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糖丸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

栏目:时尚 2021-10-10 08:56:10
分享到:

董德祥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

个人资料图片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每年报告脊髓灰质炎病例2万-4.3万例。控制脊髓灰质炎已成为新中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1958年,我国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免疫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9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1962年又成功研制出减毒糖丸活疫苗。“糖丸”将难储存的液体疫苗转化为固体,大大延长了保存期,便于发往农村和偏远地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控制疾病风险。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中国的传播已被阻断,使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这是继全球根除天花之后,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

目击者说

董德祥: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参与研制减毒糖丸活疫苗

1955年,江苏南通爆发了一种叫做脊髓灰质炎的疾病。这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科学上被称为脊髓灰质炎,通常发生在7岁以下的儿童身上。患病后,有的孩子手不能动,有的腿脚畸形,最严重的还不能自主呼吸,甚至导致死亡。

当时我国对这一疫情知之甚少,国家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仅南通就接到数千起报告。随后,发病地区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大家都吓坏了,家人不敢开窗,孩子不准出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因病致残。

为应对疫情,1959年初春,卫生部将董德祥、顾、文中全、蒋派往苏联。从学术会议上了解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活疫苗和死苗之争。中国应该如何选择?

顾查阅了所有可获得的公开资料,基于我国患病人口多、经济不发达的事实,大胆提出走活疫苗技术路线的建议,最终被卫生部采纳。这一决定对中国战胜脊髓灰质炎具有决定性影响。

决定已经做出,分秒必争。董德祥回国后,大力发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卫生部召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组成合作小组,顾为组长。仅用3个月时间,就生产了一型、二型和三型减毒活疫苗,每种疫苗接种人数为500万人。

在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需要找到10名易感儿童进行观察。“我带的人头对疫苗有把握,我的孩子小董算一个!”顾率先为自己一岁的儿子登记。在他的启发下,同事们参加了实验,并成功完成了实验。第三次临床试验有450万7岁以下儿童参与,发现发病率明显降低。这证明该活疫苗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效果。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选择云南昆明建设医学生物研究所作为疫苗生产基地。

活疫苗对低温要求较高,需要改进剂型运输到偏远地区。顾周放提出研制糖丸疫苗,董德祥具体负责。当时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沈启珍亲自挑选了一家药厂,用中药制丸技术将病毒液包裹在糖丸中制成疫苗。

三年后,董德祥的团队不断改进糖丸的配方和碾压工艺。1962年成功生产出常温下可延长保质期的糖丸疫苗,第二年在全国推广。从此,糖丸阻断了“小儿麻痹症”的痛苦,成为所有中国孩子心中永恒的甜蜜。

随着疫苗需求的增长,生产任务不断增加,从最初的每年500万人增加到最高的1亿多人。为跟踪病毒趋势,研究所每年开展病毒学、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不断完善免疫规划。1971年,从中筛选出2株钟ⅲ病毒来替代萨宾ⅲⅲ病毒。1985年,三价糖丸疫苗研制成功。

所有科研工作者齐心协力,为战胜小儿麻痹症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工作调动,几个去苏联的专家陆续离开昆明,只有董德祥留在疫苗里。

布局设计:蔡华伟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