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亲 刘统勋一个小官 上了两道奏折 为何乾隆就罢免了张廷玉、讷亲

栏目:体育 2021-12-01 09:15:37
分享到:

刘统勋是清代为数不多的能有“股份制大臣”之称的大臣。龙朝以来,刘统勋先后担任刑、工、官三大臣,后成为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在4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刘统勋在吏治、军务、治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他死的地方也在去法院的路上。

那么,这位勤奋的贤者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刘统勋,陕西汉中人。他的祖父刘碧仙,出身秀才,曾担任湖北省广西部委员。

他的父亲白柳也是康熙朝的学者。刘统勋出生那年,白柳是宁强州的州长,后来成为四川的布政司。因为优越的家庭环境,刘统勋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读了许多圣贤的书。

25岁时,刘统勋考中雍正进士,被分配到翰林院负责编辑工作。整个雍正时期,刘统勋担任南书房走和上书房走的职务,并没有得到多少重用。

乾隆二年,刘统勋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晋升为刑部侍郎。正当他要有所作为的时候,刘统勋的母亲突然去世,他不得不辞职回家祭奠母亲三年。

刘统勋在朝野的真正名气是在乾隆六年。

当时,刘统勋刚刚尽孝,被朝廷任命为左都时宇,主要负责监督朝廷官员的言行。上任一段时间后,刘统勋上书乾隆皇帝,说:“大学生张,受三朝重用,在朝廷有口皆碑。但是,在现在的朝廷中,张和姚这两个贵族士族,彼此通婚,经常互相包庇,互相勾结举荐为官。近年来,民间有很多指责张的声音。所以,请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免得晚上保不住他。”

正当乾隆皇帝刚刚接到奏折,想着如何处理张问题的时候。刘统勋的第二篇论文又到了。

在第二篇论文中,刘统勋指责历史部长不负责吏部,不能完全听取别人的意见,把吏部和户部都搞在了一起。请乾隆皇帝改正错误。

收到第二张纸后,还在犹豫的乾隆皇帝瞬间打消了所有的疑虑。在他看来,如果不是内勤和张犯了这些错误,刘统勋这样的小官员是绝不会直接上书的。

后来,乾隆皇帝在第二天的会议上解除了张和内勤的职务,并直接公布了刘统勋的训诫信,鼓励所有官员向刘统勋学习。这一事件让刘统勋在朝鲜名声大噪,他随即开始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

正是因为刘统勋敢于直接进谏前政权的两位元老,当时的贪官听到刘统勋的名字,常常头痛欲裂。为了彻底打击腐败,刘统勋亲自要求甘龙去当地出差。刘统勋所到之处,地方贪官都逃不掉。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始负责监督河道。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刘统勋多次主持河道疏浚和治水工作。在当官的大部分时间里,刘统勋几乎都在治水。

最难得的是,刘统勋不是一个只工作不出力的官员。经过他的治疗,他管理的各种洪水和他负责疏浚的各种河流,基本上很难再出现问题。

在治水过程中,刘统勋还顺势解决了一大群贪官污吏。比如刘统勋几次到达洪灾区,当地官员都会向他抱怨物资短缺,无法阻挡洪水。最典型的是,在河南省伏翔黄河决堤后,当地官员大声疾呼,太多不守规矩的人,根本收不到粮草。

刘统勋觉得奇怪,微服私访去调查。结果发现百姓粮草充足,但当政府收不到救济金时,根本不收粮草。人民的粮草卖不出去,黄河的洪水就治不好,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刘统勋的治水之所以做得很好,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得益于他勤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其实刘统勋勤于探索的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治水这件事上。

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下令编制《西域图》后,年过半百的刘统勋亲自带着测绘队,在各种艰苦条件下,游览天山以北的巴尔喀什湖地区。在获得大量野外资料后,《西域图册》终于在甘龙二十六年写成。而这本《西域图册》也成为了后来新疆地图的蓝本。

乾隆三十八年,这位正直、勤奋、能干的大臣在上朝途中,因苦干而死。乾隆皇帝亲自作挽联,将刘统勋列为五阁大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郑文。

“尽力而为,死之前先死”,大概指的是像刘统勋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