尚、科技、服务新纺织、打造时尚产业群”的新战略发展方向。今年提出了“打造中国具有突出竞争力的领先时尚产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北京纺织业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之旅。

在北京很多地方,曾经充满纺机轰鸣声的纺织工厂,正在悄然转型为时尚文化创意园: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升级为莱金文化创意产业园,铜牛物资公司仓库转型为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龚景集团位于丰台的纺织仓库近期转型为J-Park龚景时尚创新园...一些新园区没有忘记老本行,开发高端服装定制,持续发挥纺织余热。

从工业制造中心向文化、创意、时尚中心的转变,是巴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所经历的变化。北京时尚控股还为北京时装周搭建了时尚产业发展平台,以“北京”命名的时装周由此诞生。

9月3日,北京一年一度的时尚盛典——2019北京时装周即将开幕。自2016年成立以来,作为时尚产业的集中发布平台,北京时装周已成为衡量北京时尚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性活动,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截至目前,北京时尚控股已调整退出34户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住户和30家新投资企业,初步构建了以品牌运营和运营服务、文化创意和文化创造服务、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为支撑的时尚产业发展新格局。

旧纺织品重生后,走上了一条独具北京特色的新时尚之路。

摄影:邓伟

监制:马楠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