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714高射炮为代表的常规贷款平台陆续退出,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名义收取高额“前期费用”的新型常规贷款平台猖獗。
作者|董蜜
生产|消费金融渠道
“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一些套路贷款和金融诈骗团伙重点针对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克隆持牌机构的现金贷款App骗取借款人。
近日,苏宁金融发布声明称,部分不法分子冒用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Xi安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当地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正规小额贷款公司,公司始终坚持合规经营。所有贷款业务不向客户提前收取任何利息费用,也不要求客户存入存款。
一些用户反映,他们从一个名为“招联好贷”的App上借钱,被诈骗团伙通过支付8000多元的保证金进行诈骗。后来发现这个“招联好贷”App不是招联金融所有。
随即,消费金融的拳头产品“安意华”被诈骗团伙抄袭。8月,鲍某向东莞昌平某人士发出报警称,在使用支付宝期间,一名自称是“安意华”APP贷款专员的陌生人联系鲍某,询问其是否需要资金,然后发二维码要求鲍某下载一款名为“安意华”的App。包下载时,贷款失败,被骗一万多元。
此外,有借款人表示,刚刚开业的平安消费金融也被克隆被骗,平安消费金融“躺着”。某借款人接到一名自称平安消费金融的工作人员电话,要求借款人添加QQ,给某网站下载“小橙花”贷款App。
但提交数据后贷款不成功,说明收款银行卡错误导致资金被冻结。随后,客户服务经理告诉借款人,他需要认证,必须支付贷款金额的50%才能解冻资金。就平安消费金融的正规小橙花产品而言,不存在上述资金冻结解冻成本。
一些互助黄金产品也成为金融诈骗团伙的重要工具。小额贷款推出以来,各种假小额贷款也出现了。这些高仿微贷打着“大力开通微贷”、“增加微贷额度”的旗号诱导用户下载,涉嫌收取生产成本、发放虚假贷款。
今年以来,小额信贷开始打击假冒软件。仅在2020年第一季度,微贷就打击了60多个假冒应用和130个假冒网站。随着小额信贷整顿的到来,假小额信贷将失去藏身之处。
近日,北京市大兴公安分局反诈骗中心接到京东金融举报。许多消费者向京东金融客服反映,欺诈短信诱导他们下载了假冒软件“京东”。COM白条APP”进行贷款,导致被骗1万余元。
在这些假贷app中,有一个共性,就是诈骗集团单独提供下载链接,下载注册后用户无法成功支付,但银行卡错误导致资金冻结,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解冻费。
事实上,诈骗分子在后台故意更改借款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以影响征信、仍需还款等理由威胁借款人。借款人支付解冻费时,无法真正收回授信额度,最终面临被勒索的结果。同时,借款人的敏感个人信息可能被出售或银行卡信息可能因资金盗窃被直接窃取。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数据显示,纳入互联网金融网站63590个,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00个,受害用户12万人,累计下载互联网金融仿冒and 2,801个,下载量3343.7万次。
现金贷款兴起以来,常规贷款通过一系列伪装混入市场。虽然监管保持了严峻的形势,但结果是常规贷款总是新的。例如,北京警方最近破获了一批“手写贷款”诈骗团伙,刑事拘留了129名嫌疑人。“手书贷”是一种新型的常规贷款形式,在面授时使用“复印材料”的字样成功借钱,从而骗取借款人高额的服务费。
由于很大一部分消费金融用户集中在下沉市场,金融知识薄弱,对信贷消费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安全意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漏洞,设计各种消费陷阱来伤害消费者。
为防止借款人落入假贷App陷阱,部分持牌机构加强了对借款人的金融知识教育。吉藏消费金融多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推动陕西、山西贫困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
随即,兴业消费金融发布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的金融消费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切记通过官方渠道办理金融产品或服务,不得下载非官方app、拨打陌生号码或通过非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办理业务。
也有一些机构与公安机关合作,共同打击使用假应用的诈骗活动。Staging Music与深圳南山、武汉、宁波、广州、湛江等地公安机关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破获各类电信诈骗、贩卖用户隐私信息案件100余起。在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邓某涉嫌除了虚假的舞台音乐应用外,还设置了多个“山寨应用”,全国受害者超过3600人,诈骗金额超过2000万元。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安稽查法不断加大对日常贷款和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按照统一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共打掉“套路贷”犯罪团伙26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270余名,破获刑事案件1410余起,查扣涉案资金10亿元。
不良贷款关系反映在常规贷款滋生的背后。常规放贷是基于非法放贷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借款人缺乏区分贷款合同和放贷机构资质的能力。但幸运的是,监管牵头的被许可人开始了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教育,一种良性的借贷关系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