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致富 让农民挑上科技增收“金扁担”

栏目:体育 2021-09-18 07:37:05
分享到:

科技扶贫培训。

检查土豆的生长情况。

大油菜籽长得正好。

回望夏日,油菜田里翻出金色的“浪花”,紫薯花随风摇曳,黑大麦披着耳朵渐渐掉下“头”...在西宁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农作物都试图从大地上吸取营养,向上生长。在田间,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开展科技扶贫,检查农产品生长情况,指导种植户。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西宁市农业农村局从科技“三区”选派1033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和120名人才到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形成了“一人扶一村、一村促一业、一业富、人人小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建设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带动加工、仓储、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把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实现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的目标。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淑英说。

计划一个项目

做一个脱贫致富的好导师

“根据西宁市农业农村局今年下发的‘专家服务队’基层活动情况,我们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湟中区田家寨镇、西堡镇、蓝龙口镇,湟源县巴彦乡、日月藏族乡,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泾阳镇开展科技扶贫。”王淑英告诉记者。

海拔2800米的大通县泾阳镇后山村,距县城29公里,耕地3517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土豆、油菜等。,而牛羊主要是养殖的,这些都是分散在农户。

后山村有一个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大麦、燕麦等特色作物,叫大通县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019年,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迎春为合作社成功申请了大通县精准扶贫科技项目“高海拔地区黑大麦品种筛选及高效生产试验示范”,财政扶持资金10万元,合作社扶持资金7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黑大麦年产量15.7万公斤,年产值125.63万元。培训了45名科学种植专家,周边地区96名贫困农民受到辐射带动。

2020年初,大同县科技项目“大麦高效绿色生产试验示范项目”申请该专业合作社,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通过项目的帮扶,合作社自身不断壮大壮大,解决了村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实现了脱贫增收的目标。

“我们申请科技扶贫项目,是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脚踏实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扶贫项目的带动作用。也为我国农业科技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推广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迎春说。

40岁的李在合作社里开拖拉机和收割机,是合作社里的农业机械专家。加上土地转让给合作社的租金收入,他每年可以赚4万元左右。“我们村大部分耕地都是山地,由于地理限制,大麦不能用机器收割。通过项目实施,合作社引进了适合山区的种植机和小型收割机,可以增加大麦生产的机械化作业,节约生产成本。”

在大通县农牧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看来,这两年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让她看到了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技术人员每年都来合作社,跟着他们下地干活。看着看着,我现在懂得了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懂得了绿色防控,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病虫害,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改良农作物。

湟中区田家寨镇下营驿村新的经营主体不多,但距离青海省前子园农业科技博览园仅几公里。前子园作为田家寨镇脱贫的主力军,在帮助村民就近务工、投入扶贫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西宁市农业技术人员金芙蓉主持了西宁市科技项目“当地优势作物负载技术研究空”在千子园的应用。该项目在卫星播种后,在地面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后续试验。同时,在世博园现有引进的航天南瓜、番茄、辣椒、茄子等品种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示范推广的航天新品种,提升了泰空植物博览园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园区的科技水平,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园区附近的贫困村脱贫致富。

技术指导

做好农业生产服务员

“这个地区生长着油菜角螟,它的幼虫以豆荚为食,会危害粮食,所以要注意防治……”高级农艺师杨立成在大通县泾阳镇干树湾村油菜种植场向种植者讲解。

这块油菜籽属于大通县谷峰育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干树湾村种植了1000亩油菜籽、400亩土豆、1000亩蔬菜。

“合作社成立十多年来,杨立成老师一直给我们技术指导。从合作社发展到公司、成立合作社,都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合作社负责人包继东告诉记者。

“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技术指导,比如如何选择品种?有必要帮助农民从口味、产量、商品等方面进行分析。现在,产前产后,甚至售后,我们都要帮忙联系指导。”杨立成说。

从种植到收获、地膜覆盖、绿色防控、机械收割、苗期、花期、结荚期,不同时期需要不同内容的技术指导。像杨立成这样的农技人员总是在田间地头徘徊,随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及时给予相关技术指导。

“病虫害的防治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土豆到了疫情后期,农民一年的收成就完了,就要教会农民预防早治,控制规律。”杨立成告诉记者。

站在菜地边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白菜,杨立成感慨地说:“以前这一带没有大规模种植蔬菜,农民也种不出蔬菜。如何翻地起垄是一点一点教给他们的。过去,庄稼一年收割一次。现在种菜以后,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效益会提高。”

多年来,从种植蚕豆、土豆到增加油菜、蔬菜的种植,杨立成见证了村庄的变迁,见证了西宁市农业农村的发展,见证了农民如何一步步增收。“农业增效离不开农业科技。有技术打基地,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产品升值,从而增产增收。”

西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广阔的土地上跑来跑去。在给予良好技术指导、担任农业生产侍从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观念,让他们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前是村民直接承包的土地,现在用土地投资转化为股份分红。不仅仅是村子,周围的村子也聚集在一起。以前分散,现在联合起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鲍继东说。

看着眼前的土地深情款款,杨立成嘴里说着:“蔬菜保鲜仓库即将开工建设,开发又要上台阶了……”

技术培训

做好种植技术的宣传者

“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主要围绕选种等进行。,推广新培育的优良品种,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高级农艺师王先红说。

今年上半年,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举办了22期技术培训班。培训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以蔬菜、油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为重点,从品种选择、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就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等与各种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沟通。1040人参加了培训,发放种植技术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500份,发放上海青、樱花萝卜、胡萝卜等优良蔬菜种子1950袋,发放黄蓝盘1100个,塑料薄膜470公斤。

“基本上每次培训都有六七十人参加,大家都很积极。有时候会议室人太多坐不下。针对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踊跃提问,希望尽快得到专家的解答。”后山村主任童胜海告诉记者。

泾阳镇小四村位于大通县南部,是一个海拔2543米的半浅半脑地区。村民李国超种了130亩当归。7月初,他组织村民对当归进行人工除草时,发现当归遭受蚜虫危害,主要伤害当归根部,容易造成当归麻木。王先红得知情况后,立即建议李国超除草后尽快采用化学药剂。

“专家已经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除了村里的技术培训,通过电话和微信与他们交流也方便快捷。以前种地只知道根据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我参加了更多的培训,了解了更多的农业技术,明白了要科学种地,提高种植技术。”李国超说。

贫困户刘也深受感动:“我只知道土豆越大越好。参加培训后,我明白了土豆的品种和淀粉含量很重要,但这是不可能的。”

时光飞逝,大地留下印记,山川见证日月。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农民的耕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科技让农民摘得脱贫增收致富的“金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