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批评文如民,家长表扬他,老师也同意:我说的是我的心!
相信很多读者对“文如民”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还是教育部统一语文教材的主编。他也是高考语文的“风向标”。
如果你没听说过“文如民”这个名字,那你一定听说过“中国高考15%最后都会完成!”这句话?这句话出自温敏如教授之口,但他的原话是:“高考是选拔考试。需要适当拉开距离,测试阅读速度。15%的人完成是正常的。”当然,两句话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文如民教授主编的部版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古诗词。部版比人教版多了55首,高中必须背的古诗从14首增加到72首。主编文如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语文教学的病在哪里?只是读书太少。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都采用了部编的最新教材。
文如民教授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阅读体系,希望通过考试,逼迫学生多读书。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玩手机等一些电子科技产品逐渐成为很多中小学生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学生的阅读量也越来越少。文如民教授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是,学生的阅读量可以通过逆保真来增加吗?这次改革是不是太心急了?
为此,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给温儒敏写了一封公开信,对温儒敏教授的各种观点提出了批评,对他领导的语文教材改革提出了质疑。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读书太少了?不是我不想读书,而是我的学业太重,没有全部时间读书。”
“新版语文教材重阅读方法,不读名家名篇。这是否符合读名的真谛?这不是放弃现在还珍珠的愚蠢行为吗?”
“让高中生背诵72首古诗。教材编辑能背吗?有没有高考被当成大棒逼学生背的情况?”
程世和教授的言辞犀利,赢得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语文教材改革与高考改革遥相呼应。从去年高考可以看出,语文科目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一直提倡减负,但是语文教材改起来越来越难,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作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笔者也赞同程世和教授的观点。他的话真的在一线老师心里。说得好!
为了配合部编教材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要再买一套“语文主题丛书”,增加阅读量。书少则三四本,多则七八本。每次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需要在课外阅读中阅读三四篇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学生们什么时候去读书?
按照国家的要求,小学语文课一周不超过8节课,我们一天算2节课,一节课是新课,一节课是阅读课?那作业、习题,什么都不讲?重点是这套书一定要看,学校会查学生的阅读痕迹。所以很多老师只能“作弊”应付考试,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不足的问题是事实,亟待解决,但温如民教授的改革却让人感到求成心切。在中小学,我认为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读得恰当、及时,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你怎么想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