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诉说一生。作为目前唯一存在的古代文明,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受到世界的尊重,这是中国人最应该感到骄傲的。然而,由于过去互联网冷嘲热讽和国力衰弱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投入大于十年前的产出,甚至更长。很多年轻人,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缺乏文化自信。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和美国。如果看过去的传统观念,这些地方就是古代的蛮夷和戎狄。说白了,没有文化。以韩国和日本为例,他们的大部分文化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李氏朝鲜只在1443年创造了人物。在此之前,总是有词没有字。即便如此,李开复的朝鲜官员也不怎么用,主要是用汉字。现在韩国身份证都要用中文标注,不然同音字太多容易重名。
有人说你思想老,年轻人有喜欢的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权利。没有错,但是看了几部韩剧美剧,就盲目的觉得自己掌握了外国文化,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多天真啊!本质上是缺乏自信。跟风,把事情看得极致,不独立思考,是当今互联网最常见的问题。爱而不盲,赞而不痴,始终保持自信和思辨,这才是当今年轻人应该具备的。
有些题外话主要想说中国历史文化很有魅力,是一门科学,专业很多。学两三个成绩很好。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研究,那真的很广阔。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提倡遵守和尊重礼仪,我们做什么都要讲礼貌。如果你派一个士兵去打仗,你一定很出名。不尊重礼仪,就会被人看不起。中原王朝看不起游牧民族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尊重礼仪,不懂得孰优孰劣,与蛮夷无异。
“死”这个名字也是有礼貌的,有明确的礼仪制度。今天,人们会避免谈论死亡,并感到不幸运。古代思想虽然封建迷信,但对生死还是非常开放的。李白有云,天地之夫,万物之逆程;时光飞逝,百代过客。古人视死如生。至于“死亡”这个名字,也是大相径庭。在今天的语言中,“不能乱说话”。《礼记》说:“天子死了,也就死了;诸侯死了,他也就死了;医生死了,他也就死了;学者死了,也就死了;当庶人死后。”《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阐释儒家经典《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先有后有。大部分章节可能是孔子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的著作,也包括先秦时期的其他典籍。
《礼记》说得很清楚,天子之死叫崩,后来一般指皇帝之死。“崩”字的本义是山崩,常用作组字。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皇帝的死。有一次皇帝死了,山塌了。在诸葛亮的《师表》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先帝创业未半,中间路崩”,“遣臣至崩,是大事。”“牢”也可以形容一个皇帝的死,但一般与“崩”连用。
“崩”后来被用来形容大皇帝和皇太后的死。皇帝的父亲很好理解,一般都是皇帝,比如李渊、李隆基。史书中对慈禧太后的死有明确的记载。《吕后传史记》中提到“吕后崩,臣主朱禄”。所以,太后必须用“崩”。
那么女王之死能“崩”吗?古代男尊女卑,太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皇帝的母亲,所以可以用“崩”来理解。女王有这么高的地位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古代,皇后的地位相当高,以“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龙是神话中的动物,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同样,凤凰也存在于神话中,属于神鸟,这意味着女王的权利也是上天赋予的,根本不是普通人。后权可以看作是皇权的辅助,负责处理一些皇帝不便公开处理的事务。皇后在礼仪上等同于皇帝,离开同一辆车,进入同一座位。元旦,皇帝和我的生日,我都要接受官员们的祝贺。女王有自己的官职,负责管理后宫。理论上,皇帝的所有宫女、后宫的女官都是她的臣民。汉朝皇后的地位相当高,从一个朝代到另一个朝代都有所下降,明朝最低。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甚至可以利用皇后的玉玺出兵抗乱。所以你看往年龚都的电视剧《战争与美女》或者《宫中后妃》的时候,后宫的美女们都把成为皇后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因此,女王之死也被称为“崩溃”。比如《宋书》说:“三年,孝在萧皇后土崩瓦解,只剩下一座庙。”《后汉书》中说:“四岁时,梁皇后崩了,被砸碎了,一下子成了皇后,她的宠爱很强。”还有一个例子,比如韩晖皇帝刘英的皇后张炎,她死的时候已经被废除了,所以史书上把她记为“启”。因此,被废除的皇后不能用“崩”,但被废除的皇帝大多用“崩”。
“齐”最早是用来形容诸侯之死的。比如《左传·召公三十二年》“鲁文公,东门宜立。”后来,有爵位的人,一般都在王侯将相之上,被称为“齐”。太子之死也叫“齐”。有人认为太子是储君,可以说比一般的太子高一级。其实不然,皇子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崩”,因为他毕竟不是皇帝,所以他只能算是一个“牵累”。如《隋史》记载“始,元德太子齐,河南长为后嗣”。这里的元德太子,就是当初立他为太子的杨迪皇帝的长子杨昭。“齐”也用来形容高官厚禄。如《新唐书·关白志》:“凡有丧,三品以上者谓之齐,五品以上者谓之死,六品者谓之死”。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的妃子之死也叫“戚”,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是皇帝的女人,很可能有皇子。清朝把后宫女人的地位划分得更为细致,嫔妃之下有贵胄,不断的出现和许诺。承诺的地位很低,但承诺死也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种称呼。
我前面说过,随着历史的发展,除了“崩”这个名字仍然至高无上之外,其他的如“齐”就不再那么严格了。唐代三品以上称“气”,五品以上称“死”,以下称“死”。因此,“卒”一词在史书中屡见不鲜。毕竟普通人很少能上历史书。“布鲁”一词在很久以后才被使用。
除了按地位等级分类之外,死亡还有其他名称。比如“瑶”就是未成年就死的意思。“殇”与“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包含着感伤的意味。“死”和“死”都用来指死亡,“死”和“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