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官员的廉洁。在明朝,如果提到这个成语,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于谦。可以说,双袖清风就是因为他而流传下来的。
“丝帕蘑菇和香,这京城民间反而苦了;清风袖去青天,避短长谣言。”这首《进京》是谦虚写的。
政府腐败、贪污受贿是于谦所处时代的政治现状。皇帝、朝中权贵和宦官王镇都“极度需要供养”黄靖。天下官僚自然不敢空来北京升官。这个时候,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收集当地珍宝的方法就是搜刮民脂民膏。
只要扮演一个没有良心的金银珠宝“中转站”的角色,就能丰富自己的腰包,支付“保护费”。为什么不呢?这是当时大多数官员的愿望。但这一次,以守口如瓶的态度去了北京的于谦,变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并不是没有人“劝”过他,甚至有人和他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但很显然,他们并没有被这个诚实正直的“傻子”所采纳。否则后人不会牢牢记住于谦的冲突性格。
玄宗信,英宗恨,代宗重
于谦二十三岁成为秀才,明朝开始了他的仕途。当时的政局并不像以前的皇帝统治时期那样稳定有序。于谦在朝鲜期间,经历了三个皇帝的四次换位,可谓天下大乱。明朝宣帝在位期间,他与宣帝一起平定了明朝汉王之乱,并升官发财。
然而,在明英宗统治期间,他被陷害入狱。没有两省百姓和官员的求情,甚至没有王力的请求,明朝就少了一个大臣。
土木之变后,英宗战败被俘,明代宗继位。他受到皇帝的器重,协助处理朝鲜复杂的事务,被适合形势的独立运动招募。他命令审判要清楚,并让政府介入。
可惜戴宗体弱多病,导致朝廷陷入更大的混乱,周边国家乘虚而入。在其他朝臣的积极推动下,在明代宗和于谦的默许和配合下,明英宗被收回,再次继位。而于谦被英宗恨之入骨的悲剧命运也由此开始。
于谦把大局放在第一位,英宗步步紧逼
在朝廷里,每个官员其实都有自己的一面。只有一部分人代表大局,其他人代表战术。于谦被贬后,能够一步一步站起来升到高位,自然不是一个单纯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的人。
他一定明白,自己已经明确表示“国为重,天子为轻”,反对瓦剌逼宫英族的企图,并力推明代宗继位,彻底得罪了明英宗。一旦明英宗被带回来,他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但偏偏这样一个对自己下一步处境有着清醒认识的人,主动向已经病重不久即将离世的明代宗提出了“从大英帝国回到朝鲜”的建议。主动性和关联性造成了这种不利的局面。
只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王朝再也经不起动荡了,如果没有继承者,更多的妖魔鬼怪将会诞生。
但是大臣是一个能干的大臣,但是皇帝不是明帝。恢复英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其他朝臣,争先恐后地攻击敌人。一步一步,硬是逼死了于谦。
于谦性格直爽,树敌太多
于谦处理政务刚直不阿。有能力有道德的人才能进入他的眼睛,没有德行无能的人阻碍他的眼睛。
对于前者来说,他是伯乐前进的榜样,但对于后者来说,他并不是升官发财路上的一块石头,只是在等什么时候能把它踢开,嘲讽欺负它。
后来,明英宗对谦虚的厌恶众所周知,那些曾经与于谦为敌的人,自然也就与各种污蔑陷害打起了仗。
而于谦有“不服输瓦剌,陷明英宗于险境,推明代宗上位为己谋权”的先例,有“野心”求王祥之子也是“事实”。就这样,一代名臣被杀。直到后来他被平反。
《明史》曾盛赞于谦说:“虚心忠义以日月争荣,故人必复官赐恤。舆论将在很长时间后决定,而信夫。”这个忠勇的士大夫得到了时代的认可和后人的尊重,最终被时间正名。
摘要
于谦力挽狂澜,挽救了整个明朝。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好。在他的时代,皇帝昏庸,官员腐败,所以他被陷害而不是与他人合作。一个清醒的人,在一个泥泞的时代,只会被视为异类。幸运的是,后人记住了他的清廉,记住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