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陈嘉庚和萨本东在长汀合影。
抗战时期,厦门大学迁到长汀,在条件简陋的阅览室办学。源地图
厦门大学搬迁长汀80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庄花
24日,“纪念厦门大学迁址长汀80周年”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时间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80年前那个全国硝烟弥漫,厦门大学迁往闽西长汀办学的特殊时期。
“厦门大学迁址办学,是一部爱国史、创业史,也是一部强历史。”在纪念会上,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说。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的。1937年7月1日,陈嘉庚无条件将厦大移交国家,7月6日,清华大学物理机电科学家萨本东教授任校长。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随着部分国土的丧失,中国大地陷入了“放不下书桌”的战争时代,包括北大、清华、南开在内的高校被迫向内迁移。经过深思熟虑,厦门大学于2000年12月24日开始迁往距离厦门800里的山城长汀,并在抗战时期坚持办学。厦门大学成为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也是最靠近战区的国立大学,支撑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江山。
在抗战中与中华民族共患难,厦门大学在长汀办学的八年中,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克服重重困难,始终高歌猛进,坚持办学,形成了“爱国、勤奋、朴实、积极”的校风。厦门大学被打造成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大学之一,被国际学者誉为“加尔各答东部最好的大学”。在艰难困苦中,
回顾辉煌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厦门大学表示,搬迁至长汀期间形成的自强不息精神,已成为厦门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厦门大学继往开来的内在原因和强大动力。
篝火中的迁徙:努力奔跑守住厦门大学的“文脉”
在距离厦门800里的福建山城长汀,至今仍有许多关于厦门大学在这里办学的生动传说。这座山城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张开双臂接纳了厦门大学的师生,见证了厦门大学八年来的成长与壮大。为了保持“文脉”,在时任校长萨东本的领导下,厦大于1937年12月24日从鼓浪屿迁至长汀。300多名师生背着手提行李和书籍步行,重要的仪器和书籍由9辆大卡车装载。师生们跨过庐江、九龙江,翻山越岭整整20天。1938年1月12日,
当时刚刚经历过战争毒害的长汀,给了厦门大学人一种“平视一切,平视一切”的感觉。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出租长汀宾馆供教授居住,借用一栋破旧楼房作为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和同安堂采用大同仓库的住宿模式,几十个人睡在一起。更严重的是山城没有电灯,于是萨本东就把政府分配的汽车发动机取下来,改装成发电机,用于学校照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朱水勇教授写的《厦门的过去》中记载,当时厦门大学800多名学生每天只吃两斤左右的猪油。学生们早餐吃粥和一小碟黄豆,午餐和晚餐吃干饭和一碟蔬菜。
尽管如此,到达长汀后的第五天,厦门大学立即复课。2月28日,萨本东亲自监督全校学生举行1937年第一学期考试。3月10日,厦门大学开始第二学期新学期注册。
当时日本侵略者践踏土地,攻占厦门后,日本飞机轰炸骚扰长汀。厦门大学师生在课堂上听到警报声后,经常会冲到防御空洞穴逃生。萨本东向厦门大学师生发出命令:只要“不是最后一课”,就要在研究和学习上下功夫,把学术研究和技能培训作为“中国灵魂赋予的事业”。
从国家改为国家后连续三年,厦门大学每年只收到教育部20万元的资金,排名全国倒数第二,资金到处捉襟见肘。在特殊时期,萨本东率先实施减薪,拿到了35%的工资;教授和高级职员得到60%的支持;副教授、专职讲师、助教等工作人员得到75%的支持。
长汀时期,条件艰苦。厦门大学坚持边办学边建设,用树皮代替屋瓦,用篷布代替窗纱,先后建成各类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直到1946年离开长汀,厦门大学才发展到“占领”长汀一半以上的县城。
坚守山城:不断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厦门大学迁址长汀的成就:到1945年,厦门大学整个学校从3所医院的9个系发展到4所医院的15个系,教授、副教授94人,学生1044人,是当初迁址长汀时的5倍。“为战后建国储备人才”是长汀厦门大学的目标。基于抗战时期建国的需要和学校的优势,学校对院系结构进行了调整。1937年成立土木工程系,1940年成立机电工程系。
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流失了大量的教师,但厦门大学致力于办学,努力招收名师。一批著名的教师,如著名化学家傅莹、谢,经济学家施蛰存,戏剧家黄开鲁、洪深,化学新星蔡,都曾在厦大任教。1937年至1944年,厦门大学新聘教师159人,新聘教师57人,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授42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授24人。
当时厦门大学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四年完成相应的学分。学校里的名师不得不教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比如傅莹教授教普通化学,谢教授教普通物理,萨本东教授教普通物理和普通制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曾回忆说:“厦门大学基础课的教授阵容,不仅国内有,今天也很难找到。”
在苦心经营和艰苦奋斗下,厦门大学在火焰和硝烟中顽强成长——1940年和1941年,厦门大学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学术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名。
“消息传出后,石林震惊了。”厦门大学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国际学者都去过长汀。1944年,新凯泽大学赖克教授来华接受高等教育时,对厦门大学十分钦佩。名义上是去厦门大学做专访;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在参观后称赞厦门大学是“印度加尔各答以东的第一所大学”。1940年,陈嘉庚代表南洋1000万华侨回国向抗战将士表示慰问,并赴长汀视察厦大。看到厦门大学的现状后,他高兴地说“厦门大学进步了”,“不比其他大学差”。
厦门大学在一片篝火当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据不完全统计,长汀时期,厦门大学培养了数百名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1945年后,大量厦门大学毕业生从长汀走向发展,相当一部分成为后来创造台湾省经济奇迹的杰出人才。
继承前人事业,开启未来之路
自强不息的精神促使厦门大学不断前进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他杨洋……”24日,为纪念厦门大学迁址长汀80周年,厦门大学师生再次唱起校歌。80年后的今天,厦门大学纪念那个时候,应该向它学习和继承什么?张荣说,长汀期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每一所厦门大学的心中。今天的厦门大学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厦门大学师生在移居长汀期间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长汀形成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传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今年9月,在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中,厦门大学跻身36所A级一流大学行列,5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新时代呼唤新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为厦门大学所珍视。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燕表示,长汀的历史对厦门大学的办学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将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始终保持不畏艰难的精神,始终保持内涵发展的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赋予自强不息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