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但基本职务是“普通教师”。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宽宏大量高
在北大中文系,配得上“雅”字。林庚先生是老一辈的教授,然后是他的学生袁兴培。这是由于古典文学的影响,古典文学是他们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他们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德合一。所以这种优雅是从骨子里提炼出来的,不会随着身份和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袁兴培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已有半个多世纪。他的课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袁兴培的课真的是美的享受。在优雅的黑板上写字一直是他的习惯。课后,黑板上有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他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为友,开篇便在课堂上朗诵他们的优秀作品,以优美的音质和潇洒的气度,陶醉了无数学子。
他的班级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最受欢迎的班级之一。每当他上课,教室里里外外几乎都是水。袁行培教授的陶渊明学、唐诗学等课题,成为中文系学生心目中的经典课程,他本人也被视为北大学者风范的象征。听过袁老师课的人,只要被问到自己的感受,大多都是“像个春风”。一个学生说:“袁老师的课上你经常有这样的经历。不知怎么的,一节课过去了。”
袁先生带博士生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国学研究院博士生曹胜高说:“袁兴培先生非常慷慨。虽然他是知名学者,但他非常豁达,非常冷静地听取同学们的不同意见。”在国学院每一届的开学典礼上,袁先生在讲话中提到,这里的学生要提交两篇论文,一篇是学术论文,一篇是关于个人品德的“论文”。他要求学生达到知识和道德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孟二冬这位时代英雄和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曾获国家级、市级奖项,2006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被北大师生公认为“北大教师最高荣誉”。
学习方式: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
作为一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袁兴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和中国古典小说上,但他并不局限于这些,而是形成了一种瑰丽典雅的格局。
早在1978年,袁行培在《光明日报》发表《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播》一文时就提出了自己的学术主张。“恒通”原本是贬义词,袁先生对其褒扬有加,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开放;“纵向交流”是指纵向把握研究课题,自上而下开放,加强对学术史的关注和理解。
确立袁行培学术地位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是横向和纵向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后来,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了《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注》和《陶渊明像》三本书,为了有所突破,他把全部的学术精力都放在了陶渊明身上。从文学史到艺术史和音乐史,再从中国文学史扩展到中国文明史研究。他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多次印刷;他和几十位学者一起,经过近七年的潜心研究,编辑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华文明史》,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本书的英译本将于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仅在学术上注重横向和纵向的交流,袁行佩还喜欢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看帖子。他说:“两个国王,刘燕和苏皇米才在你面前,巴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你耳边。中国和欧洲的书法和音乐都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巴赫和颜真卿的辉煌,贝多芬和苏东坡的辉煌,肖邦和文徵明的优雅,常常让我惊叹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读笔墨时,适逢五音会,沉浸在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之中。如果我喝醉了,我会忘记一切,我不知道时间的流逝。”这大概就是文化融合吧。
开门办馆:广纳天下英才
自1999年起,袁兴培成为继傅、张、杨东春、叶圣陶、肖干、之后,中央文史研究总院第七任馆长。这是他的荣誉,但他却视之为一种社会责任——文史研究院是名人聚集地,如何广纳贤才,凝聚馆员智慧?去年年初,在他的建议下,任和饶宗颐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袁兴培看来,文史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大局,回馈人民。汶川地震后,袁兴培、中央和地方博物馆精心创作了360多幅书画作品赠送给灾区。他还把自己的对联交给了荣宝斋的慈善义卖,所有的收益都捐给了灾区。他注意到图书管理员中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从来没有诗歌选集。经过五年的努力,他编辑出版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诗集》。他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编写国家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地域文化调查》,预计2012年出版,1500万字。堪称凝聚国家文史馆力量的“文化地图”。袁兴培说:“对于参与工作的图书馆员和馆外专家,第一是尊重,第二是尊重,第三是尊重。”
“永远感恩,永远惭愧”,这是他的真心话,不是谦虚的话。从学习到社会,从教授到策展人,袁兴培用高尚而扎实的道德知识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常说“肚子里的诗词书法都是自荣”,只有像袁行佩这样“外清内喜”的人,骨子里才能有儒雅?