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山 《回家:凌云山之灵》姊妹篇《回家:凌云相聚之路》面世

栏目:娱乐 2021-11-26 16:22:14
分享到:

华西师范大学的何、李秋所著的《回家:凌云聚会之路》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引起了国内文化学界的广泛关注。7月9日,《南充晚报》《今日头条》刊发了《一位女教授南充追寻“文化灵魂”十年研究,推出重磅专刊》,着重报道了这部专刊的消息,引起了读者的积极反响。近日,笔者在青年画家杜的书画工作室采访了何教授。

何教授首先分享了新书的写作缘起、目的、内容和心得。这部《回家:凌云相会之路》是作家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回家三部曲》的第二部,共32万字。它是以《回家:凌云山精神》为姊妹篇,凝聚了作者十余年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凌云山志愿者的默默支持和奉献,讲述了南充凌云山独特的地理人文故事,延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试图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历史脚步。

作为长期从事西方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大学学者,何教授主要接触西方文化。为什么突然开始研究凌云山文化?何教授说,下定决心研究凌云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06年,她为凌云山文化旅游景区翻译导游词和景点介绍,进入儒、释、道、文化交融的凌云山,立刻被这里典型的地理特征所震撼。生动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比她早年赴美访问学者时的中西文化更强。她深刻认识到,凌云山文化可以延伸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之中,这对于探索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何教授在谈到中西文化比较时表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总是涉及“天人合一”;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总是涉及到“海纳百川”。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她之前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到凌云山,神形兼备的四象五行,生动诠释了这种整体宇宙观和具体思维方式;这里的方形花园有30多平方公里。东汉以来,儒、释、道三教同在一座山中,和谐共生,各有千秋,诠释了“包容为大”的包容文化内涵。灵云山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民俗文化特色等。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然而,关于凌云山的文献并不多,所以何教授决定从收集第一手资料入手。于是,她和其他来自凌云山的专家、学者、志愿者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中,从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始。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至今还记得关于凌云山的故事,人们说起它,不禁会感到惊讶。原来,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不仅写在书上,而且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因此,这里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何教授表示,凌云山文化研究的目的是为凌云山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做出积极而有价值的探索。凌云山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得到了高坪区政府和凌云山景区的大力支持。成为南充市文化旅游局“委托项目”、华西师范大学“人才基金”项目。高坪区彭达嘉陵江实业公司为此成立了凌云文化研究院,并邀请四川大学优秀文科教授何、詹世创等加入。

历经十余年,何教授、教授、李秋讲师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两部《回家系列》专著。《回家:凌云山之魂》以凌云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为基础,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如易经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体的思维模式、大海;《回家:迎灵运山之路》将灵运山文化现象延伸到中国五千年文明之中,融入了春夏秋冬四大传统节日的主题。它以文学经典、诗歌、绘画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索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两部《回家》,以简单朴素的理由,朴实无华、流畅抒情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绘画,探索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家园,追求一个安宁、祥和、温馨的家——国泰民安,一个朴素而永恒的家。

南充凌云山现为“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美丘陵地带”。凌云山还包括土山和白山。这里的地形和文化内涵如此一致,仿佛是上帝有意为之。涂山龙山石似乎表明中国儿女是龙的传人,凌云山四象五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白山狮山形神兼备,宣扬净土净心。你是否对这里的奇异自然感兴趣,快来看看这里个性化的山脉和化石石,想想沧桑的蜕变;还在梦想和思考未来生活的凌云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欢迎您探索和追求理想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