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王小波去世后,火化遗体时选择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结果他按了开关键,机器没有反应。火葬师傅把两条烟和两瓶二锅头还给了胡贝,说:“先生,您的东西我们不敢要。请帮我一个忙。”
1996年,李银河去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去机场送别妻子。谁也没想到这次告别会变成永别。
当时王小波还没有引起大的轰动,因为常年熬夜写作,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1997年4月11日深夜,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因为无法忍受的疼痛,他拼命用头撞墙,嘴里发出几声尖叫。
第二天早上,王小波被发现独自死在房间里。房间的墙壁上布满了手指留下的牙印和划痕,王小波的手指甲上沾满了墙灰和血迹。
在此之前,他曾经和母亲住在一起,但那天他突然独自和妻子李银河回到北京的住处,导致他在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去世。
小博去世时,远在美国的李银河接到朋友的海外电话,叫她赶紧回国,说小博生病了。但李银河只觉得心里一慌,隐隐约约觉得出事了。
直到李银河下了飞机,来接她的办公室主任对她说:“小博是诗人,走路像诗人。”
那一刻,李银河突然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王小波!和她在一起20年的灵魂伴侣不见了。
王小波去世后,因为几个兄弟姐妹不在身边,他面前的好朋友胡蓓主动帮忙打理他的后事。
告别仪式结束后,胡蓓、李银河等几位好友将王小波遗体送去火化。为了让朋友们走得轻松,胡贝给火葬场的师傅买了两瓶二锅头和两支烟。
没想到火化的时候会出问题。当时所谓最先进的“火葬场”按下启动键后半天没有反应。
火葬场的师傅把烟和二锅头还给胡贝说:“先生,您的东西我们不敢要。请帮我一个忙。”
“等一下,我按启动键的时候,请把你的胳膊靠在钢架上,把这位先生送到太阳火上。”
胡蓓发现小博身高1.9米,导致运送尸体的钢架外露出一只手臂,机器无法正常工作。
这个过错的存在被他的朋友胡蓓认为是证明了小博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当时他痴迷的《时间三部曲》刚刚出版,销量还是很惨淡,连6000本都卖不出去。
为了让朋友们安心,胡蓓把《时间三部曲》的彩色封面印在了小博的身上,并和他一起火化。
《时代三部曲》是小波生前最重要的作品,尤其是三部曲中的《黄金时代》,历时近20年,历经无数次修改才最终成型。
写完很难,但书中有很多对欲望和爱情的描述,这让这本书很难出版。在那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人们以为王小波写了一部“黄色小说”。
在编辑赵洁的帮助下,《泰晤士报》三部曲成功出版,但销量很差。
然而,就在王小波去世一个月后,这套书突然走红,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追捧,王小波其他作品的销量也一路飙升。小波本人也被称为当代文坛的“教父”。
只需回答一句:“死前孤独,死后悲伤!”
为什么《泰晤士报三部曲》后来这么受欢迎?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东西。
王小波的作品充满了三个特点:“性、自由、幽默”。读他的书,不用逐字逐句读,按照我们自己的思路读就行了,适合反复读。每次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人看到了肖波文字中无畏的爱,有人看到了他独特的黑色幽默,有人看到了隐藏在文字下不羁有趣的灵魂,也有人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生存与反思。
很多人对小波的话印象深刻,愿意称自己为“小波门下的走狗”。
就像鲁豫说的:“王小波的话,他一读就解渴。在我心里,王小波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对我的一种亲切的觉醒。”
先读王小波让人笑,再读王小波让人哭;读王小波三遍让人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