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隋唐演义》在我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这本书列出了隋唐十八大英雄。第一个是唐高祖李渊和西晋赵王李元霸的第四个儿子。据说李元霸是文忠林凡的佛,生来一张病鬼般的脸,形容枯槁,但他有独特的力量。
这赵王山使了一副鼓、坛、金锤扫十八路反王。《隋唐演义》和《说唐》都明确写着,李元霸手里的大锤加起来有800斤!按理说,用长枪大刀立马杀人的威力和便携性,都比臃肿的双锤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唐朝的士兵使用过锤子、大刀、长矛或其他武器吗?还是《隋唐演义》刻意夸大了双锤的威力?
小说都是虚构的情节,比如隋唐十八侠,只有、尉迟恭、丹是真实人物,其他都是假的。至于《隋唐演义》中反复出现的“单手降十会”,则与古代用兵之谜不谋而合。然而,两军交战时,李元霸、裴元庆等人使用双锤实在是太离谱了。即使能举起来,抓起来打起来也是耐力。而且,鼓滚瓮的金锤和八棱梅花的亮银锤都是“短粗猛”的兵器,体积又重又短,不适合作为正面作战的主要武器。
唐代顶级武将使用的兵器多为马槊,不同于马槊、长枪、田方画戟等长柄兵器。这种武器制造工艺复杂,但它的身体极其坚韧,总是两米多长,体积轻,重量合适。因此,马槊是唐代武将必备的实用兵器之一。
综上所述,《隋唐演义》之所以夸大李元霸、裴元庆的兵器重量,主要是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勇者的特殊面貌。毕竟,李元霸、裴元庆、宇文承斗都是上天的后裔。如果允许他们继续使用大刀和长矛,他们将从势头上落后。作者发明了一些听起来很吸引人的武器,其实与正史背道而驰。
此外,唐宋时期,我国的制甲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用普通的金属刀、枪刺穿敌人的盔甲变得越来越困难,杀伤力明显不足。根据新旧唐书和唐六典,贞观时期,战斗武器越来越流行。喜欢玩游戏的朋友应该知道,普通的刀枪会形成眼泪和刀伤。比如大锤和狼牙棒可以无视对方的物理防御。
相比之下,无视长短,用长柄锤打对手,可以有效攻击敌人内脏,就算死了也会憋出内伤。此外,中晚唐时期,我们的时代和吐蕃势力以及黑衣人的大食都在蠢蠢欲动,唐朝士兵使用的武器种类层出不穷,变化多端。
最后,让笔者为大家总结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从一大群人中听到《隋唐演义》的故事,一定会佩服李元霸、裴元庆、宇文承斗等人与生俱来的神力,以及他们腿上超凡的坐骑和武器的巨大威力。长大后翻看正史,却发现在唐朝,马战武器进化后,盔甲不断更新,两军交战时很少使用重而短的双锤,大部分武将仍然使用马枪。
没有其他原因。从汉代的皮甲、木甲发展到隋唐时期的明甲、铠甲、链甲,导致双方士兵的物理防御更高。如果盔甲太厚,就不能切开戳。只有隔山打牛,敌人的盔甲才能不破,但内脏已经破了,从而失去战斗能力。
《唐书》中也明确记载,自李世民掌权以来,双锤也是唐朝士兵使用的武器之一。同时,笔者有幸去了Xi博物馆,看到了唐代的双锤。在真实历史中,唐朝双锤的主体最多一尺多长,锤头只有苹果那么大。当这类武器放置在冷兵器时期,被熟练的武将掌握后,可以通过纯击穿透敌人的装甲,效果比用刀砍矛要好得多。
《隋唐演义》用特殊的修辞方法,把这两把锤子比作无坚不摧的器物。事实上,没有哪个军事指挥官会蠢到拿着800多公斤的武器互相厮杀,这是不可能的,也是痴心妄想。
然而,尽管《隋唐演义》中有些人设置了缺点,但它的总体框架与真实历史并没有太大不同。当你饭后买书作为消遣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到隋末唐初的篝火岁月,还可以找回童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