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林 徐东阻击11天 确保围歼黄百韬 惨烈程度创解放战争纪录

栏目:娱乐 2021-11-25 14:41:19
分享到:

辽沈、海怀、平金三大战役,共同构成了决定解放战争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其中,淮海战役无疑是战场形势最复杂、战斗最艰苦、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但是,华野和中野在淮海战役中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作战,在分别歼灭黄兵团和切断徐本线后,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来,淮海战役研究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华野包围黄兵团的过程。然而,我军顽强地阻挡了蒋介石的援军11天,确保了包围黄兵团的徐东的胜利。大多数研究专著模糊不清,有许多错误和遗漏。实际上,徐东的抗战,无论是时间跨度之长,参与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都堪称解放战争中的最。

淮海战役开始前,华东野战军分为六个部分,各纵队的集结位置如下:

纵列和粤桂列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11纵和江淮2旅均位于宿迁地区;

苏北兵团率2纵、12纵和中野11纵均位于赣榆地区11纵);

华野指挥率1、4、6、8、9、鲁中南纵队和特种部队纵队集结在临沂和相城一带;

山东兵团以7团、10团、13团的速度向滕县集结;

渤海纵队在济南担任守备;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山东兵团、苏北兵团、西部兵团,都是华野“七月师”后于1947年组建的。济南战役前,华野整军重聚,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的兵团总部保留,但所属单位有所调整。淮海战役期间,两个团下面的部队多次变动。因此,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的称谓虽然在淮海战役的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但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华野短师时期的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

粟裕战前阻援计划 苏羽战前援助计划

在11月4日发布的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进攻命令中,华野指挥部对各单位的任务如下:

苏北兵团为左翼,其下属的12纵和11纵正并肩通过新安镇向阿虎进军。12纵包围了驻扎在阿虎的第25军。11军通过阿虎湖西北方向占领新安镇以东高地,并在南部以高流量包围了64军。第一天担任预备队,第二天投入战斗,支援两个纵队对被围国民党军的进攻。

华野指挥的1、6、9、中南纵队将包围黄兵团的另外两个军:瓦窑的第63军和新安镇的100军。特纵主力应进入郯城以北40公里区域等待后续命令。4、8纵出击歼灭运河站守敌,并控制抵抗阵地,保证兵团主力围歼黄。

宿迁至运河站运河沿线自南向北布置11台纵向相机,协同打击歼灭运河站敌人,协同阻援。

山东兵团的任务是对徐州构成威胁。10沿津浦铁路向南,绕过临城,占领运河桥,尽量靠近徐州。一旦过了运河,十纵也应该派一些部队去冯治安三穗区指挥部所在地的贾汪。该部将为第七纵提供支持,该纵起于枣庄,穿过运河,一直向南至贾汪。在七纵以东,距离东部最近的山东兵团十三纵,直抵南部台儿庄。如果镇上不方便进攻,就要过台儿庄以西的运河,向不老河南岸的苏阳山挺进。在消灭了台儿庄至不老河运河沿线的国民党守军后,13纵应沿运河挖壕沟,向南部的曹八集、碾庄圩派兵。这些部队应尽最大努力与第4和第8垂直方向建立联系,并一起准备防御战斗。

3纵、粤桂纵队暂由中野指挥,主要任务是在砀山、永城、徐州、宿县以西发动攻势,威胁徐州,牵制邱清泉兵团机动。

可以看出,在最初的战役计划中,4、8、11、13四个纵队负责抵抗,并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置了阻击阵地。

然而,计划远不如变化迅速。

11月6日晚,华野主力开始行动时,国民党军像一只受惊的小鸟,立即注意到了。刘智紧急命令各部收缩到徐州。在华野接近新安镇之前,黄兵团开始向徐州撤退。

之后发生的情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兵团没有理会黄的兵团,提前撤出徐州;黄为了等待他指挥的第44军,推迟了全团一天的行程;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锋、张克侠率部在贾汪至台儿庄一线起义,使山东兵团得以迅速通过其防区。11月11日,黄第七兵团第一百军第四十四师在曹八集被歼灭,黄兵团西撤之路被切断。13纵随后东进,与4纵、6纵、8纵、9纵一起,将黄的兵团合围在离徐州约40公里的碾庄地区。

11月11日,除与黄兵团扭打的4纵、6纵、8纵、9纵、13纵外,1纵仍在窑湾地区包围63军,鲁中、鲁南纵队尚未过运河,苏北兵团2纵、12纵、11纵仍向宿迁西北推进,3纵、粤桂纵队在徐州西南。苏羽可以用来阻挡徐州以东的敌军,而且只能阻挡已经到达姬胡的敌军。苏羽命令第11纵西征,由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与第10纵、第7纵一道,挡住了敌人对徐州的东援。

绝大多数关于淮海战役的研究报告,都声称徐东参加抗战的七营、十营、十一营,是由十营营长宋统一指挥的。但事实上,11月11日,山东兵团接到了阻击任务。阻击命令下达时,苏羽非常看好惊慌失措的黄兵团在短时间内,于是要求山东兵团进行体育防御,歼灭大量消耗东援的敌人。黄兵团大部分解决后,将解放战线,诱敌深入,以围歼敌,援助下一步。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11月11日,华野负责阻击和保障黄兵团的兵力,由4、8、11、13兵团改为10、7、11兵团,阻击地点也从京杭大运河转移到徐东。这个地区和马平川有很多村庄,只有陇海线以南的一部分地区是丘陵。地形有利于国民党援军机动化,但不利于防御。

山东兵团在这一带设置了两个阵地。第一线阻击阵地,北起大黄山,南至登楼村,呈向东凹的弓形,全长约20公里。最靠近西部的位置距离徐州市不到8公里。二线阻击阵地北起布劳河,南至黄河故道,全长约30公里。

在部队的组建上,谭震林和王建安考虑了很多。他们把三个下属纵队中最擅长阻击战的10个纵队放在战线的北段,正面防御宽度约10公里。因为徐州到碾庄的公路和铁路都在防线的北段,这绝对是主要的援敌方向。鉴于7纵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强于11纵,7纵被放在10纵的左翼,防线前沿宽约5公里。长期在苏北平原水乡作战,缺乏山地防御作战经验,担任左翼的7纵,负责防守整个战线的南段,而防守的战线宽约5公里。

从这种防守布局来看,10纵无疑是主力。此时第10师仅管辖28个师、29个师和1个特务团,但豫东战役后,全纵队兵力达到29728人,作战部队十分充实。纵队司令员宋部署了最强的二十八个师在前线,二十九个师在二线。在工事建设中,10名经验丰富的狙击手依靠村庄,避开村庄中明显的目标。除了在村内和沿村修建必要的防御工事外,主要封锁阵地都建在村外100米至200米处。防御工事呈大头针或梅花状,每个火力点由交通壕连接。村子的四个角落都建有独立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要能独立防守,相互支撑。修建反坦克壕沟,在敌方坦克容易通过的地方埋设地雷和障碍物。

在防守战术上,宋强调攻守结合,通过积极的进攻动作达到拦网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强调前者优先,只在前线部署少量兵力,以减少敌人的火力伤害,并控制足够的兵力纵深,随时进行反击。在火力分配上,既要考虑正面阻击的需要,又要做好反击火力支援的充分准备。垂直结合固定火力与机动火力、正面火力与侧面火力,形成直与直、距离与距离相结合、正面侧面射击与正面反向射击相结合的密集火力网,形成纵深防御。

七纵战前有29010人,实力不如十纵。7.垂直防御部署也有两个层次。纵队司令员程俊把第十九师摆在面前,沿临潼山、阴山、薛山、黄龙山、登楼、远山等线展开。在大须家以西2.5公里的月海、哨楼、刘璐珈、马古子、火神庙等地区,第20师、第21师依托村庄构筑起弧形防御阵地。程军在纵深或侧翼部署了全纵队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团,准备反击来犯之敌。

战前,拥有25029人兵力的第11师从未打过这种阻击战。纵队党委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以31旅为第一梯队,从樊家湖向庐山发起;第32旅作为第二梯队,控制孤山、寨山、黑山制高点,修工事;33旅是预备队。阵地按照纵深阶梯配置组织,各级指挥员掌握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作为机动部队。

11月11日,匆匆进入阻击阵地的华野三纵队,不顾部队疲劳,立即开始构筑工事。事实证明,基层指战员这种看似不体谅人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天下午,徐州的“剿总”就下达了东援黄兵团的命令。一场激战即将打响,留给山东兵团准备的时间只剩下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