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三姐妹,人们自然会想到宋子文姐妹,一个影响政治、军事、商业的“天王”妇女团体。其实在那个时期,也有一个三姐妹团,她们在动荡的时代里,因为优雅的仪态、美丽的容颜、超群的才华和非凡的勇气,以及身体上的资质和特殊的机遇,演绎了她们不平凡的人生故事。那就是来自浙江嘉兴东闸口的沈氏三姐妹:沈易云、沈兴仁、沈兴元。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三个女儿身心都发育得很好,思维敏捷,读写也很快,然后被送到一所知名学校学习。后来学业有成的三姐妹都成了最重要的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抛到了心坎里,后来嫁的老公都是有权有势的人。
先说大姐沈易云,又名沈兴珍,毕业于北洋女子师范学校。这时,辛亥革命爆发,大江南北汹涌澎湃。沈兴珍决心投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组织各校有志少女成立“上海女子军团”,成为她们的团长。她带领大家制作军服,筹集资金,印制传单,学习急救,赴南京、汉阳支援前线作战,一时轰动一时。申宝写文章时,她称赞:“女人慷慨,有野心。军歌一起唱,他们居然参军了;敌人和敌人足以让裙子变色。”当时,她在上海成名,沈成为著名的女英雄。
不久,沈到上海军区司令员办公室宣布解散“上海妇女军”。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老乡,时任上海陆军参谋长、第二师师长的黄福。她没想到他们两个这次见面就结婚了。
黄福,浙江绍兴上虞镇人,东渡日本,在东京真武学堂学习军事,期间加入同盟会,与同乡蒋介石结为兄弟,以黄为二弟,蒋为弟。回国后,他奉命考入清廷军事顾问处。武昌首义中弹,他秘密南下,协助发动起义收复上海,并参与指挥江浙联军攻克杭州、南京。有一段时间,黄福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备受关注。
沈和黄父相恋,父亲沈秉钧虽然认为他才华横溢,没有背景,却让人嫉妒。姐姐沈兴仁也直言,黄福已经结婚生子,抛弃妻女是薄情寡义的人,不能信任和托付。但黄父是真诚而坚定的,他们于1912年10月结婚。这一年,黄福32岁,沈星18岁。婚礼上,蒋介石视沈为“二嫂”,但“二嫂”比蒋介石小七岁。
婚后,黄福离开军队,投身政治。为了支持丈夫,沈自愿放弃学业,全身心投入在家中服侍黄父。此后十余年,沈随黄父游历。他是一个逃犯,是外交部长的妻子,教育局长的妻子,北洋总理的妻子。他的生活跌宕起伏。
然而,黄福后来成为亲日派的代表,开展对日友好外交。他主持签订了《塘沽协定》,为日本入侵华北窑洞打开了大门,尤其被人诟病。这个人争议太多,这里就不说了。后来她去了美国,晚年《忆云起》。
除此之外,我的二姐沈兴仁,从小喜欢数学,去日本长崎活水女校学数学,又回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有一次,她在沈星镇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韩曙的书,便亲手读了起来。她沉迷其中,忘了吃饭。不久,沈兴仁改行做文学。她熟悉古典名句,读欧美最好的作品,经常考试第一。毕业后,沈兴仁进入报社,开始尝试写作。北平、天津的报刊杂志上,经常有短文散发。成为一个有才华的女人。
后来,沈兴仁嫁给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陶孟河。陶,浙江绍兴人,天津人。他从小和父亲一起学习。曾参加南开学校第一师范班,留学日本。1910年赴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后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的沈兴仁英俊温柔,陶孟河博学多才,文质彬彬,他们是“才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一对。
沈兴仁开始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社会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翻译成《一个扇子的故事》,并在《新青年》上连载。它也是最早的外国戏剧白话翻译剧本之一,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后来把《迷的故事》改编成《富奶奶的迷》,放在舞台上表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沈兴仁翻译了德鲁瓦的《林肯》、法国的《哑巴妻子》、詹姆斯·斯蒂芬斯的《玛丽·玛丽》、凯恩斯的《欧洲与后会议经济》等。,这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她翻译的荷裔美国科普作家龙方的《人的故事》横空出世空震惊文坛。
沈兴仁的杰出才华引起了当年文坛的极大关注,胡适尤其欣赏沈兴仁独特的女性思想光辉;徐志摩也很重视沈星人,让她为自己主持的《新月》杂志写一篇文章。当金第一次见到沈兴仁时,她有一种敬佩之情。她还用摇曳的竹影和芬芳的兰花描绘了沈兴仁的风采和美丽,并送给她一首藏头的情诗:“性如竹影,仁如兰。”就连生性腼腆的朱自清,在日记里也对沈兴仁有详细的记述:“我在船上看到一个女人。脸很美,搭配肉色丝袜,肉色可见。腰也细,有弱柳。当时,沈兴仁已经37岁了,朱自清仍然把她形容为“一个和过去一样的少年”。
可惜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多次卧床不起。此外,已婚带着孩子去南方找丈夫。由于颠簸和位移,她被挤在逃难的人群中,吃着馒头,喝着凉水,站了几十个小时。当她下了船,她几乎崩溃;年仅48岁的沈兴仁,于1942年秋因缺医少药去世。
妹妹沈星元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后进入上海学校任教。在这期间,我遇到了钱昌照。钱昌照出生于江苏常熟书香门。他家与翁家、张家关系密切,母亲是龚自珍的孙女。1919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师从拉斯基、韦伯等著名学者,与学长陶孟河一样深受费边学会的影响。此时,他住在上海江湾蔡佳花园,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更好地规划未来。然后他娶了沈兴元。
婚后经姐夫黄福介绍,先后担任外交部机要秘书、国民政府秘书、教育部常务副部长、总参谋部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军委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助手之一。后来,由于反对蒋介石的内战,钱昌照绝望地辞职离开了。在安排沈兴元和儿子钱搬到台湾省后,他又去了很多欧洲国家进行战后重建的实地考察,彻底离开了成立并运作了十多年的资源委员会。他走后,孙、、接管了资源委员会,但在国民党军队败退的大趋势下,很难得到支持和有所作为。
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孙、吴酝酿起义并采取行动之前,他们秘密告诉了,并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于是,资源委员会把人和物投入人民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科技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钱昌照和沈兴元应邀回国,受到了高层领导的欢迎和接见。钱昌照成为国务院财政委员会委员、规划局副局长,后来又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国家副领导人。沈兴元参加了街道和国民革命工作,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沈兴元夫妻对教育充满热情,后来帮助他们学习,留下了一段长长的故事。
晚年,沈兴元热爱昆曲。她正直、优雅、安静、热情。虽然她已经80多岁了,但给人的印象总是60岁左右。80岁的沈星元还与江苏省昆曲剧院著名青年演员石小梅携手,共同登台演唱了《玉录·琴调》。她的声音像一个唱歌的声音,她的声音变回押韵。她英俊端庄,引人击掌。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沈兴元就突发疾病去世了,而一年多后,钱昌照也跟着沈兴元走了。在莫干山耿村,有他们三姐妹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